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1986年,我爹用八百斤粮食原谅了我的文学梦 精选

已有 3324 次阅读 2025-10-4 20:03 |个人分类:故乡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25172949.jpg

                              

20251730169.jpg

                 

              

近日整理旧物时,我又看见了那个暗红色的塑料皮证书。封面上烫金的字已有些斑驳,内页泛黄,盖着“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函授部”的圆章。我摩挲着它,像摩挲着一段发烫的青春。快四十年了,它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抽屉深处,与我那些理工科的专业书、学术论文挤在一起,像个走错门的客人。

一九八六年的大学校园,处处弥漫着文学的热浪。食堂门口的海报栏上,贴满了诗社、文学社的启事;宿舍熄灯后,总有人在走廊借着昏黄的灯光写诗;课堂上偷偷传递的,不是情书,而是《收获》《人民文学》和油印的民间诗刊。那时的年轻人,口袋里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诗。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作家,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文学梦。

我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被一位高年级的学兄“忽悠”进了他的“泥土文学社”。学兄穿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戴黑框眼镜,说话时喜欢引用北岛和舒婷。他说:“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我信了。于是跟着一群同样热血沸腾的“乌合之众”,开始熬夜写小说,抄诗歌,把工整誊写的手稿塞进信封,贴上八分钱邮票,寄往天南地北的编辑部。那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偶尔有豆腐块大小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某个地区小刊的角落,便能兴奋得好几天走路都轻飘飘的。但人心总是不足,总盼着能在那本最厚、最有名的《收获》上,看见自己的名字。

就是在这种焦渴的期盼里,我在一本文学杂志的封底,看到了鲁迅文学院的招生广告。广告词写得极有蛊惑力——“名师指点,通往作家之路的捷径”。“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协主办,这几个字像带着金光。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鬼迷心窍地报了名。现在想来,那种心态,颇像今天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花重金去购买什么“财富密码”。

一年的函授学费是一百二十元。我踌躇了好几天,才给老家父母写了信。信里,我尽量把这件事描述得前途光明,我说我要去北京(尽管是函授)学习写作,将来要当作家。我的父母是鲁西南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在土坷垃里刨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看不懂我信里那些文绉绉的词,但他们看懂了几子的渴望。没出十天,汇款单就来了。附言栏里,是请代笔先生写的一句话:“好好学。”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百二十块钱,是家里卖掉了攒了不知多久的鸡蛋,又粜了几百斤粮食才凑齐的。若按当时的物价,三千个鸡蛋,八百多斤粮食,就换来了我手里这张报名资格。我把那张轻飘飘的汇款单攥在手心,却觉得沉甸甸的,烫手。

交钱之后,我便开始了期盼。每月中旬,总能收到从北京寄来的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打印的辅导材料。油墨的香味,让我觉得神圣。我像解读武功秘籍一样,逐字逐句地研读,总幻想能从字缝里看出“写作速成”的心法。函授部要求学员定期寄习作,由学院的“专家”批改,优秀的会在院刊上发表。我把我最得意的几个短篇,改了又改,誊了又誊,郑重地寄往北京。那感觉,像是把一颗滚烫的心掏出来,托人送上了圣殿。

回信总是来得很慢。退稿信是油印的格式函,偶尔,会附上一张纸条,上面有潦草的几行字,算是“专家意见”。那笔迹龙飞凤舞,我需反复辨认,才能猜出个大意,无非是“立意尚可,技巧不足”、“人物形象单薄”之类。我捧着那寥寥数语,试图从中悟出真谛,却像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希望一次次的燃起,又一次次的熄灭。那种感觉,像一个虔诚的香客,不断地向一尊沉默的佛像叩拜,却始终听不见回音。

一年时间,就在这种不断的寄出与等待中,倏忽而过。八七年春天,五一劳动节前后,我收到了这个红色的结业证书。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老师的祝贺,它就这么平平常常地躺在信箱里。我打开它,看着自己的名字和那个鲜红的印章,心里头空落落的。我的作家梦,仿佛随着这个证书的抵达,也正式宣告终结了。它像一个句号,圈住了我一年的狂热,也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

很多年后,我才更清楚地看明白了这件事。当年的鲁迅文学院办这类函授班,其主要目的之一,大约就是创收。我们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学青年,就像一群扑火的飞蛾,用自己的微薄薪饷和父母的汗水钱,供养着一个庞大的梦想产业。指望通过这条路成为作家,其荒诞程度,不亚于今天有人想靠买彩票实现财务自由。青春嘛,本来就是用来试错和挥霍的,浪费一年的光阴在文学梦里,我并不觉得可惜。只是那三千鸡蛋、八百斤粮食,像一块心病,让我愧疚了许多年。

网上有人换算过,八十年代的万元户,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那么,我那一百二十元学费,搁在现在,怕是值十几万了。十年前,老父亲病重住院,我守在床边陪他聊天。不知怎的,就提起了这桩旧事。我说:“爹,当年我不懂事,浪费了家里那么多钱,去学那没用的东西,想想真后悔。”父亲躺在病床上,瘦削的脸上却漾开一丝豁达的笑意,他慢悠悠地说:“傻孩子,只要你觉得学到了东西,那就不算浪费。”

父亲去世已经十年了。今天,我看着这个红皮证书,父亲说那句话时温和的眼神,他脸上被岁月犁出的深壑,都清晰地浮在眼前。我心里猛地一酸,眼泪几乎要涌出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省吃俭用寄出的,不只是一笔钱;他朴素话语里宽慰的,也不只是我年少的虚荣。那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对“学问”二字最崇高的敬重,是对儿子精神世界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托举。

这本红皮证书,最终也没有让我成为作家。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个青春的注脚,记录着那个文学比天大的年代,也记录着一份由鸡蛋和粮食转化而成的、沉甸甸的父爱。它很轻,也很重。它是一张“破证书”,却也是我一生都挥霍不尽的财富。

 

我的全民K歌老父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4665.html

上一篇:基于产能优化与区域布局视角下的茶叶种植政策与调整趋势研究
下一篇:当伯努利遇上“白努力”:人生流动性的成长密码
收藏 IP: 120.230.27.*| 热度|

27 崔锦华 许培扬 李志林 宁利中 王涛 高宏 刘进平 杨学祥 朱林 范振英 郭战胜 钟炳 刘全慧 刁承泰 胡泽春 晏成和 栗茂腾 刘朝峰 杨正瓴 张学文 聂广 刘跃 王安良 黄河宁 刘立 展婷变 贾玉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8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