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答辩季的一点缺憾
最近随着进入5月、6月,2025年的答辩季,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陆续进入答辩的季节。
曾经参加过多所学校的各类答辩活动,尽管总体不错,水平有所提高,但有些感觉存在缺憾,简单总结如下:
1. 对于论文的格式,图、表、文字及大小、行间距、算法、公式、参考文献、正确引用文献,甚至错别字的低级错误,尽管有的使用了LaTeX模版(模版不是万能的),学生对于学术论文的格式问题,存在较多,缺乏预先的训练,学术严谨性不足。
2. 写作的能力,包括论文的结构布局、行文的逻辑、表达与呈现,反映出对于语文需要补课(当然可以自学了)。简单说说摘要、三级目录,不能够很好的反映整篇论文和研究的特点。至于整篇论文篇章的布局、段落的表达、连贯与转承,尤其是写作背后的逻辑(Logic)存在思维局限,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掌握如何logic,才能使得论文,让看的人,感觉更好。
3. 具体研究内容、创新点、做的深度等,有些是胎里的病。当然,这部分,除了凝炼、修改提升,有些是选题就已经基本定了的。但研究作为一个渐进探索的一个艰苦过程,也必然有一个逐步成熟、准确、深入的过程。因此,作为学生,有责任,把握这个逐步进步的过程,而最终提交的毕业大论文,将自我理解的这些亮点和有阅读价值的内容,准确呈现给读者。
4. 至于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小论文发表很好,但大论文不忍卒读。有些承受寻找工作的压力,时间精力投入不够,也会反映到论文的略显粗糙。但不论如何,毕业大论文作为获得学术学位的重要评价依据,至少从态度上,还是应该对自己、导师和母校体现足够的责任感和重视,相信最终结果会更好。
以上粗浅认识,欢迎讨论、批评指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罗汉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666-148755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