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泰州市泰县顾高乡俞姓起源

已有 6615 次阅读 2010-9-6 23:17 |个人分类:生活其他|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起源, 排行, 族谱

赵本山和范伟有一年春晚表演小品“看病”,赵本山演一心理医生,给中了300万彩票的范伟看病,有句台词印象很深,范伟说: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今天偶尔和朋友聊起姓氏起源问题,也借用一下这句台词: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我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

我老家在江苏省泰州市泰县(今姜堰市)顾高乡东俞村,共6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50户左右的人家,这样算来大概就是300户,除了两户姓林外,其他所有的都姓俞。另外隔壁还有一个俞庄村和池南村,情况也大致相同。这么算来共3个村约800户左右俞姓人家,加上从这3个村迁徙出去到附近乡镇或更远地方的俞姓,至少有3000人以上。

关于老家俞姓的来源,小时候听看过族谱的老人说,先祖俞一公、俞二公是从苏州逃难至苏北的,辗转来到姜堰跟黄桥中间的顾高落脚,当时俞一公已经成家(据说俞二公一直没有成家),由一家逐渐繁衍到如今的规模。这个事情,一代一代相传至今,妇孺皆知,也正因为如此,老家从来是同姓不能通婚的。顾高是泰县和泰兴市交界的地方,解放前是革命老区。大凡革命老区,一般是比较贫穷的地方。我想先祖当年逃荒至苏北,兵荒马乱时期发达富裕的地方根本就不安全,也只能到穷乡僻壤垦荒种地,安于一隅了。

我们这支俞姓的排行是:山、文、学、世、嘉、宝、苏、如、金、玉、言、扬、廷、信、基,由于早期排行的人已经作古,也不知道字的写法,后期的排行个别字可能也有错误,但“苏、如、金、玉、言、扬、廷”这几个字肯定是对的。这里只有15代,后面已经没有排行了,估计还有3代,如此算来应该有18代左右,如果20-25年算一代,那么应该有360450年。先祖一公的排行未知,如果是有排行的话,按道理一公和二公姓名中应该体现。所以基本可以推断我们这个俞姓分支的排行是先祖一公制定的。这样算来,先祖一公应该是明末清初兵荒马乱之时或者更早的时候从苏州来到苏北的。

网上查我们这支俞姓排行,始终不能查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个分支的排行可能就是先祖一公自己确定的,这样也无法进行上溯,即不能获知苏州之前的俞姓的历史,因为这个谜团实在难以解开,希望看到此文的网友能够提供相关线索。

进一步地,先祖一公在苏州时,他的父亲或祖父,可能单独一家在苏州有较长时间了,失去了和大部队的联系,把当初的俞姓排行字都用光了,已经没有排行可用,所以到了苏北情况许可干得不错时,才重新萌发发明排行的想法。当然,这也给寻宗增加了很大麻烦,也许永远会是一个谜了。

我的排行是扬,但是没有根据排行起名字,如果我向池南走,我的排行就很小,看到小朋友可能都是祖父级甚至更高的,如果我向西走,到俞庄,我的排行又大了,我自己可能是祖父级的,非常有趣。小学上学,一个学校几乎全是姓俞的,老师喊学生回答问题,从来不要提姓,直呼其名,比如俞扬山,直接喊扬山,当然,如果姓名是两个字,情况特殊,比如俞进,那只能喊俞进了。更有趣的是,虽然是同班同学,但辈分不同,因此甲小朋友要乙小朋友喊他爷爷或叔叔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

族谱是宝贵的资源,它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基因等的变迁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小时候隔壁邻居爷爷经常捡废纸回来,我曾经看到过两本线装书的族谱,具体是什么姓已经忘记了,现在想想,它是多么宝贵的文物啊。文化大革命究竟毁坏了多少文物,我想按现在的价值应该至少10000亿以上,何况很多文物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希望在以后,要努力避免人祸,尽量减少天灾损失,千万不能人祸大于天灾。

遥想先祖一公当年,为了种族的繁衍,为了子孙后代的壮大,在家族成员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就制定了15代的排行,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行为。如果没有35个儿子,如果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应该是没有这个心思的,说明先祖一公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干出了不错的成绩,至少在新的地方能够立足,可以为子孙后代规划未来了,我能想象先祖确定俞氏排行时,一定上香祭祖,仪式绝对感人。

俞氏祠堂在解放后被拆除了,翻建成东俞村六队的仓库。听奶奶说,祠堂在新四军七战七捷的第一仗泰兴宣家堡战役中是新四军的后方医院,小时候在祠堂前的双池河边,还看到比我大几岁的小伙伴偶尔挖到一个古井,据说井底是铜的,但是由于实在太深了,小孩子根本无法企及,只能作罢。双池是一条天然的小湖,后来有一条小的人工河贯穿双池,中间有一天然的堤坝隔开一半,人称龙鼻子,非常形象,我就读的俞庄小学就在双池边上。

现在姓氏寻根很热,我很能够理解,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比信仰更神圣的事情,先祖从哪儿起源?中间如何变迁?出了哪些名人?后代分支到哪些地方?研究这些问题既神圣又神奇。我想这方面的研究,一定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培养爱国注意精神,比枯燥的思想教育强多了,呵呵。

我们现在做事,极少谈到或者想到对得起列祖列宗,这是多大的文化缺失啊!这种状况的出现,也不过就是最近60年的事情。由此可见,要丢掉几百年、几千年的东西,其实真的也很容易,就像物种灭绝一样。现在做事,也许会考虑是否对得起自己?是否对得起朋友?是否对得起家庭?可是离对得起烈祖烈宗,多大差距啊!

仅以此文纪念先祖俞一公、俞二公。

 

                                        2010.9.6 俞立平于江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360140.html

上一篇:八月科研随想
下一篇:教师节随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