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文社科论文质量的较大不确定性,是指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尽管核心期刊论文的平均水平会超过普通期刊,但就单篇论文而言,许多普通期刊论文质量相比核心期刊毫不逊色。对于权威期刊与一般核心期刊而言,也存在同样现象。
第二,编辑或者审稿专家在决定稿件命运时,越来越缺少自信。即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A与B二选一时,很多时候无法取舍。
第三,作者发现,自己投稿到某期刊的论文被退稿,但该篇论文的质量和选题比该期刊的许多论文要优秀,至少不差。
第四,大多数论文实际上没有经过外审程序,在初审阶段就被退稿。而以前这种情况要好一些。
第五,一些已经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其水平给人的感觉也不过如此。
人文社科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但其论文的不确定性是近几年来逐渐出现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
第一,人文社科的研究水平普遍提高了。这是值得肯定的,95年,跑个主成分分析能发核心期刊,05年,做个DEA发核心期刊也没有问题,现在呢?好的选题、好的设计、好的论证、好的实证、好的文笔,恐怕一样都不能少。
第二,人文社科的研究人员增多。首先是我国培养的博士硕士不断增加,导致人文社科的研究人员增加。第二不少海归回国,增加了绝对研究人员数量。
第三,学术期刊载文量减少,长文增多,这个问题我在其他博客里面提过。
第四,一些期刊审稿专家的水平可能需要提高。
以上第一、第二是从供给的角度,第三是从杂志需求的角度,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矛盾就出来了。
本文侧重宏观讨论,不针对单独一篇论文,从微观角度,论文质量还是有公认的机制的。
2020.8.21 俞立平 于扬州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俞立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124727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