5.15日参加深港清华校友会一个活动, 一位学长跟我聊起“是药三分毒”这个话题:
他还提到听说一个说法:说有统计副作用大概有十分之一:
我第一反应说这个定义比较难量化 是按有副作用的人数比例 还是 风险获益。当时也问了元宝,按互联网公开信息是很难得到这个说法。
今天想到这个“三分”又找了deepseek来看看解答思路 以及秘塔的回答:可以看到 核心问题实质是风险获益比,这又是针对具体个人具体疾病的,应该很难有可量化的或简单的三七开说法。但“天然无毒”这个说法也是值得警惕的。
Q:是药三分毒 药品的获益和副作用 有具体的比例吗?十比一?
腾讯元宝A:
关于“药品的获益与副作用是否有具体比例(如十比一)”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1. 没有统一的“固定比例”药物的获益与副作用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数学比例(如10:1),而是因药物、患者、疾病类型、剂量及使用场景而异。例如:
救命药(如抗癌药、抗排异药):可能副作用明显,但获益远大于风险。
慢性病药(如降压药):通常安全性较高,但需长期监测副作用。
抗生素:短期使用获益明确,但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等长期风险。
医学中常用风险-效益分析(Risk-Benefit Analysis)来权衡药物利弊,常用指标包括:
NNT(需治人数):需要治疗多少人才能避免1例不良事件(如心脏病发作)。
NNH(需害人数):需要治疗多少人才会导致1例副作用(如肝损伤)。
举例:
若某药NNT=10(每治疗10人预防1例严重疾病),NNH=100(每100人中有1例副作用),则获益风险比约为10:1。
但实际中,NNT和NNH因研究人群、用药时长不同而差异较大,无法一概而论。
高风险药物(如化疗药):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但用于挽救生命时仍被接受。
低风险药物(如维生素补充剂):副作用极少,但获益也有限。
常见药物的副作用比例:
大多数药物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低于1%,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如过敏反应)。
患者特异性:年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均影响副作用风险。
动态权衡: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必要时调整方案(如降脂药他汀可能导致肌肉痛,但心血管获益显著)。
许多副作用是轻微且可控的(如头痛、恶心),而非危及生命的事件。
监管机构(如FDA)要求标注的副作用包括所有可能情况,但实际临床中严重反应较少见。
没有统一的“十比一”比例,但可通过NNT、NNH等指标辅助决策。
获益是否大于风险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
理性看待药物副作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益处远超可控风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
若有具体药物或场景的疑问,可进一步提供信息以便针对性解答!
deepseek的回答
“是药三分毒”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医谚语,其核心含义是强调药物的双重性:**任何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副作用或毒性**。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对药物辩证使用的智慧,也与现代医学的用药原则不谋而合。
### 核心解读:
1️⃣ **毒性≠有害**
这里的“毒”并非现代意义的“有毒物质”,而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寒、热、温、凉等)。中医通过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但若使用不当(过量、不对症、配伍错误),则可能伤及正气。
2️⃣ **现代医学视角**
西药同样遵循“获益-风险平衡”原则。例如:
- 抗生素可杀菌,但滥用会导致耐药性;
- 止痛药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肝肾;
- 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也影响正常细胞。
3️⃣ **正确用药的关键**
- ✅ **严格遵医嘱**:剂量、疗程需个体化,避免自行增减;
- ✅ **关注禁忌症**:如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用药;
- ✅ **警惕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食物间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银杏叶与抗凝药同用增加出血风险)。
### 经典案例印证
- **中药附子**:含乌头碱(剧毒),但经炮制后毒性大减,可回阳救逆;
- **对乙酰氨基酚**:常用退烧药,超剂量使用会导致肝衰竭;
- **砒霜(三氧化二砷)**:剧毒物质,却在精准控制下用于治疗白血病。
### 理性应对建议
🔹 **不必因噎废食**:疾病需要治疗时,合理用药的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 **警惕“天然无毒”误区**:中药、保健品同样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如何首乌致肝损伤);
🔹 **主动沟通**:用药前告知医生自身病史、过敏史及正在使用的药物。
**总结**: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需以科学态度看待其“双刃剑”特性。理解“三分毒”的本质,是为了更安全地实现“七分效”的治疗价值。
秘塔A:
“是药三分毒”这一说法在中医和现代医学中都有所体现,但其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我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并没有明确提到药物获益与副作用之间具体的“十比一”比例。
1. **中医视角**
在中医中,“是药三分毒”强调药物的偏性,即药物既有治疗作用,也可能带来副作用。这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是其偏性的体现,通过合理的配伍和剂量控制,可以减少副作用并发挥疗效。例如,中药通过配伍(如附子与甘草的搭配)来协同作用,降低毒性并提高疗效。
<mt type='videos' data='[14,17,29]'></mt>
2. **现代医学视角**
现代医学中的“是药三分毒”则更多地指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对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毒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属性,与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及用药方式密切相关。药物的安全性取决于有效剂量与有毒剂量之间的“窗口”,窗口越大,药物越安全。
3. **药物获益与副作用的关系**
药物的获益与副作用之间并非固定的比例关系,而是需要根据具体药物、患者情况以及用药环境综合评估。例如,FDA数据显示,药物的疗效通常大于副作用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药物都符合“十比一”的比例,因为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且某些药物的毒性可能远大于其疗效。
4.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史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以最大化疗效并最小化副作用。
<mt type='videos' data='[22]'></mt>
5. **误解与误区**
很多人对“是药三分毒”存在误解,认为所有药物都有毒副作用,甚至因此拒绝使用药物。然而,正确的态度应是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遵循医嘱,避免因噎废食。
“是药三分毒”强调的是药物的双面性,即药物既能治病也可能带来副作用。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药物获益与副作用之间有固定的“十比一”比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特性、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合理的用药方式。因此,在使用药物时,患者应遵医嘱,权衡利弊,科学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凤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42-14867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