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ling Slowly(风之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higu123

博文

瘦弱的灵魂及求职总结

已有 3233 次阅读 2012-2-19 11:30 |个人分类:书生观点|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生, 我们, 求职, 林书豪, 选秀大会

(一)瘦弱的灵魂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非常重要,最近热度飙升的林书豪以一个新人的名义在关键时刻投中制胜球,告诉了人们他是一个内心强大、相当自信的人。

然而我可以猜想他也经历过怀疑自我的阶段,当他在选秀大会上不能被选中,不能获得上场机会的时候,他一定问过自己,我到底能不能做到,我到底是否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我们也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自己是否走错过路。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我们开始怀疑自己。

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失去和折磨之后,我们极有可能失去了自信和坚持。

我在这里分析林书豪的过去,你或许会说我多么睿智,但其实我是在为自己找寻一点可悲的开脱和人生的动力。

人们表现的和人们内心经历的往往并不相同。伪装是人类从生存需要演化为内心需要的重要技能。

对于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无论处身何种境地,他都会努力坚持直到成功;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人,环境却对他非常重要,他所处的人就是他去往何方的真实指导。

然而,内心强大的人和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转化关系呢?这两类人或许相互绝缘又相互转化,内心强大的人或许也经历过某段内心不够强大的阶段,最终他们克服了不利因素,走出困境,然后他们成了内心强大的那一类人。

如此看来,找对方向坚持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一下,克服灵魂的瘦弱吧。

 

(二)求职总结

如何定义好工作?

个人认为,好工作应该是自己喜爱的、能够让自己和单位都效能极大化的工作。

基于我的这个定义,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的地方:

1)好工作是一类工作;

2)好工作是较优,并非最优;

3)好工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4)单位能够充分受益于你的工作。

可悲的是,在我这样定义的情况下,以我们目前的情况其实很难找到真正的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原因在以下三点:

1)由于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对我们自己能力和喜好的未知。

2)对用人单位和行业的未知。

3)找工作时我们总是会基于现实考虑,致使即便你明确上面的某一点,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我们对于好工作的定义会现实的做出变化,把它定义为:工资高(行业好)、地方好、强度低。

基于上面重新的考虑,我们一般会认为国企是较为符合上面这一特征的集合,于是国企,尤其是央企异常火爆。

但实际上,这些国企并不是最赚钱的,如果在好工作的标准里面爆开强度低,我们会发现真正收入高的还是搞金融(包括非金融国企、央企总部),但从求职的角度对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文凭壁垒。

以我自己的求职经历来看,清华、北大、上交和复旦四所学校似乎在这个这个行业里面占据主流,只要是在这些学校勿论你的专业,只要你在学术或者其他方面有足够的表现,足够聪明就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而对于其他学校而言,进入的壁垒还是存在(非业内从业人员,仅凭自己的感觉)。

我想之所以这些单位更喜欢这些学校的人,一是学校处于经济中心,有实习经历;二是学校形成文化;三是这些学校的学生长期在单位留下好的印象。

当然可能这个行业并非适合每个人,但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之下,其实大家找工作追逐的更多的还是金钱。再看林书豪,如果不打篮球的话,他说希望做社区工作,而不是进入华尔街。

写下面几点算是对求职的总结吧:

1)真正的名校效应还是有的,处于食物链上层的那些职位,如果没有关系的话还是大多给了这些名校的人,这是他们的游戏,因为这时候拼的是师兄、师姐,只有这个单位认可了你们学校,你才有进去游戏圈的机会。(原谅我在这里宣扬出身论)

2)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实太难了。

3)不断充实自己真的很重要(各个方面),因为没准面试就是给你个怪怪的题目让你即兴演讲。

4)英语太她妈重要了。

5)如果要进入商科、金融之类的行业,同志们提前找实习吧。

6)强中自有强中手,我们什么都不是。

后记:人总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说什么样的话,或许这样的认识也只是浮于表层,徒增笑柄罢了。或许某日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自己和自己写下的话,自己也会对自己嗤之以鼻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9051-539050.html

上一篇:据说是情人节,存档几首小诗吧
下一篇:烟雨江南
收藏 IP: 58.215.4.*| 热度|

3 黄锦芳 褚海亮 刘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