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
看完《流浪地球2》,其实我最关注的是这个事情
2023-2-6 21:52
阅读:3386

年后从河源来到深圳小住,终于可以方便地去看贺岁电影了。先后看了《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我其实不太关注商业炒作和票房这些事儿,从内容上,两部片子没有可比性,完全不同的题材,要说哪个片子对我的吸引力更大,那无疑是《流浪地球2》了,这有可能与多数受众的感受不一样。毕竟,科幻题材相对小众。


距离在苏北看《流浪地球》1过去了整整四年,这次鹏城的观影感受可以用思绪万千来形容,我感受到了《流浪地球2》从制作技术到其中内容表达的深度广度,都有不小提高,称得上我国科幻电影的高水平之作。


《流浪地球2》穿插进了貌似新近热门的一些科学内容,如量子计算机、数字生命,等等,天体物理那些概念和术语咱懂的很少,但关于量子计算、数字生命这两个密切关联的题材还是让我想了不少。


面对满目疮痍有毁灭危险的地球,人类向何处去?应如何拯救自己?是让自己在数字世界得到所谓永生,还是跟着地球流浪于茫茫宇宙,寻找新的家园,选择不仅仅牵涉技术上能否实现,也关乎价值观的取舍。


基于现代科学发展水平,对未来情景进行大胆想象,科幻作家很了不起,他们是天才。我没有能力就影片中涉及天体物理、宇宙学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但还是想就其中提到的数字生命这个话题谈点我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目前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最大的难题恐怕还是很难看透大脑的秘密,大脑的工作模式究竟是怎样的?自我意识从何而来?我们的意识真的可以数字化吗?


《流浪地球2》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图恒宇通过量子计算机550W上传已故女儿丫丫的意识,试图实现女儿在数字世界的永生。诚然,他创造的数字生命承载了很多人对于永生的美好愿望。然而数字生命问题并不是单纯的AI技术问题,还涉及很深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


从技术上来讲,人类可能永远也不能彻底搞清意识和大脑的基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何况大脑的神经网络并非独自发挥作用,它与我们身体的整个生态息息相关,所以,要想将意识数字化,除了模拟整个大脑,还需要模拟整个身体的运行规律,甚至创造身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个简直难上加难。


未来人类能够针对每一个人意识创造精细的数字模型,并且重演他(她)曾经生存的环境吗?如若不能,恐怕就不能保证一个人类的数字意识能够正常运转,这意味着数字生命计划基本不可能实现。


《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计划被否决,不仅仅取决于它的难度远超行星发动机的制造,更重要的是从伦理道德上难以让人接受,肉体消失了,活在数字世界中的人生还算得上真正的人生吗?充满活在数字世界人类的地球早已不是原来那个有生机的地球了吧。


人的大脑绝不等同于宇宙中唯一能思考的物理硬件,它所托起的人类意识之复杂程度恐怕人类自己也难以想象吧。何况这中间的过程,一个个关口的突破都面临实际的难题。


长期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题材一直是科幻创作的热门话题,顶尖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作品众多,其中机器人系列是其科幻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阿西莫夫为他笔下的机器人制定了“机器人三定律”,包括任何情况下不得伤害人类,一切服从人类的指令,尽力保护自己,这显然是为有智慧生物特征的机器人制定的。如果机器人真的具有智慧生物所特有的自主意识,会严格执行这三定律吗?他们的制造者能否控制的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主导下的行为吗?机器人三定律,只是人类一厢情愿。


如今,具备强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已经从科幻的圣殿走下来,进入人们的生活,最近人们热议的新一代聊天机器人ChatGPT,已经可以帮助人类处理很多工作,甚至可以担任AI辩护律师,这些无疑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好在现在的顶级AI距离具有自主意识,有自主进化能力的强AI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吧,让人暂时放心。


人类会任凭AI技术朝着威胁自身生存的方向无限制地发展吗?机器人每一次迭代,遇到的困难应该不只技术上的突破,应该也面临伦理的阻碍吧。


从这个角度讲,人工智能发展到能达到复制数字生命,从而使人达到所谓永生的目的,无疑是天方夜谭了。这样的永生也不是我所期待的。我只期待我融于一体的肉体和精神在有限的人生能过好每一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秀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3751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