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老师(ref.)前几天分享了两页英文文献,并提到这是“溯因分析对扎根理论的一点看法”。我本人和这个阵营的一些同事(ref.)的习惯是,只要看到材料中出现承认所谓其它版本的现象,比如,这两页里的“varieties of grounded theory“(p.14),我就立刻停下来,不看了,因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这些想进一步“发展”扎根理论的人,连最初的扎根理论是什么都没弄清楚,比如,他们的定位是定性资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p.13?)。
(2)
几位同事/同学(ref.)不要介意我公开回应一下你们的留言:
a. 费的“不近人情”(ref.):目前这个方法的乱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术不端造成的,从一开始的著作乱署名(Strauss & Corbin, 1990)开始,见:Fei (2024)。
最近提到的这位博士候选人(ref.)应该是我碰到的、在中文世界里,花最多的时间在这个方法上,接近6年多。我当然知道ta的确花时间在了解这个方法。但是只要在ta的学位论文里出现、运用经典扎根理论并且该研究基于XX理论XX概念的话,并且这本论文是我们经手的,那就意味着立即解散这个群。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承认是这项研究是经典扎根理论还是其它?
我私下有几次和这里的同事(ref.)提到,千万不要把所谓其它版本的同事当成傻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这个版本的同事还要了解经典扎根理论。在上述情况里,他们会毫不留情里指出问题。这一情况已经在英文世界(ref.)里上演。
b. 某同学(ref.)私下也和我承认,ta 其实不了解这个方法,并且在有关观点上是ta自己的凭空想象。原话是,“……换句话说,我太想建构一个理论来进一步加强我的学位论文深度,进而忽略了基本扎根理论要点……”。
c. 尽管这个阵营不承认所谓其它版本(ref.),但是我们要做到如实地呈现他们的观点,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观点之争。如果像(b.)凭空想象、在陈+蒋(2025)体育学一文里,明明从中文文章里看到的、“文献讨论贯穿研究整个过程”,却把出处写成英文原著,那么所谓其它版本的同事马上会反驳,看懂他们的版本后再来讨论。这几天我会公开这一错误链的相关证据。
d. 不少人(ref.)会认为我在扣帽子(学术不端)。他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对待这里的学位论文也是一样的要求,甚至更加苛刻,从冯园(2021)开始,一直到最近的曾晓晴(2025)。他们到最后可能都已经精疲力尽了,甚至会发一些牢骚。没事,我完全能够体谅。那就我来看。每一句话里,只要不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就要按照apa+国标等规则注明观点出处。
最后,借用 Corbin (ref.)的原话、”…because it was never Strauss’ intention to create conflict”,这些不按照学术规范的人还倒打一把,到底是谁在搞事???
(3)
几位体育学同学的反馈/反思+回应及其它
唐(上海师范大学):“如果学生要在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提到‘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就要坚持学术规范,同时规范引用,找出出处,避免学术不端,凭空建构的情况!哪怕采用所谓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也要找到原版出处,仔细阅读“(ref.)
费:是的。像这几天在讨论的体育学一文(陈辉映,蒋佩佩,2025)中出现的现象,多个错误(包括英文拼写错误)都是沿着某英文文章——某中文文章——陈辉映,蒋佩佩(2025)这一传播路线。这就是拷贝/粘贴的后果。过几天我会呈现该文更多的例子(见刊前/见刊后)。
李(天津体育学院?):“这次访谈更像是聊天,主要是听他来说,我更多是一名聆听者和记录者,与以往的预设问题不一样,不太习惯,这种情况是没有问题的吧。”(ref.)
费:非常正确。一开始肯定不习惯。扎根理论初期的访谈就是要这样做。
***
昨天提到的、费的“不近人情”(ref.):在这几天一直提到的某博士候选人(ref.)的例子中,马上就要提交毕业论文了,但是“经典扎根理论”这一做法受到质疑/否定。这是发生在上个月的事情。我也极其慎重(因为我知道这对ta来说意味着什么),尽管答辩都通过了。如果只看扎根理论这一部分的话,几乎看不出任何问题。我也反复跟ta询问研究的过程/细节。我当时还不能确定。幸亏我多问了一句,’把整本论文让我看一下’。当我看到“本研究基于XX理论XX概念”时,我立刻做出了判断(这不是经典扎根理论研究)。ta在当时的各种极端反应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不可能没反应,如果换成是我的话,可能反应会更大。如果把“本研究基于XX理论XX概念”删了,换句话说,仅仅在纸上弄出一个“经典扎根理论研究”,这是学术欺诈。
(4)
今天几位包括体育学在内的同事(ref.)的私信中都提到了“勇气”。运用扎根理论这个方法本身需要勇气,做费现在正在做的事需要勇气。
预防和杜绝包括观点剽窃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永远会放在这场方法讨论的最前面。就像在体育领域中,可以服用违禁品吗?
(5)
我真的很高兴看到这几天某同学(ref.)在私信中也开始采用了“ref.”这一做法。就是要提醒我们,在每句话里,只要不是自己的观点,就一定要注明观点的出处。
某同学(ref.):“老师(ref.)说的一点突然很受启发,不怕争议,就怕没有争议。做扎根[理论]是需要勇气和信念的,要做就要踏下心来,甚至说要试错再修正。我原来甚至很怕做,怕做错,现在发现费老师不是大家想的那样给别人扣帽子,而是真正唤醒扎根[理论]从最初发展上的可能存在的学术问题。明白了这一点,我已经从行动上改变了,以此为例,我已经突破了原来的心境,开始和您细致讨论、发表我的感想。我觉得回归到了扎根[理论]不预设理论框架的原则(ref.)这就是我们带着对扎根[理论]的开放性,进入扎根[理论研究]的一种收获。正如王颖师姐(ref.)提到的发现的兴奋感。”
某同学(ref.)回应:“感谢老师在我这一做法上的认可,我也真的非常高兴!这也将继续激励我严格遵守学术引用的规则、规范。我觉得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是维护自己的学术成果的前提条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费小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901-14932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