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寻找海德格尔小屋

已有 1238 次阅读 2025-9-27 08:25 |个人分类:追求真善美|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寻找海德格尔小屋

吴国林  20250922-27

我本来是学习的物理学的,后来转到了辩证法方法,从辩证法视角来审视物理学及其物质世界。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受到了分析哲学的影响,于是借鉴分析的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的支持,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后现象学创始人伊德(Don Ihde)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正好北京大学靳希平教授在此学习,既是老师又是同学。在访学一年期间,扩展了我的现象学和诠释学基础,打开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接着从现象学和诠释学角度对科学技术展开了有意义的探讨,取得了相关成果。特别是2019年我获得由本人命名的“量子诠释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之中。

在现象学的学习和探索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也是存在论的诠释学,对我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直接影响了我对量子力学波函数的理解。为此有一个想法,争取找到一个时间去海德格尔的小屋去看一看,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语境、所思与意指。

2025年7月我第三次获得了出国访学——前往维也纳大学的机会,共有40天,除了在维也纳访学之外,另外一个研究任务就是拜谒几个著名量子力学学者的墓(另见我的博客)。今年是量子力学之海森堡矩阵力学创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0周年(本人为理事长或主任)。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小屋并不在城市,而是在一个小山村——托特瑙山(Todtnauberg),是黑森林中的小木屋(Hütte)。靠公共交通无法达到,我们就租车自驾前往。通过DeepSeek搜索到托特瑙的定位点,在此立有一个木板子,Martin Heidegger Weg,上面有海德格尔小屋的方向的指示,虽然说有指示,这里有两三条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而且当地人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寻问一下,于是,我们决定向山上走。因为从一般的描述中,海氏的小屋应该在人烟稀少的山中,而不是在村中人口密集的地方。见图2。

我的一个博士生马肖在前面探路,往山上走了较长一段,右手边的山上是一个滑雪场(见图4),经过约30分钟,来到了三岔路口,决定往左边路走了30分钟,经过了伐木场,就可以见到海氏小屋的牌子(见图5)。实际上,那天天太热,边走边停,1个小时,才见到此牌子,也没有发现海德格尔的小屋,再经过判断,小屋应在自下的山坡上,沿路走了一段,见到了图中的一个屋顶(见图6),猜想这就是海氏小屋,于是决定前往,经确认,这就是海氏小屋了。

但门被锁住了。从外边看,有三个房间。房屋的右边还有下压的水井,有木制的水槽和木制的排水口,水质不错。

找到海氏小屋后,我们再用微信定位我们原来停车地点,发现很近,仅需要20分钟即可,但是,也没有路,而是穿过草场才能到达。

我们在海德格尔的小屋前停留了2-3小时左右,屋前有3棵树,其中一棵是大树,完全遮住了阳光。房屋的对面就是一个滑雪场。房屋的左右两边很远才有其他住户,非常安静,视野很好,的确是一个思考和做学问的好地方。见图。

我们寻找海氏小屋的过程,好似寻找“真理”的过程。寻找真理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但是,一旦获得真理,我们发现,的确存在发现真理的捷径。然而,人不是先知先觉,总是在不知中逐渐发现或顿悟发现真理。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真理是否就早已存在在那里,而是人在发现的过程中,与变化的对象共同照面、打交道,并在实践中生成真理。

黑森林小木屋是海德格尓的妻子亲自设计并找人建造的。1920年2月,在托特瑙山的一次周末滑雪中,埃尔福丽德产生了在山中建小屋的主意。这间小木屋成为海德格尔存在的隐匿处和思想的解蔽处。而海德格尔的妻子,与小木屋一起,成为融入海德格尔思想生命中的精神血液。小木屋后,可以俯瞰托特瑙山谷。

海德格尔小屋成为他完成或构思的主要作品的重要场所。其中作品有:存在与时间》(1927年)的核心构思、基本框架和关键部分是在托特瑙山的小屋里形成的。海德格尔自己也多次强调,他的哲学思想直接源于黑森林山区的环境和生活体验。黑森林山区的自然和生存状态,为他思考“存在”(Sein)、“此在”(Dasein)、“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等概念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氛围。

在《存在与时间》之后,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1936-1938年),这是海德格尔后期最核心的著作之一。书中探讨“本有”(Ereignis)、“天地人神”等思想,与他在山中对于技术、艺术、语言本质的沉思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的本源》、《技术的追问》、《……人诗意地栖居……》等著名演讲和论文,其灵感都深深植根于他在黑森林的体验。

   海德格尔的小屋本身就是他哲学思想的试验场和灵感源。“在世存在”、“诗意栖居”等核心思想,都可以被视为他在黑森林山区生活体验的哲学表达。海德格尔小屋对海德格尔的意义远不止是一个“写作工作室”,它本身就是其哲学的一个活生生的象征和体验

          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这一著名命题,直接受到诗人荷尔德林的启发,但其生活原型正是他在小屋的栖居状态。思想之“林中路”:海德格尔常用“林中路”来比喻思想的进程。他在小屋周围有散步小道,山上有伐木场,对面是滑雪场,许多思想正是在这些漫步与场域中酝酿成熟的。他的文集《林中路》书名就直接源于此,象征着思想并没有固定的道路,而是在森林中探索前行。

寻找海德格尔小屋,不仅是找到此小屋,而且还在于在当代科技条件与环境下,人如何是、如何存在。作一个学者,如何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观点。

       海德格尔的生存方式,与中国的道家有相通之处,事实上他受到了中国《道德经》的影响。

图1

nEO_IMG_DSC_0514.jpg

图2

图3

图4

nEO_IMG_IMG_20250812_152840.jpg

图5-1

图5-2

nEO_IMG_DSC_0574.jpg

nEO_IMG_DSC_0637.jpg

图6

IMG_20250812_174515.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7363-1503728.html

上一篇:受邀在江门江海区做“神奇的量子科技”的主题报告
收藏 IP: 124.240.99.*| 热度|

2 许培扬 朱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