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王安石与苏轼

已有 2736 次阅读 2017-10-10 16:18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完全废除王安石的新法,苏轼也反对。他和司马光不一样,司马光是彻底地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并没有鲜明而坚定的立场。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几个敢于变法的人,改朝换代的倒比较多,为什么?因为变法不改朝,始终“最终权力”不在自己手上,到后来大都不得“善终”。王安石还好,生活在宋代,算是老死的,不像商鞅被五马分尸。

两宋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和经济活动十分活跃,但国不强民不安,总受外族“挤兑”,社会发展矛盾突出,有识之士都想“一试身手”,为之扭转乾坤。苏轼亦如此。但他不同于王安石,他只是观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以才会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其格局可见一斑。

王安石不一样,他是准备舍弃一切的,为了变法,为了强国。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身陷囹圄,被人欲置于死地时,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了他一命。王安石为什么这样做?显然不是他于苏轼有什么交情,更非看重苏轼的才学,主要还是出于国家律制,即不可妄杀。有史学者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这纯粹是谬论,试问:北南两宋就没有被处决的士人吗?

不过,王安石也好,苏轼也罢,在变法前后都没被杀戮,这确是事实。宋朝的问题是,言论自由了,皇帝没有主张,臣子们言来言去,也没有保住江山,只是枉出了范仲淹、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陆游的宿命,不是苏轼的。

后来的历史恰好说明,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弱不经风的赵宋王朝一朝“呼呼”,就“灰飞烟灭”了。

所以,士大夫可以治国,也可以乱国,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读书人的妄言。

虽然政见不同,苏轼晚年的时候,还是借道金陵去看望了一下老来闲居的王安石,据说两人相谈甚欢,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都远离了“是非”,有的只是自己了。

“唐宋八大家”有苏轼,亦有王安石。论文学造诣,前者在后者之上;论历史地位,前者远不及后者:一个是文学大家,一个是历史伟人。

变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2017年10月10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631-1080013.html

上一篇:开车琐记
下一篇:有一种追忆叫过往
收藏 IP: 111.47.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