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如何享有国泰民安的盛世呢?《资治通鉴》,这部巨作宛若“陈年佳酿,历久弥香”,逐一向我们揭晓答案。
首先,以民为本。皇帝应该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去奢省费,克制荣华富贵,不能贪图享乐;否则,老百姓就会遭殃,社会文明和经济也得不到发展。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而皇帝却成了他们发号施令的工具。朝廷中矛盾尖锐,你争我斗,更无人关心百姓死活,地方官员“无拘无束”地搜刮民财,以致民不聊生,势必引起百姓反抗。战争起义不断,使生灵涂炭,又何谈“治国安民”呢?而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田赋仅为三十税一,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唐太宗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则国泰民安。他在位23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还把人民比喻成水,把自己比喻成舟,并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了以民为本。
其次,勤俭节约。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官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办,造就了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飞速发展,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每年要征发大批劳动力,而且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四处巡游,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达数十万!“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果然,隋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炀帝也被杀害。
第三,重用贤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的论断揭示了皇帝亲近贤臣与疏远贤臣截然不同的结果。唐太宗就是一代英明天子,他广开言路,用人唯贤,严惩贪官污吏。他请房玄龄做策划、杜如晦做决断,并重用贤臣魏徵,甚至将他带进自己卧室询问如何治国安民、自己治国施政的优缺点;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总是放低姿态,以听取贤臣更多的意见。相比之下,唐玄宗后期为杨贵妃美色倾倒,又有奸相杨国忠专权,到处分封节度使,使中央力量衰弱。“安史之乱”使大唐盛世化为乌有。“开元盛世”就被唐玄宗亲手毁于一旦。
所以,如何享有国泰民安的盛世?《资治通鉴》这部巨作,通过记载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对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作了镜鉴式回答。为政者要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要有为民、忧民、利民、富民、福民的智慧。毛泽东曾指出,“《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另外,《资治通鉴》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我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冯亮哲原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秀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0418-130106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