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是需要写书评的。不过,我不太会写那些“高大上”的书评,也不想有“老王麦瓜,自卖自夸”之嫌。图书也是商品,是商品就有好坏之分,当然不同的读者有不同有看法。作为营销者来说,往往认为商品是需要炒作的,只要炒作,就有销路。而对于一个消费者,则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商品,非诱导性的、真实客观的描述大多不会出自商品的制造者,尽管他们需要反思,需要制造更好的产品。
言归正传。作为一个参与较多,又曾亲临这本书产生的背景所在地——秦岭走过一遭,与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有过深度接触的编辑来说。首先我想结合成书过程,谈一些编辑感受。起码,这是真实客观的。至于书评,我更想尽快听到普通读者的声音。
这本书的主角大熊猫被人们称为国宝,动物明星,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特产大熊猫已伦为“政治动物”“交际工具”,动物园争相养殖大熊猫。大熊猫不仅在中国备受关注,在世界上也是人人皆知。既然大熊猫这么有名,大熊猫的相关报道和出版物当然也并不稀缺。但有多少人关注过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呢?
我们为什么要出版这本《守望大熊猫》?说来想法产生的历史并不久远,去年春天,我认识了作家庞旸,她曾经花费数年,出过一本大熊猫的书,是四川卧龙赞助的,有不少宣传卧龙保护区的内容。而关于秦岭大熊猫的内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当时,《再难见到的动物》这套书的运作已经启动,赵序茅博友的《西域寻金雕》已经成型,有人建议与庞老师合作,再弄一本大熊猫的书。但我想不能延续过去的路数,想打动物科考的牌子,需要有一线科学家的参与。一线科考工作者的经历是不可复制、值得纪录的,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有思想的东西。
很快,通过庞老师联系上了雍严格老师,这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熊猫专家,是潘文石和胡锦矗的双料学生。关键的问题是,雍是秦岭土生土长的的大熊猫科考专家,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有关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确定),文笔不错,能写,又是动物摄影家,有大量的原创文字和图片资料,这简直是太难得了。说实在的,这样的作者并不容易碰到。何况还有庞老师这个人物兼科普作家助力呢。
客不容缓,去年五一节过后,我们在扬州第一次采访了还在儿子家的雍严格老师。6月初,我们奔赴秦岭长青、佛坪等地,在向定乾、雍严格的带领下,考察了大熊猫的生态,采访了有关专家、护林员,确定书的框架,主要内容。尽管以雍严格为代表的人物可写的内容很多,但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放在人物上,而是在大熊猫科考上,在对大熊猫行为和生殖科学的描述上。
我们被秦岭野性熊猫的故事、被一代代人为保护秦岭野生大熊猫所做的一切所感染,我们决定在这本书以秦岭的野生大熊猫为主线,因为四川的大熊猫被关注的太多了,而秦岭的大熊猫确少有人关注。
秦岭的大熊猫科考始于上世纪80年代,工作是从北大的潘文石、吕植等开始的,这一段历史很重要,不能省略,非常值得书写。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采访到潘文石本人,但通过在秦岭的采访,我们仍然获得了不少间接的资料,那里有曾与潘等一起进行大熊猫野外调查的专家、护林员们,往事依稀,有珍贵的历史回忆,何况还有雍的“野性熊猫”博客奠定基础,庞老师基于两次人物采访的描述也比较到位。大家都很卖力。很快,9月,《守望大熊猫》成稿。年底就基本成书了。
这本书取名《守望大熊猫》,是想尽量突出上世纪80-90年代那一群曾经与秦岭大熊猫保护、保护区的建设息息相关的一群人,他们的付出,他们与秦岭野生大熊猫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没有他们的守望,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秦岭大熊猫保护的今天。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也曾想设计一章类似“秦岭野生大熊猫的未来”这样的内容,但后来被否定了,因为这个话题太沉重,可能非在我们这本书小小科普书中能说得清楚。
《守望大熊猫》是大熊猫研究专家、科普作家、科普编辑合作的结晶,现在这本书已正式出版上市。应该说,它不是一本单纯介绍大熊猫有关知识的科普图书,而是一部关于秦岭野生大熊猫野外生存的科考记实,记录的是关于秦岭大熊猫研究的不寻常历程。书中一幕幕有关大熊猫有趣行为的生动描述,一幅幅记录野性大熊猫野外生活的图片资料,一个个人与大熊猫和谐相处的不寻常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繁衍的相关知识,也让我们看到大熊猫在中华大地上继续繁衍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了大熊猫野外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人们对野生动物充满了神秘感,野生动物对对人类的诱惑力也很大,所以,以野生动物为题材的作品不少,但目前在中国,真正由一线科学家参与写作的野生动物方面的原创科普作品并不算多。有经历的科考工作者不少,但可能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去写吧。前几天刚看过电影《狼图腾》,也看过原著,有比较深的感触。我想,如何向人们展示野生动物真实的世界,更需要有一线专业科考工作者的参与,而不是靠文人们更多的臆想。
《守望大熊猫》中有关秦岭野生大熊猫的一些精美图片,全部来自于雍严格老师的原创。观察拍好野生大熊猫并不容易,这需要对野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有很深的了解。曾有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在秦岭野生大熊猫的观察研究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说明动物科学考察需要经验,需要科学的积累。
看到这些野外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大家是不是有些开心呢。
相关专题: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秀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87642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