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的母亲给我讲过一件事,与那事相关的人她也不知是否还活着?不过,那事确实真切地发生过,或许现在别的地方仍在继续……
就是根据这件事,十二年前,我写了小说《残雪》。我难以想像,它会影响到我的人生。一位名叫塞上幽兰的读者,曾经评论说:“标题‘残雪’大有深意,结尾意味深长,那些残留的东西早晚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观念思想也是如此。”
没想到的是,小说诞生后的十一年,我有机会可以将它拍成电影,让那“路旁田间犄角处残留着一撮晶莹的雪块”再现人间。那是一些大型视频网站吹响的集结号,在全国范围内征选“我爱拍电影”的导演。多年来,对于视觉方面的研读与审视,使我有了跃然一试的想法。于是,我很快将自己的小说《残雪》改写成了剧本,这个剧本显然是很简陋的,因为举办方对片长是有要求的。
怎么拍?找谁来拍?起先,我想找个熟悉摄像的朋友帮忙,然而最终因种种原因未果。我只得自己借来摄像机,准备开拍了。
在改编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出场的人物不宜过多,原因是合适的演员难找。选择哪些人来演这部戏,是颇费了一些周折的。从故事本身出发,主要演员定位在学生,而且他们大都对此很有热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第一拨备选的演员,都是黄石理工学院的学生,帮闲者帮着召来了一大批。
要说拍片的热情,这些学生不亚于电影学院的科班们,只是他们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与我的想像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带着他们在球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把剧本的内容从头到尾反复演绎着,但是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然而,活动的终止时间将近,我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正在我准备周末开拍时,主要的备选演员又临时有事,不得不重新寻找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算找齐了片中的那些演员。说实话,起初我对他们是没有多大信心的。直到我的镜头瞄准他们时,一切似乎都超乎了想像。
片子正式开拍是在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选的场景我也是第一次去,全凭一位朋友的帮助与导航。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村民得知我们拍电影,既感到好奇,又鼎力相助,譬如演员的服饰和道具,大都是从村民那儿暂借的。记得张静静换上村姑的衣服,挑起水桶时,旁边的老农连夸“像”。
我们差不多是用两天的时间,拍完了全部剧情。片中的“我”和“涓”的扮演者王越洋、周梦晨,其实表演得都很到位,甚至让我感觉,没有选专业演员是对的,因为剧中的戏大都是他们的本色生活。扮演“玉凤”的陈童,从未与表演沾过边,她与王越洋、周梦晨不同,基本没参加过什么活动,而她穿上借来的戏服后,俨然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村姑。她临场表现出的泼辣性情,据说与她本人的性格完全不搭边,这或许便是表演的魅力所在吧?
至于张静静扮演的“四婶”,更与这位上海女孩的生活经历不相干,或者说还“丑化”了她的个人形象。为了使其肤色更接近于角色,我们既给她脸上抹过田泥,又往她面上涂过眼影等,只是仍未完全掩饰住她的青春气息。所以,我采取了仰拍、侧拍的方式,企图淡化年龄和生活的差距。作为一名非职业学生演员,张静静还主唱了片中的主题歌,片尾的音乐也是她依此哼唱的,给整个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完成之后,我和谈斌同学花了两个多星期,边学边干,最终完成了影片的剪辑和制作。其间,片中的演员给各自的角色重新配了音,尤其是周梦晨在湖边的最后一段配音,让我忽然找到了专业演员曾经给我带来的美的享受,恍然隔世一般。
影片很快入围了暴风影音全国二十强,在优酷网的点播率迅速达到了二万多,如土豆网等其他视频网站也在线播放,还有很多其他网站进行了转载,好评与批评兼有,直至今年发在科学网上推荐。
其实,小说《残雪》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影片《残雪》不仅作了些许改动,更重要的是它很简约,而且采取“现实与过去相互切换”的方式叙述故事,没有认真或者反复观看的人,是不能完全了解其意的。
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我内心深处有“残雪”的情结,我于《残雪》赋予了太多生命感受与希冀,它在我心中确乎永远都难以磨灭。
2011年12月20日午
小说《残雪》: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9-3/220888.shtml
影片《残雪》: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518787
相关专题:科学网5周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631-52027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