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
挡不住的传播:我对互联网生态下科普的一点认识
2019-3-15 17:00
阅读:3401
标签:科学普及, 传播学

传播是一门学问,圈子里有许多科学传播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理论水平肯定比我强,也很希望与他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毕竟,了解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也许对目前的科普现状能有个客观平和的认识。

在科普类的出版社工作了二十多年,从策划编辑科普图书,到参与科普图书的创作,到现在退休后参与科普新媒体内容的监督反馈,一直把自己当作科普队伍中的一员。从心里讲,对科普是有感情的。过去谁要跟我说科普没啥用,我肯定跟他急。

现在冷静下来思考,关于科普这个命题,总是有越来越多的疑问,比如关于科普的真正涵义,在互联网生态下,如何做对公众有用的科普?科学精神指的啥?为什么要倡导科学家参与科普,如何才能实现?

我们总是强调要占领科学普及的主战场,把科普做大做强,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服务。但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的高效率传播是挡不住的,上文说到,互联网时代,科普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人都可以打着科普的旗号,传播他们心目中的“科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老对手遇到新问题。互联网上的科学传播相对民主,我们很难有效阻止那些与我们的科普宗旨背道而驰的内容的传播,再说,很多东西包括迷信都包裹上了科学的外衣,人们很难分辨,包括传播者和受众。

科学是复杂的,需要质疑。很多东西目前也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哪天就被否定,但媒体喜欢传播那些能吸引受众的“可能性”的东西,不要留有余地,不要逻辑分析,说得越邪乎越好,科普文章也是越来越喜欢紧跟媒体的热点,甚至都来不及多方验证,抢热点就是抢流量,如今流量为王!管他会不会误导公众。

更多的关注生命科学相关的科普,这也是目前公认的最接地气,最有用的科普。太乱了,水很深。生命如此复杂,人类的认识很有限,关于疾病,关于保健,大量的科普传播都是没有有力的数据支持,流行病学调查,这样的科普靠谱吗?

实际有关人体健康相关科学数据的收集也的确比较难。举个例子,小时候只能喝烧开的自来水,现在有了各种矿泉水、纯净水等等供你选择,喝什么水好,也成了科普的新话题,有说喝矿泉水好,有说喝纯净水好,众说纷纭。可有几个做过喝什么水与患病关联的流行病学调研?都是猜测,比如权威媒体说长期喝纯净水不好,会“影响身体电解质平衡”,反正我不太信。

人的体质千差万别,生命只有一次,自己与自己没法做对比,这也是医学健康科普难做的原因之一。

面对保健品广告漫天飞,无疑我们需要告知公众的是其中不合逻辑的宣传,引发他们的思考,做出理性的判断。这是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层面,但往往互联网新媒体的科普仍然不能改变那种居高临下传播所谓权威的知识普及,有些说法西还是相互矛盾的。个人认为,具体的健康常识“科普”有点太滥,许多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小心。

所以,倡导科学思想比普及科学知识更紧迫,面对纷杂的网络科普环境,受众需要通过科学思维做出理性的判断,通过科学精神的倡导至少我们可以改变一部分人。

当然,倡导科学精神,不是靠口号实现的,他要体现在具体的载体中,包括我们的文字作品,影像作品,等等。其实有能力的人,比如医生,都可以通过切身的体验,传播自己的科学理念。 讲故事,谈体会的传播方式,其效果远胜于居高临下的灌输。但在目前,我们缺少这样的环境,大家也不一定愿意出头。

总之,科学是复杂的,科普内容也是需要质疑的,我们要提高公众的质疑能力,而不是盲目接受的能力。

尽管科学是小众,科普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我们可以影响到一部分愿意被影响的公众,包括你和我。做对一般公众有用的科普,不一定讲那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如果他想了解,自然可以找到途径,可不可多从逻辑思维、哲学的角度去分析相关的科学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当然,做这样的科普不容易,但可以上档次吧?

(未完持续,下一篇关于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秀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1677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