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定性评价的有益尝试

已有 3933 次阅读 2012-11-1 13:04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大, 资料, 复印

 

1030日参加“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论坛暨‘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周年”庆典,加深了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了解。目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每年从国内公开出版的4000种报刊40万篇文献中精选15000-20000篇精华,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并且编辑出版。

在工作过程中,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对所有的有效文章进行编号,由工作人员进行初选,再送给各学科专家进行评审,然后进行精选,最后再进行终审确定。工作量之大确实超乎想象,所有工作由近200名工作人员和100多名各学科专家完成。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也面临很多考验:

第一,网络媒体非常发达,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出版纸质版?能否用电子版代替纸质版。相关的技术及认定问题应如何解决?

第二,我始终有这么一个感觉,即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人文社科定量方法创新的文章不多,至少是某些学科如此,比如图书馆、情报学。其他学科有没有类似的现象,或者还是我的感觉不客观?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近10年来,很多数学、系统工程、经济学、情报学等学科的方法在人文社科各学科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相关学科的专家们可能对这些方法不敏感,尤其是方法的跨学科应用,因此往往会漏掉一些方法创新的论文。

对于方法创新的问题,是否可以成立一个以方法见长的专家小组,必要的时候请两拨专家同时把一下关,第一批专家以思想为主,第二批专家以方法为主。

第三,专家定性评价打分均值不一如何处理?

这涉及到一些并不复杂的技术问题,但往往容易被忽视。比如,是否应该将专家打分的均值处理为相等?专家打分的离散系数不一如何处理?专家打分的数据是否可以进行点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

也许人大复印资料已经做了相关工作,只是我不了解内情而已。

第四,复印资料只是收录结果,没有区分度。如果公布专家打分结果,恐怕争议会更多。

第五,期刊评价体系太多了,当然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理论上讲,各有特色,或许可以互相补充,也给一些期刊寻找自己的亮点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政府部门少评价是对的,评价是有成本的,毕竟用纳税人的钱,至于科研机构做期刊评价,在保持自己特色的情况下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当然,最好是不要做或少做重复的事情,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2012.11.1 俞立平于宁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628251.html

上一篇:从大学五年级走向博士一年级
下一篇:宁波大学开始全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了
收藏 IP: 218.0.4.*| 热度|

6 曹聪 武夷山 刘桂锋 钟灿涛 刘新建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