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
怎样让公众理解科学? 精选
2014-12-23 23:42
阅读:6218
标签:科学传播

科学是个时髦的名词,公众需要理解科学,特别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这要靠科学传播来解决。


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传播,或者说我们做科普应着重普及些什么?学校教育已经承担了传播科学的最主要的功能,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门类五花八门,涉及面及其广泛,通过学校教育所获知识不可能回答我们对科学的更多疑问,特别是面对新科技,“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口号比任何时候喊得都响。但一直在想,我们该重点在什么层面上让公众理解科学?

显然,一般公众不希望也不方便了解科学的细节,他们更希望知道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记得去年听过一个有关“上帝粒子”的讲座,很专业,基本听不懂,但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向演讲人提了这样的问题“研究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上帝粒子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记得老师的回答是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突破与将来“万维网”发展有关,尽管不是太明白,至少觉得基础研究还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公众理解科学,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看到科学带来的希望,它的魅力,而不是被灌输一些难懂的专业术语。

前两天和我党的同志一起开会,体会期间大家一起学习“54号文件”,结果发现农大的一位老师带了四副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鉴定中心制作的转基因植物科普扑克牌,借玩牌间隙,大致浏览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感觉内容还是挺传统的,有的内容比较专业,印在扑克牌上字很小,难以看清楚。

转基因科普都上了扑克牌,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对诸如转基因作物的科普宣传还是很重视的,转基因之争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百姓的广泛关注,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当然希望了解其中的事事非非,联想起前两年的一个政协提案,提议加强转基因科普,显然是把科普作为平息转基因之争的“灵丹妙药“,但显然,按现在的做法,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拿转基因科学传播来说。转基因植物之争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些暂且不说。关键的问题是,相关的科普不是不需要,但如何普,显然应结合公众最关注的东西入手。

隔行与隔山,转基因技术属于高科技,靠简单讲解,普通公众很难搞清楚是怎么回事,难怪人们会把传统的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混为一谈,因为你要给外行谈微生物介导、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啥的,真的很难懂。对于转基因作物研究,大家最关心的是为啥要搞?是粮食不够吃吗?转基因作物能高产吗?如果不搞转基因育种,会影响我们的粮食安全吗?吃转基因食品到底有没有害?而很少有人去问转基因大豆是如何搞出来的。这太专业了,对普通百姓你根本就很难说得很通俗,说不明白还会造成误解。

让公众理解科学,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科学的发展循序渐进,科学研究的结论具有局限性,科学发展到现在,也许作为研究层面的,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但要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值得传播的科学结论,往往需要曲折的过程。不管是由于科学家的急功近利,还是由于缺乏专业质素的媒体人的断章取义,被曲解的科学结论,借助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往往是有害无益。我们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关于重大科学发现的“暴料”,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医学保健的,如关于什么什么药最新作用的发现,等等,仔细看看大多限于科研层面,急于向公众传播不太成熟的科研结论,会不会造成一些负面的作用呢?仔细看看,这样的事情其实挺普遍的。

让公众理解科学,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特别是对新科技的普及,不是口号,是切切实实的行动,但如何行动?我以为重点是让公众了解科学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实事求事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没搞清楚的科学问题就说没搞清楚,让公众了解科学的成果,也了解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发现的无止境。科学不是万能,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立足于解决生活的难题,带给我们更美好的生活。公众尽可享受科学带给我们的享受,而不需被灌输那些难懂的专业知识。当然,对科学痴迷者例外,信息时代,他们尽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

也许,我们对公众的科学传播,需要转换思路,侧重面不是知识的讲解(目前大部分的科普读物还是限于此),而是新思维,新问题,新希望。当然,对于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普及,除了学校教育外,更多的是开启智慧,激发兴趣,这个也是科普创作面临的挑战。本文涉及的科学传播对象指一般希望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的一般公众。科学传播分对象,分层次,这个不用多说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秀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85333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