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文化与施郁世界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i

博文

霍金将葬于何处 精选

已有 18362 次阅读 2018-3-17 11:5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霍金将葬于何处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对于王室之外的人,现在英国地位最高的葬身之地是西敏寺大教堂。西敏寺大教堂是从威廉一世到现在的英国历代君王加冕之地。而且,从爱德华三世到乔治二世之间的大多数国王和王后葬于此,但是后来国王和王后葬在温莎堡附近的圣乔治教堂或皇家墓地。中世纪开始,葬在西敏寺大教堂的有一些贵族、教堂人员、诗人。 然后,葬于西敏寺大教堂成了英国的最高荣誉,获此殊荣的有将军、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工程师、作家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20世纪以后,因为地皮紧张,一般是将骨灰葬在这里。还有很多杰出人物并不葬在西敏寺大教堂,但是在那里有某种纪念碑牌。

 

我查了一下,葬在西敏寺大教堂的科学家似乎只有牛顿、达尔文、赖尔(Charles Lyell)、 John Herschel W. 汤姆孙(开尔文勋爵)、J. J. 汤姆孙、卢瑟福。后面两位是骨灰安葬,这是20世纪以来的惯例。看来科学家葬在西敏寺大教堂的门槛太高了。

 

物理学家-作家斯诺在他的演讲《两种文化》中,曾经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分别作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代表。莎士比亚在西敏寺大教堂有个雕像。还好,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开尔文勋爵能够葬在里面。

 

在牛顿的雕像和墓前面的地上,有开尔文勋爵、J. J. 汤姆孙和卢瑟福的纪念平板,下面有骨灰。旁边还有法拉第、格林(格林函数的格林)、麦克斯韦、狄拉克的平板,下面没有骨灰。但是这些平板大小差不多都是2平方英尺。格林的平板上还刻了一个风车磨坊,因为那是他的老本行。狄拉克从剑桥退休后,是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授,去世后葬在Tallahassee   

 

笔者查了一下,在西敏寺大教堂有纪念碑牌的科学家还有(字母顺序):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海王星发现者)、戴维(Humphry Davy)、Howard FloreyStephen HalesWilliam Herschel、胡克(Robert Hooke Joseph Dalton Hooker 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William Ramsay、斯托克斯、John Strutt(瑞利勋爵)、华莱士(靠近达尔文的墓)、托马斯杨。

 

霍金大概能在西敏寺大教堂拥有一个纪念牌,上面刻上黑洞熵公式。霍金是无神论者,或许会遇到一点障碍,但这个问题应该不大。狄拉克的纪念平板当年曾经因为这个原因,申请5年之后才被批准。1995年狄拉克在西敏寺的纪念平板揭幕时,正是霍金致辞。


鉴于霍金的特殊地位和名声,他的骨灰极有可能葬在西敏寺。

 

霍金安葬地也可能是剑桥亨廷顿路上的Ascension墓地。 这个墓地里安葬了约2500人,包括剑桥历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葬在这里。亚当斯在西敏寺有一个纪念牌,但是本人葬在Ascension。达尔文葬在西敏寺,但是他有5个家族成员葬在Ascension1919年日食期间观测光线在太阳附近的偏折、验证爱因斯坦预言的爱丁顿葬在这里。笔者书架上一本《Hydrodynamics(流体力学)》的作者Horace Lamb也葬在这里。

 

3位诺贝尔奖得主葬在这里:因为发现维生素而分享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因为用加速质子轰击锂导致分裂为氦原子核而分享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二战以及之后领导英国核计划的John Cockcroft,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构研究而分享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Max Perutz

 

笔者曾经拜访过Ascension墓地。对两位物理学前辈的墓印象深刻。一是Cockcroft的,就在入口旁边,在地面之上,而且非常大,颇有他生前的气势。 另一个是爱丁顿的,觉得有点凄凉,有点像他生前的邋遢。

 

霍金如果葬在这里,也是不错的。


 微信号物理文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95-1104373.html

上一篇:霍金为何不朽
下一篇:霍金真的要葬于我说的西敏寺大教堂
收藏 IP: 222.70.233.*| 热度|

11 李颖业 汪育才 黄永义 刘立 罗会仟 曹俊兴 史晓雷 俞立 chenhuansheng shenlu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