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
做学问的宽松环境与考核的严酷现实
2013-3-23 10:32
阅读:3627

 

做学问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短期、中期做学问,除非天资相当聪颖或者运气实在太好,一般难以大成。即使一辈子做学问,也不一定有重大贡献,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做学问有所成就仅仅是少数。所以,大多数学者的平庸是少数杰出学者得以产生的沉没成本,必须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别指望所有学者都有所成就,领导的心态一定要端正。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做学问能有点兴趣,能尽量地排除功利,其实是做好学问的前提条件,必须努力创造这样的软环境。当然,物质条件也必不可少。

但是实际情况是,任何单位领导都在拼命给科研人员施加压力,这是防小人也防住了君子的做法,其最终结果是,小人没有防住,不做学问的继续不做学问,本来想做君子的,由于科研压力,也不能安心学问,导致研究成果质量下降,实在是两败俱伤的事情。科研人员也是理性人,没有几个百毒不侵、可以挡住一切诱惑和考核压力的。

 我经常骂考核课题,现在课题变成了科研人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光要国家级课题,而且要国家级重点甚至重大课题。对人文社科而言,课题是科研的前提条件,但不一定就是很重要的条件,课题绝不是科研成果。

目前国内高校考核,除了年度考核外,考核周期一般是3-4年,目前这种考核周期其实是有问题,太短了,至少要5年,当然也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

 

 

                                  2013.3.23 俞立平 于宁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俞立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6730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