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官员眼中的“博士”
2011-12-22 08:17
阅读:4352
标签:中国, 教授, 加拿大, 全世界, 组织者
有那么一个机会,让我同一群人坐在一起,共叙人生的“一夜”。这得感谢妻子,也得感谢弟弟,他们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我似乎算是其中的一根线,隐隐约约地穿梭着,静观人生曲线的变幻。
这基本上是两伙人的聚餐,一方是高校师生,一方是“政府官员”,函括了中青两个年龄阶段。在座的有两位教授,一位是来自加拿大的特聘教授李,一位是前来讲学的武大教授王,二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所建树。余者有他们的学生四人,妻也在其中,二人皆为其师。另外,便是我和弟弟为首的一群,有我过去的同事范,现在的同事夏,弟媳以及弟弟的同事秦。总共算起来,即是一年十二个月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聚会,在全中国不少见,在全世界更非绝无仅有,只是对于我或者其他人来说,这一夜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不同寻常”的。这次聚会源起于王的讲学,他是妻的博导,化算方面的青年专家,也是一个博客高手,经常发些与己工作相关的文字。我读他那些文字时,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活跃,同时还有青年学者的苦闷。李比王和我们都年长,他被人戏称为“飞人”,家居加拿大,夫人和女儿均在大洋彼岸生活。据说,他在国内几所学校兼职,是典型的“飞一族”。他在这边学校的科研课题组,目前仅有妻和马博士两个工作人员,是他们名符其实的导师加“老板”。
在我的印象中,此二人除年龄有别,性格也迵异,今天能坐到一起,想必全因学生的缘故。李的专业是材料学,与王的化算关系不大。不过,我一直建议妻的博士论文将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观点似乎基本得到了二位教授的认可,只是其间难度好象比较大。我以为,化算须同其它科研实践相结合,才会在拓宽应用领域的同时,创新计算的方式方法。据妻说,叫“李师兄”的那位是王的得意门生,此人很多时候都埋头钻研,已然在化算软件应用及补缺方面成了专家,丝毫不亚于国内一些知名教授。对于这样的人,我向来是钦佩有加,只是如我的同事夏所言,很是担心他瘦弱的身体。
说到这一点,我倒十分赞赏李,他是个足球爱好者,凡有空必去踢球,体育锻炼等同于科学研究,所以除了两鬓有点斑白外,他看上去体格匀称而健壮,精神状态非常地好。他在餐桌上发表了不少言论:关于人生,他说快乐是其之本;关于科研,他说导师的责任主要是搞项目;关于学生,他说读博的人或多或少精神都有点问题;等等,一言以蔽之,做学问首先是要学会灵活做人,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
王在餐桌上基本没有发表意见,只是红酒喝了换白酒,白酒喝了换啤酒,几乎是来者不拒,酒量深不见底,真正显露了山东大汉的英雄气慨。李老是“批评”同是山东人的马博士,说他要明白“一码是一码”的道理,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不要畏缩。这种“批评”在我们听来是一种爱护,其中也包括妻在内。社会是鲜活的,又是错综复杂的,所以理论及原则永远是相对的。
李说我们这一伙是“政府官员”,我们大抵都没承认,因为所谓的官员,在我们看来起码是领导。范虽是我过去的同事,但是彼此交往并不多,他是弟弟约请来的;秦与弟弟在同一个办公室,我和他是第一次见面,更谈不上了解了。不过,我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政府机关上班。即使没见过什么政治风云,最起码也看过红旗飘飘。我们笑言,范是名门之后(有史可查,为范仲淹后人),秦与始皇有关,黄、王原是一家(据史记载,王莽新政失败后,部分后人为避祸改姓黄),总之,来历都不小。
这也是文化么?或者说是笑谈?学术期刊上似乎找不到这些内容,它原本就不是科学研究。然而,这确是生活,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李说,秦喝了不少酒,思维最清晰,将来必定前途无量;王说,我和弟弟,一个内秀一个外秀,江南出才子。只有我自己知道,虚妄之辞不可全听,我想走的路没有穷尽。
妻问我,关于李和王,我更倾向于谁?这意思是二者必选其一,非此及彼。而让我自己说,十二个月,月月不同,即使同季也不同时,更何况同年不同季了。人和人在一起,既不要妄自菲薄,亦不可人云亦云,如同我这样写了文章,权且当是一次众生浮华录了。只是不知王回去后,又会写出怎样风味的文字来?抑或,依然是缄默。
2010年12月3日
这基本上是两伙人的聚餐,一方是高校师生,一方是“政府官员”,函括了中青两个年龄阶段。在座的有两位教授,一位是来自加拿大的特聘教授李,一位是前来讲学的武大教授王,二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所建树。余者有他们的学生四人,妻也在其中,二人皆为其师。另外,便是我和弟弟为首的一群,有我过去的同事范,现在的同事夏,弟媳以及弟弟的同事秦。总共算起来,即是一年十二个月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聚会,在全中国不少见,在全世界更非绝无仅有,只是对于我或者其他人来说,这一夜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不同寻常”的。这次聚会源起于王的讲学,他是妻的博导,化算方面的青年专家,也是一个博客高手,经常发些与己工作相关的文字。我读他那些文字时,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活跃,同时还有青年学者的苦闷。李比王和我们都年长,他被人戏称为“飞人”,家居加拿大,夫人和女儿均在大洋彼岸生活。据说,他在国内几所学校兼职,是典型的“飞一族”。他在这边学校的科研课题组,目前仅有妻和马博士两个工作人员,是他们名符其实的导师加“老板”。
在我的印象中,此二人除年龄有别,性格也迵异,今天能坐到一起,想必全因学生的缘故。李的专业是材料学,与王的化算关系不大。不过,我一直建议妻的博士论文将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观点似乎基本得到了二位教授的认可,只是其间难度好象比较大。我以为,化算须同其它科研实践相结合,才会在拓宽应用领域的同时,创新计算的方式方法。据妻说,叫“李师兄”的那位是王的得意门生,此人很多时候都埋头钻研,已然在化算软件应用及补缺方面成了专家,丝毫不亚于国内一些知名教授。对于这样的人,我向来是钦佩有加,只是如我的同事夏所言,很是担心他瘦弱的身体。
说到这一点,我倒十分赞赏李,他是个足球爱好者,凡有空必去踢球,体育锻炼等同于科学研究,所以除了两鬓有点斑白外,他看上去体格匀称而健壮,精神状态非常地好。他在餐桌上发表了不少言论:关于人生,他说快乐是其之本;关于科研,他说导师的责任主要是搞项目;关于学生,他说读博的人或多或少精神都有点问题;等等,一言以蔽之,做学问首先是要学会灵活做人,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
王在餐桌上基本没有发表意见,只是红酒喝了换白酒,白酒喝了换啤酒,几乎是来者不拒,酒量深不见底,真正显露了山东大汉的英雄气慨。李老是“批评”同是山东人的马博士,说他要明白“一码是一码”的道理,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不要畏缩。这种“批评”在我们听来是一种爱护,其中也包括妻在内。社会是鲜活的,又是错综复杂的,所以理论及原则永远是相对的。
李说我们这一伙是“政府官员”,我们大抵都没承认,因为所谓的官员,在我们看来起码是领导。范虽是我过去的同事,但是彼此交往并不多,他是弟弟约请来的;秦与弟弟在同一个办公室,我和他是第一次见面,更谈不上了解了。不过,我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政府机关上班。即使没见过什么政治风云,最起码也看过红旗飘飘。我们笑言,范是名门之后(有史可查,为范仲淹后人),秦与始皇有关,黄、王原是一家(据史记载,王莽新政失败后,部分后人为避祸改姓黄),总之,来历都不小。
这也是文化么?或者说是笑谈?学术期刊上似乎找不到这些内容,它原本就不是科学研究。然而,这确是生活,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李说,秦喝了不少酒,思维最清晰,将来必定前途无量;王说,我和弟弟,一个内秀一个外秀,江南出才子。只有我自己知道,虚妄之辞不可全听,我想走的路没有穷尽。
妻问我,关于李和王,我更倾向于谁?这意思是二者必选其一,非此及彼。而让我自己说,十二个月,月月不同,即使同季也不同时,更何况同年不同季了。人和人在一起,既不要妄自菲薄,亦不可人云亦云,如同我这样写了文章,权且当是一次众生浮华录了。只是不知王回去后,又会写出怎样风味的文字来?抑或,依然是缄默。
2010年12月3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631-52082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