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明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感 精选
2018-6-11 07:53
阅读:19765
标签:国际学术会议, 感想

     上周有幸参加了第66届美国质谱学术会议(66th ASMS Conference 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Allied Topics, June 3 - 7, 2018, San Diego, California)。ASMS会议参会人数突破7k人,早已成为质谱领域首屈一指的国际学术盛会。作为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小白,经历了从申请参会、注册报名一直到登机返回的全过程,感触良多,也有一些参会后的想法。

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参加会议。开会看到的比期刊上早一年,比教科书上早五到十年,国内教科书可能早更多。即使没有台上的报告(墙报和口头报告),但是台下的交流讨论更重要,因为方式更灵活,讨论可以更充分。

台下的交流方式非常灵活。可以对着ppt或墙报一问一答,也可以餐桌旁马路边讨论,当然一般是默默地聆听、观看和思考。除了讨论地点无限制,讨论的时间可长可短,语言亦庄亦谐,气氛自在轻松,所以交流可以更深入有效。

观察讨论的可以是细节。例如实验的目的、设计、装置、方法和操作,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图表的绘制和表达,等等。

更重要的讨论是研究动向和科研方向。听报告看材料时忽然发现做这个的多了,某个词异常高频出现,某个仪器或者方法有好几个组在用…虽然某个领域内的研究动向各有各的兴趣点和敏感度,但是科研动向话题会更多发生在小同行、同门和朋友之间的交流。

抱着一种交朋友、遇伯乐的心态参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参加学术会议,当以学术会友,互换名片,向未来的雇主或者同行评审推销自己,这是国际上公认和通行的做法吧。当然也有更广泛和深入地发展关系的,譬如大家加个微信,一起合作,下次聚会啊。

遗憾的是,我的参会准备不足。首先是英语现场交流能力弱。虽然学英语多年,在课堂上也曾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过听说训练,但是运用在现场情境的实践近乎零基础。访学两个多月以来,我发现突出的问题是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难道我学了那么多年的是“假英语”?所以参会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提前加强英语听说交流,特别是首先要听懂别人在说什么问什么。其次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产出并拿来交流,当了旁观者,别人说你开会旅游去啦,感觉不光彩似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跃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99-111837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