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hejiang 崇山峻岭中的一滴露珠

博文

云南师范大学的马铃薯在Nature Genetics上呈现了,一亩地只需2克种子

已有 7813 次阅读 2019-1-15 08:56 |个人分类:云师大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马铃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爱吃马铃薯的先生们,女士们:


好消息,好消息,你们知道以前马铃薯是用块茎种植的吗?

现在要变了,马铃薯终于要和番茄一样,用种子种了!!

而且以前一地需要200公斤薯块,现在只需2克种子,一亩马铃薯只需2克种子


这是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研究院和深圳农科院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一单位为云南师范大学,通讯作者为深圳农科院基因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详细请看下面的介绍:


原文:

10.1038@s41588-018-0319-1.pdf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Y3MDM0NA==&mid=2247489128&idx=1&sn=41be77189898396f81134e968a52c639&chksm=fd708c0fca0705196465694d4717868e767a7cb6fe20326cbd234a1d57156625a69bc5504276&mpshare=1&scene=23&srcid=0115bPAGidjVMfetwitz05sE#rd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与其它谷物类粮食作物不同,马铃薯是依靠薯块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隐性有害等位基因隐藏在高度杂合的四倍体基因组中,使得优良等位基因很难聚合在一起,这是导致马铃薯育种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一些上百年历史的马铃薯品种仍然在广泛种植,如美国的 Russet Burbank(1902年育成)和荷兰的 Bintje(1904年育成)。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克新1号”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已经种植了近60年。马铃薯产业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薯块繁殖,存在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问题。


为了彻底打破产业发展中的障碍,在农业农村部和深圳市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即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指导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用二倍体替代四倍体,并用杂交种子替代薯块,对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式进行颠覆性创新。该项目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列为“重大产出科研选题”之一。


2019年1月14日,黄三文研究员团队在 Nature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genetic basis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potato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马铃薯自交衰退遗传机制,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

 


自然界中70%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为二倍体,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为“优薯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但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限制了自交系的培育。在之前的研究中,黄三文团队通过基因组编辑的方法克服了自交不亲和的问题(Ye et al., Nature Plants, 2018 DOI: 10.1038/s41477-018-0218-6),扫清了“优薯计划”的第一道障碍。但是,作为长期无性繁殖的异交作物,马铃薯具有严重的自交衰退,主要表现在生活力下降、育性变差、产量降低等。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解析了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有害突变是导致自交衰退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通过对151份二倍体马铃薯进行重测序,鉴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344,831个有害突变。这些有害突变在近着丝粒区域富集,因此很难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全部清除。进一步分析发现,任意两份二倍体材料之间相同的有害突变仅为11%,说明马铃薯中的有害突变具有品系特异性,因此,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杂交组合使这些有害突变保持在杂合状态,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F1杂交种。


为了鉴定这些有害突变的遗传效应,研究人员构建了3个自交群体,并开发了一套不依赖于亲本的基因分型方法。基于该方法,在三个群体中鉴定了15个极端偏分离的区域,暗示这些区域含有大效应的有害突变。结合表型分析,该研究鉴定了5个纯合致死位点以及4个影响长势的位点。研究人员对其中的一个致死突变ar1 进行了图位克隆和功能验证,发现它控制胚的发育。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发现,ar1 在马铃薯群体中是一个稀有突变。有意思的是,这些大效应的有害突变主要位于重组率比较高的区域,说明可以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有效清除。

a-c:三个自交群体的偏分离情况。红色表示合子偏分离,蓝色表示配子偏分离。黑色曲线表示重组率的高低。d、f、h、j和l表示正常植株,e、g、i、k、m和n分别表示对应的隐性突变表型根发育畸形、白化苗、叶缘黄化、叶片褪绿、多分枝和过度营养生长。


本研究为二倍体马铃薯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解析其它无性繁殖作物的自交衰退提供了借鉴。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张春芝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培和基因组所硕士生唐蝶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黄三文研究员。本研究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产出科研选题”,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高端人才以及深圳市配套经费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8-0319-1


最近报道一:

中国农科院:一亩马铃薯只需2克种子

近日,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下称“基因组所”)与云南师范大学(下称“云师大”)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在《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第二项重大理论突破。

马铃薯既是蔬菜也是排在水稻与小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地位“超然”。国际马铃薯中心于1971年成立,1998年起中国每年举行马铃薯大会,而2016年云师大联合基因组所、云南英茂集团成立了世界上首家马铃薯科学研究院。但马铃薯种植一直存在瓶颈,主要依靠薯块,不易运输保存、易染病,种植成本高。近年来,全世界科学家在马铃薯“种子化”进程上全力“赛跑”,中国科学家相继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两大关键问题,也就是如何培育出马铃薯的种子和如何保证用种子种出来的马铃薯更大更壮。

一场关于马铃薯颠覆性“绿色革命”

科学家在谈到马铃薯时都提到“四倍体”,简单地说,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就是“四倍体”。由于四倍体基因高度杂合,使得优良基因很难聚合在一起,所以育种周期长。另外,薯块繁殖成本高,1公斤薯块只能收获10公斤的马铃薯,且易感染病虫害。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在农业农村部、深圳市和云南省的支持下,基因组所联合云师大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以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为指导,用二倍体替代同源四倍体,并用种子替代薯块繁殖。该项目被中国农科院列为“重大产出科研选题”之一。

“优薯计划”牵头人、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表示,这是一场颠覆马铃薯育种和繁殖方式的“绿色革命”。他指出,过去种植一亩马铃薯需要200公斤薯块,现在只需2克种子,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近亿亩,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可想而知。

马铃薯其实是番茄的“姐妹”

黄三文表示,玉米杂交育种的成功经验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借鉴。科研人员们找到了导致二倍体马铃薯自交无法产生种子的核糖核酸酶基因S-RNase,并通过基因组编辑方法敲除这个基因,得到了自交亲和、可产生种子的二倍体马铃薯。这一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

记者在云师大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实验室里看到了二倍体马铃薯的花朵和果实。“马铃薯的花朵非常鲜艳,而且花期很长,十分适合观赏。”基因组所张春芝博士捧着自己培育的一盆二倍体马铃薯说。记者仔细观察,马铃薯的花很像较为纤细的喇叭花,而它的果实跟绿色的小番茄无异,闻起来还有股特殊的清香。

“这是因为马铃薯是茄科植物,它与番茄可称之为‘姐妹’。”张春芝表示,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马铃薯变成了块茎类作物,而番茄却变成了果实类作物,可见自然进化的力量之强。

可通过遗传重组清除有害突变

马铃薯种子是从果实里得出的,收集起一碟放在桌上,有点像一盘孜然。“现在二倍体马铃薯的种子非常小,相当于芝麻的十分之一,而且自交后表现出非常严重的自交衰退。”黄三文说,这就给科研团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自交衰退”问题。

云师大马铃薯研究院副院长尚轶表示,其实自然界中70%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为二倍体,科研团队通过对151份二倍体马铃薯进行重测序,鉴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344831个有害突变。研究发现,有害突变聚集的“重灾区”在靠近着丝粒区域。着丝粒可以看作是两条染色臂之间的连接点,在这里脱氧核糖核酸(DNA)高度重复,重组率非常低,因此很难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全部清除这么多的有害突变。

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任意两份二倍体材料之间相同的有害突变仅为11%,说明马铃薯中的有害突变具有品系特异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杂交组合使这些有害突变保持在杂合状态,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F1杂交种。

“为进一步鉴定这些有害突变的遗传效应,我们构建了3个二倍体马铃薯自交分离群体,并开发了一套不依赖于亲本的基因分型方法。”张春芝表示,研究团队发现了马铃薯群体中的一个稀有突变。研究最终发现,这些大效应的有害突变主要位于重组率较高的区域,可以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有效清除。

预计首批马铃薯种子示范推广从云南开始

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的《自然遗传》上,也就是说二倍体马铃薯培育的两大障碍已被基本扫除。

卢肖平表示,2018年7月的中国马铃薯大会上,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谈到了二倍体马铃薯的培育,并预计在5到7年左右取得突破。“当他们了解到中国的科研步伐后,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据悉,科研团队下一步将通过淘汰自交衰退基因,获得优良的马铃薯自交系,选育优良的杂交组合,提高马铃薯种子品质,加强种子播种栽培管理,同时选取合适区域开展马铃薯种子的示范推广。

“云南是马铃薯的‘第二故乡’。”云师大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灿辉表示,云南的气候环境与马铃薯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非常相似,而且一年四季可种植马铃薯,因此预计首批马铃薯种子的示范推广地区也将在云南省选择。

https://www.zgny.com.cn/ifm/consultation/2019-01-15/548492.shtml


最近报道二:

马铃薯杂交种子从这里起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422137.shtm

 

 

图1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

a:在普通二倍体马铃薯的花柱中,花粉管的延伸会受到抑制,而S-RNase基因突变的花柱中,花粉管可以正常生长。b:普通二倍体马铃薯由于自交不亲和自花授粉后不会产生果实,而S-RNase基因突变后的马铃薯自花授粉可以产生饱满的果实。

图2 马铃薯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偏分离及自交衰退相关表型

a-c:三个自交群体的偏分离情况。红色越高表示偏分离的情况越严重,箭头表示大效应有害突变所在的位置。d、f、h、j和l表示正常植株,e、g、i、k、m和n分别表示对应的突变性状,如根发育畸形、白化苗、叶缘黄化、叶片褪绿、多分枝和过度营养生长。

马铃薯的杂交种子,将在这里诞生。

2018年12月底的昆明,风和日丽,如春天般温暖。阳光透过温室顶棚的玻璃,投射在一棵棵绿色的小苗上。

它们的无数后代中将会出现未来马铃薯的二倍体亲本。到那个时候,农民种在地里的将不再是马铃薯薯块,而是一粒粒马铃薯种子;各种各样符合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马铃薯品种也会百“薯”齐放。

这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优薯计划”描绘的未来马铃薯产业的图景。

“优薯计划”瞄准结构性障碍

你可能想像不到,我们现在吃的马铃薯和几十年前人们吃的是同样的品种。

和其他农产品新品种层出不穷的情况不同,优质马铃薯新品种并不多。一些上百年历史的马铃薯品种仍然在广泛种植,如美国的Russet Burbank(1902年育成)和荷兰的Bintje(1904年育成)。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克新1号”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已经种植了近60年。

作为一种营养全面的世界第三大主粮作物,却缺乏有效的育种手段,新品种选育周期漫长,一般需要10-15年,且难以实现预期的育种目标,不能满足生产和产业发展对高产、抗病和多样化用途新品种的需要。

“这是因为一直存在两个结构性障碍制约着马铃薯深入研究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薯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三文告诉《中国科学报》,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是同源四倍体,其杂交后代性状分离,导致其育种研究困难;而且,四倍体马铃薯栽培品种主要通过薯块繁殖,繁殖系数低,只有1:10,用种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不仅制约了优良新品种的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也是导致我国平均单产水平很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7年1月,黄三文用一只马克笔在办公室的白色玻璃隔断上写下马铃薯杂交育种的创想。“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重大科技创新驱动。”他说。

那就是用杂交种子种马铃薯。

为了破除上述两个结构性障碍,“优薯计划”应运而生。黄三文介绍,“优薯计划”将用二倍体自交系替代同源四倍体栽培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可将育种周期从10-15年缩短为3-5年,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用储运方便且不带主要病虫害的杂交种子替代块茎繁殖,将把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万亩种薯繁育用地,并解决1000万吨种薯储运难题。

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与深圳市领导两次前往优薯计划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调研“优薯计划”;2017年3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国内马铃薯专家前往项目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听取“优薯计划”项目汇报;2017年3月由多名国内外院士组成的专家小组论证了“优薯计划”,一致认为该计划意义重大,应尽快启动。

2017年,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深圳市和云南省的大力支持下,“优薯计划”按照既定目标开始推进。

黄三文向记者强调,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合作方,是因为云南师范大学拥有40年历史的马铃薯传统特色学科和丰富育种经验,其成果-新品种“合作88”的培育入选了我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战略合作30年来的标志性成果。为了更有效地推动这个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马铃薯科学研究院。

攻克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

尽管栽培马铃薯品种不多,遗传背景单一,但是自然界中70%的马铃薯种质为二倍体,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为“优薯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不过,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和自交衰退现象,限制了自交系的创制。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可以写成正常雌雄配子,但不能自花授粉结实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而自交衰退在异花授粉植物中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生长势减弱、产量降低。

这两种现象都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保证了遗传多样性,有利于进化和适应环境。

“然而,这是摆在“优薯计划”面前的两大绊脚石。”黄三文说。

他们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攻克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的难题。

领衔这项工作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博士后张春芝告诉《中国科学报》,克服自交不亲和的传统方式是利用来自野生马铃薯中的自交不亲和抑制基因(S-locus inhibitor,Sli),但是Sli基因被导入栽培种后会产生长匍匐茎、高龙葵素含量等一系列不良的农艺性状,增加了遗传改良的难度。

为了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克服自交不亲和的方法,他们创新性地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这一难题。马铃薯的自交不亲和是由核糖核酸酶基因(S-RNase)控制的,该基因在不同材料中的多态性非常高,很难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到S-RNase基因的全长。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对柱头转录组进行从头拼接,可以获得S-RNase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对此基因进行了定点突变,获得了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并通过自交获得了不含有外源片段和任何野生基因组片段的马铃薯新材料。

这种新材料可以直接应用到育种过程中,为“优薯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018年8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在线发表了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和基因组所研究团队的上述成果,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发表的首篇重要研究论文。

英国詹姆斯?赫顿研究所马克?泰勒(Mark Taylor)博士为此撰写了评论,认为该研究开辟了二倍体马铃薯育种的新途径,拓展了自交亲和马铃薯资源,将加速马铃薯的遗传改良。另外,泰勒也指出,虽然目前二倍体马铃薯的产量低于四倍体,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二倍体一定比四倍体差,而且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自交不亲和的问题也间接证明了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改良将更加快速和高效。

向更好吃的马铃薯推进

伦敦时间2019年1月14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团队完成的马铃薯自交衰退遗传机制解析的研究成果,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第二项重大理论突破。

隐性有害等位基因隐藏在高度杂合的四倍体基因组中,使得优良等位基因很难聚合在一起,这是导致马铃薯育种周期长的主要原因。

论文第一作者张春芝告诉记者,他们鉴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344,831个有害突变,并发现任意两份二倍体材料之间相同的有害突变仅为11%。

“这说明不同品系马铃薯的有害突变差异性比较大,可以通过杂交让这些有害突变不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F1杂交种。”张春芝说。

最终,他们鉴定出5个纯合致死位点以及4个影响长势的位点。而且这些大效应的有害突变主要位于重组率比较高的区域,说明是可以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有效清除的。

“第二个绊脚石也能被搬开。发现这些有害基因位点,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培育出具有杂种优势材料的速度。最终,我们将会通过杂交选育淘汰自交衰退基因,培育出马铃薯杂交种子。但这还需要时间。”黄三文说。

与此同时,优薯计划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马铃薯的风味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教授尚轶和黄三文团队构建的多组学代谢研究体系正用于马铃薯营养品质、风味形成分子机制研究。

尚轶告诉《中国科学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合成出数量巨大、结构异常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在调节植物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了作物的营养与风味品质,同时也为医药、化妆品等商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

随着组学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以及蛋白组等多种组学技术,发掘控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调控、转运等过程的关键基因已越来越普遍。相关研究将为培育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口感好的马铃薯新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记者获悉,欧洲已有3家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马铃薯杂交种子,而美国多位马铃薯科学家也于2016年联合发表文章,呼吁加强马铃薯二倍体研究。但目前,他们多采用传统育种手段,而我国的优薯计划是最早采用基因组手段研究马铃薯二倍体的。


最近报道三:

重大突破!黄三文团队解析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

人气 14 | 发布时间:2019-01-15 11:40:44

http://m.agronet.com.cn/News/Detail/257146?pcid=24329

2019年1月14日,黄三文研究员团队在 Nature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genetic basis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potato”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马铃薯自交衰退遗传机制,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


  自然界中70%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为二倍体,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为“优薯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但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限制了自交系的培育。在之前的研究中,黄三文团队通过基因组编辑的方法克服了自交不亲和的问题,扫清了“优薯计划”的第一道障碍。但是,作为长期无性繁殖的异交作物,马铃薯具有严重的自交衰退,主要表现在生活力下降、育性变差、产量降低等。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解析了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有害突变是导致自交衰退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通过对151份二倍体马铃薯进行重测序,鉴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344,831个有害突变。这些有害突变在近着丝粒区域富集,因此很难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全部清除。进一步分析发现,任意两份二倍体材料之间相同的有害突变仅为11%,说明马铃薯中的有害突变具有品系特异性,因此,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杂交组合使这些有害突变保持在杂合状态,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F1杂交种。


  为了鉴定这些有害突变的遗传效应,研究人员构建了3个自交群体,并开发了一套不依赖于亲本的基因分型方法。基于该方法,在三个群体中鉴定了15个极端偏分离的区域,暗示这些区域含有大效应的有害突变。结合表型分析,该研究鉴定了5个纯合致死位点以及4个影响长势的位点。研究人员对其中的一个致死突变ar1进行了图位克隆和功能验证,发现它控制胚的发育。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发现,ar1在马铃薯群体中是一个稀有突变。这些大效应的有害突变主要位于重组率比较高的区域,说明可以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有效清除。


  本研究为二倍体马铃薯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解析其它无性繁殖作物的自交衰退提供了借鉴。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张春芝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培和基因组所硕士生唐蝶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黄三文研究员。本研究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产出科研选题”,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高端人才以及深圳市配套经费的资助。



最近报道四:

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获得重大科研进展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5日 18:44:51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http://yn.yunnan.cn/system/2019/01/15/030179179.shtml

  云南网讯(记者 陈鑫龙)1月14日,国际顶级植物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共同完成的马铃薯自交衰退遗传机制解析成果。

  马铃薯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作物,是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与其他谷物类粮食作物不同,普通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物种,而四倍体遗传的复杂性和块茎繁殖的特点成为马铃薯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两个结构性障碍。为彻底打破产业发展中的障碍,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研究员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项目,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指导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对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式进行颠覆性创新。

  “自然界中70%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为二倍体,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为“优薯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但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限制了自交系的培育。”黄三文说,研究人员通过对151份二倍体马铃薯进行重测序,鉴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344831个有害突变。黄三文表示,这些大效应的有害突变主要位于重组率比较高的区域,说明是可以通过遗传重组将它们有效清除的。为进一步鉴定这些有害突变的遗传效应,研究团队构建了3个二倍体马铃薯自交分离群体,并开发了一套不依赖于亲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鉴定出5个纯合致死位点以及4个影响长势的位点,最终克服马铃薯自交不亲和,揭示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

  本论文的发表是“优薯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第二项重大理论突破,为二倍体马铃薯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解析其他无性繁殖作物的自交衰退提供了借鉴。

  链接——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拥有40年历史的马铃薯传统特色学科和丰富研究经验,合作选育的马铃薯优良品“合作88”入选了我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战略合作30年来的标志性成果。2018年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发表了3篇重要研究论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合作88”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结果在 “国际农业磋商组织” 和“第十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发布,获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许;获得省教育厅第六批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厅“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




杂志小科普

期刊名字 NATURE GENETICS

NAT GENET
期刊ISSN 1061-4036
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 27.125
2017-2018自引率 3.40%
五年影响因子 31.154
期刊官方网站 http://www.nature.com/ng/index.html
期刊投稿网址 http://mts-ng.nature.com/cgi-bin/main.plex
是否OA开放访问 No
通讯方式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75 VARICK ST, 9TH FLR, NEW YORK, USA, NY, 10013-1917
涉及的研究方向 生物-遗传学
出版国家或地区 UNITED STATES
出版周期 Monthly
出版年份 1992
年文章数  202
中科院SCI期刊分区
( 2018年最新版本)
大类学科小类学科Top期刊综述期刊生物1区GENETICS & HEREDITY遗传学1区是否
SCI期刊coverag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PubMed Central (PMC)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nlmcatalog?term=1061-4036%5BISSN%5D
平均审稿速度 网友分享经验:平均4.5月
平均录用比例 网友分享经验:约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4141-1157126.html

上一篇:他是一个农民,但却是一名机械发明达人
下一篇: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课题组毕云梅教授在《Polymer Chemistry》杂志刊文
收藏 IP: 183.224.72.*|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