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奋斗,冲锋在前,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外,还要额外承担很多任务。这是一般学者成长必经的过程,少数天资很好的学者除外。步入中年,一般没有职称和生存压力,可以尽量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学者如何隐退?
第一种是投身于教学。主要以本科教学为主,对于一些研究方法进展不快,学科发展相对较慢的学科,也可以兼顾到硕士甚至博士教学。任何一项工作做好了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教学也是如此。
第二种是从事发现问题为主的工作。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研究更重要,需要长期的积淀,由于人到中年,精力不够,因此将有限的精力用于提出问题,供其他学者研究,其贡献也是巨大的。
第三种是从事知识面较广的研究以及一些具有思想性的理论研究。四五十岁的学者一般阅历比较丰富,以前可能从事的专业性非常深的研究工作,人到中年后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深度了,更不可能的实验第一线,可以适当做做广度以及本学科与人文社科相关的一些理论性研究工作。包括写博客、评论、科普等等,能对他人产生启发,也是有益的。
第四种是从事个人兴趣,不做学问了。人的一生,并不容易,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有你我,也就生存几十年时间。所以辛苦很多年,给自己留点个人空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是不错的,何况不做学问,意味着不在占据学术资源,会给年轻人和其他学者腾出空间,也是一种奉献。
第五种是向行政转化。这要掌握火候,转化早了年纪轻轻做领导,可能荒废学术,转化迟了可能由于年龄问题也没有机会。学术行政一定要是学问做得好的,不然难以带出一个好的团队、好的学院甚至好的大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深入讨论。另外这一点与本文主题似乎有点不符,应该不属于“隐退”的范畴。
我对自己的目标是争取再干10年,维持现在的科研状态和产出水平,再考虑隐退问题,因为我从事的主要是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生命相对长一些。另外基于方法的研究逻辑性相对较强,还有不少成长的空间。
2013.6.1 俞立平 于宁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俞立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6956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