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土成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198729 植物入侵生态学博士在读

博文

“外国人啥也不懂”

已有 4274 次阅读 2014-2-14 07: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天下英雄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宏图霸业谈笑中, 不胜人生一场醉---题记



来到德国也快半年了,我就感觉到和西方人谈话或者办事时,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呆的越久这种优越感就越发的强烈。举个小例子吧,我在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或者组会seminar之类,我既能在谈话之中,又能在谈话之外,老外们比较“可怜”,永远都在谈话之中。。大言不惭的说一句,可能这就是境界吧,境界从何而来,祖国的文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觉到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有的时候很多大智慧,和科学研究的一些宏观趋势都被老祖宗预见到了。。


大上周,我在组会当中做了个报告,主要论述《复杂性科学在未来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结尾处我把《登鹳雀楼》翻译成英文分享给大家,大家完全傻了,因为即使翻译成英文,他们仍然不能体会那种感觉,我国外导师隐约感觉到了我的用心,他立刻让我用中文背诵一下,可惜啊,这么好的诗,他们完全领悟不了。。。


经过个人长期的思考,个人认为我国的文化有三绝:

一绝:能将万物之理与个人生活连接,

斗胆说一句,鄙人认为做生命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将研究的课题(机理)与个人的道德思想(甚至人生轨迹)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互为因果,这是非常惊人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做科研好比画画,你既在“画中”,又置身“画外”。

你在进行生态学实验中,你的一念通过一些列的反馈和放大最终就能影响最后数据的显著性,又反作用于你的思考,在这不断地非重复的循环当中,缺乏天赋的做分子生物学的人性格会越来越差,生性豪放的野外生态学家将会更加乐观大气。。。。。

这是物与人的互作,是实验对象对实验者的互动,是“道”在万事万物中的体现

《老子》不超过万字,缺通天说地,既道出了宇宙洪荒,又暗示人间百态,正所谓 天下英雄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宏图霸业谈笑中, 不胜人生一场醉。在这种大彻大悟面前,经济发达,社会制度完善的西方人懂个屁。。。而现代人写论文,动辄上万字,不但没有哲理性,甚至连创新性都谈不上,还是那句话,没有新意,不要动笔。

二绝: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

人,往往越是上了年龄,经历的多了,越意识到老祖宗作品中的很多“名言警句”很有道理,正所谓“道”在其中,我们可能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但当时只是机械的记忆,但之后随着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尘世生活,看到了什么叫家破人亡,什么叫同床异梦,什么叫妻离子散,而对过去的知识逐渐的参透了。。。。


三绝:对未来有某种抽象化的“预言”

这种预言绝不单单是科学上,人生的道路,社会的发展,后人对今人的看法,人的情感问题,理性的认识层面问题,都在古代的作品中提及,比如《弈喻》中提到: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可以看出古人已经站在了不同时间轴看待文化批判的问题。。。


唐诗、宋词等等无一不是先人留下的宝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先人传统和精神没有失传的国家,我们理工科的学生,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学生,更应该多接触国学,古人的智慧了不得,现在有人动不动就把中医和西医相提并论,甚为可笑,哲学什么时候和临床科学一个档次了。。。。

我注意到在德国乡村有些人,厌倦了俗世,过着田园般的隐居生活,他们可能隐约的感觉到了那种看破红尘的心态,但离我国古代的陶渊明先生还差得远哩。。。。

你们没有感觉到有些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怪怪的”??尽管长着中国人般的熟悉面庞,却总有哪里不对劲。就是因为他们羡慕国外优质的环境而留在国外,但内心还不能完全成为一个“外国人”,他们很可怜,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更像是生活在两国之间的“夹缝地带”。那些年纪轻轻的小留学生们就非常的“危险”。。

我在此郑重奉劝各位年轻的父母,即使小孩出生在国外,也不要停止练习汉语和学习国学以及祖国的思想文化,否则等他/她上了年龄,会越发的遗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3718-767360.html

上一篇:伟大的“理解”
下一篇:让那所谓的“成功”来的更晚一些
收藏 IP: 141.70.82.*| 热度|

8 吕喆 苏德辰 马德义 武夷山 曹建军 刘钢 Halloo truth21c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