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几篇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证论文,感慨良多。从技术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存在论文如果没有模型的话很难发表。这也怪不得期刊,社会科学很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已经接近极限,单纯的理论研究确实难以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比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家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都能说出至少5、6条来,如果仅仅从影响因子的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似乎已经接近极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所创新,要么寻找一些新的指标,比如H指数、特征因子,要么用数学模型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从中确实也能得出不少新的结论,这就是实证的好处。比如,我以前做的研究分析高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低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发现他们确实有所不同,这是单纯理论研究不能发现的。
任何事情就怕走极端,一切实证模型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之上,否则就会犯原则性错误。下面看几个例子:
比如,看到一篇研究海洋经济的文章,作者用生产函数研究海洋经济的贡献,选取的投入指标有资本、劳动力、海洋经济产值,产出指标是地区GDP。这样处理是有问题的,海洋经济是产业经济,是GDP的一部分,如果这样处理合适,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畜牧经济、制造经济、建筑经济……统统往生产函数里放?在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的分类必须是一个标准,这是起码的原则。
再如,研究保险业对教育产业的贡献,您不能说保险对教育没有影响,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要说保险业对教育业有多大贡献,似乎也比较勉强。作者用协整理论、面板数据等一大堆模型处理数据,结果也很漂亮,模型也没有问题。但这样做合适吗?
最近低碳经济的研究比较热,于是一些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论文一发现煤炭消费比重对碳排放有正向影响;论文二发现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有正向影响。影响因素应该是被解释变量以外的东西,不应该是被解释变量的组成部分,这是常识。
所以,真正好的实证论文一定要进行严密的理论研究,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运行机制搞清楚,不然的话模型再漂亮也没有用。当然,现在也存在不少学者由于对模型不太了解而硬套模型的情况,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改日再讨论。
2010.12.07 俞立平 于宁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