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翩翩如凤,点缀生活;一身是宝,守护健康
在夏秋的庭院角落,一种常见却常被忽略的植物正静静绽放它的美丽。它那宛如凤凰起舞的花朵,不仅装点了我们的环境,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凤仙花的奇妙世界,探索这个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一、认识凤仙花:生物学特性
凤仙花(学名:Impatiens balsamina L.)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它的株高通常在20-100厘米之间,茎部粗壮多汁,呈肉质,颜色从浅绿到红褐色不等。有趣的是,茎的颜色与花色有着密切关系——茎部带红褐色的植株往往能开出更深颜色的花朵。
凤仙花的叶子呈披针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锐利的锯齿。它们互生在茎上,最下部的叶子有时会对生。叶柄两侧长有腺体,这是凤仙花的一个识别特征。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凤仙花的花朵。它们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形非常独特,如同凤凰在飞舞,因此得名“凤仙花”。花色丰富多彩,有白色、粉红色、紫色、大红等多种颜色,甚至有的一株植物上能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之分,花期主要在7-10月。
凤仙花的果实也很有特色,呈宽纺锤形,成熟后会自动弹开,将种子撒播到周围。这个特性使得凤仙花有了“急性子”的别称,也解释了它的英文名“Touch-me-not”(别碰我)的由来。
凤仙花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耐热但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即使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得它在我国南北各地都能茁壮成长。
二、历史与传播:从东方到西方
凤仙花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唐代诗人吴仁壁在《凤仙花》诗中写道:“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说明早在唐代,凤仙花就已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
到了宋代,凤仙花的栽培更加普遍。宋代诗人欧阳修在《金凤诗》中描述:“忆绕朱栏手自栽,绿丛高下几番开。中庭雨过无人迹,狼藉深红点绿苔。”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已喜欢在自家庭院种植凤仙花。
清代是凤仙花栽培的鼎盛时期,赵学敏编纂的《凤仙谱》记载了200多个凤仙花品种,系统论述了凤仙花的育种、诊断与栽培技术。这部著作被称为“相花术”,对枝、叶、花、种子的特征都有详细描述,如“上相”为“叶满依枝,枝心正立,不俯不曲,晶莹鲜洁”,而“坏相”则表现为“色暗不净,逢节独粗”。
凤仙花在1596年传入欧洲,1694年前传入日本。如今,凤仙花已成为世界各地常见的观赏花卉。值得一提的是,凤仙花属植物全球有五个多样性中心:中国西南地区及广义东南亚、东喜马拉雅山地、马达加斯加、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和热带非洲大陆。我国有270余种凤仙花属植物,其中240余种为中国特有种。
三、文学与文化:凤仙花在历史长河中的印记
在古代文学中,凤仙花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诗人杨万里从凤仙花的颜色角度欣赏它的美:“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凤仙花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
与杨万里的细腻风格不同,宋代晏殊以磅礴的气势赞美凤仙花:“九苞颜色春霞翠,丹穴威仪秀气攒。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展现了凤仙花威仪倔强的品格。
凤仙花还有一个凄美的民间传说。相传在福建龙溪,有一位叫凤仙的姑娘与金童相爱,为反抗恶势力,两人跳入深渊。后来他们的坟前开满了红花、白花,人们用这些花治好了金童母亲的病。为纪念他们,这种花就被命名为“凤仙花”。
由于凤仙花适应性强,随处可见,有些古代文人视其为低贱花卉,称其为“菊婢”(菊花的婢女)。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它正名,如徐致中写道:“鲜鲜金凤花,得时亦自媚。物生无贵贱,罕见乃为贵。”指出生物本无贵贱之分,罕见才显珍贵。
四、药用与实用:一身是宝的凤仙花
凤仙花不仅美观,更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凤仙花全身都是宝,全草、花、种子均可入药。
凤仙花的种子被称为“急性子”,味微苦、辛,性温,具有破血、软坚、消积的功效,用于症瘕痞块、闭经等症。茎被称为“凤仙透骨草”,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花本身则能活血消胀,治跌打损伤。
现代研究表明,凤仙花具有抑制癣菌和细菌的活性。新鲜花汁可有效抑制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凤仙花常作为外用药用于治疗手足癣、甲沟炎等细菌真菌性疾病。
除了药用,凤仙花还有不少实用价值。最广为人知的是其染指甲的功能。明矾加大蒜汁等粘稠物捣碎可染指甲,染甲数次以后还可以根治灰指甲。明代文献记载:“女人采红花,同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以花敷,叶包裹,次日鲜红可爱,数月不褪。”
在食用方面,凤仙花在中国浙江省宁海县是四大腌制蔬菜之一(雪里蕻、凤仙花、冬瓜、藠头)。茎经腌制后可食用其髓部,味佳可口,耐贮藏,是秋淡季很好的腌制菜。有趣的是,人们在煮肉、炖鱼时,放入数粒凤仙花种子,肉易烂、骨易酥,别具风味。
凤仙花还是抗污染的理想花卉,能对家庭常见的废气、煤气等起到消除作用,并且对氟化氢非常敏感,常作为监测氟化氢污染的指示植物。
五、栽培与保护:让凤仙花装点我们的生活
凤仙花是花坛、庭前常见的草花,适于盆栽,也可用于花境和盆景布置,甚至作为切花。高大品种可在夏季替代灌木点缀园林;矮小品种则适合盆栽。
繁殖凤仙花主要采用播种法。北方在四月中下旬可露地直播,室内播种可在2-3月份进行。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移植一次,5月末可定植露地。值得注意的是,凤仙花种子有自播能力,成熟后会自然散落,第二年自行萌发。
栽培管理方面,幼苗生长迅速,过密时需及时间苗。夏季干旱时要及时灌溉,为保持花期长可施用液肥。凤仙花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白粉病、叶斑病和红天蛾幼虫危害,可相应喷洒药剂或人工捕捉防治。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凤仙花的生长空间受到挤压,一些野生品种甚至濒临灭绝。如海南凤仙花只有在海南一两个保护区的局部地区有少量存在。保护凤仙花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植物园已开展了凤仙花的迁移保护工作,我国一些园艺学家也对传统栽培品种进行了收集和保存。
结语:发现身边的科学之美
凤仙花,这种在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文化和实用价值。它不仅是美丽的观赏花卉,更是连接我们与自然、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希望通过这篇介绍,能激发大家对身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许在下一个周末,你可以在庭院或花盆中种下几粒凤仙花种子,观察它从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整个过程,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魅力。
让我们从认识一株凤仙花开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探索更多植物的奥秘,共同守护我们身边的绿色宝藏。
《中药大辞典》:凤仙花
【拼音注音】Fènɡ Xiān Huā
【别名】金凤花(《世医得效方》),灯盏花(《滇南本草》),好女儿花(《纲目》),指甲花(《草木便方》),海莲花(《河北药材》),指甲桃花(《山东中药》),金童花(《江西民间草药》),竹盏花(《药材学》)。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凤仙花科植物风仙的花蕾。开花期间,每日下午采收,拣去杂质,晾干。一般认为以红、白二色者入药较佳。
【性味】甘微苦,温。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②《纲目》:"甘,温,无毒。"③《本草汇言》:"味苦,气寒,有毒。"④《本草正》:"味微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治风湿偏废,腰胁疼痛,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痈疽,疔疮,鹅掌风,灰指甲。①《滇南本草》:"治小儿脓耳。"②《纲目》:"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胁引痛。"③《本草求原》:"治偏废。"④《天宝本草》:"治鼻血不止。"⑤《西藏常用中草药》:"通经活血,利尿。治经闭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鲜者1~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汁滴耳、捣敷或煎水熏洗。复方: ①治风湿卧床不起: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二、三次。内服独活寄生汤。(《扶寿精方》)②治腰胁引痛不可忍者:凤仙花,研饼,晒干,为末,空心每酒服三钱。(《纲目》)③治跌扑伤损筋骨,并血脉不行:凤仙花三两,当归尾二两,浸酒饮。(《兰台集》)④治骨折疼痛异常,不能动手术投接,可先服本酒药止痛:干凤仙花一钱(鲜者三钱),泡酒,内服一小时后,患处麻木,便可投骨。(《贵州民间方药集》)⑤治蛇伤:凤仙花,擂酒服。(《纲目》)⑥治百日咳,呕血,咯血:鲜凤仙花七至十五朵,水煎服,或和冰糖少许炖服更佳。(《闽东本草》)⑦治白带:凤仙花五钱(或根一两),墨鱼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⑧治鹅掌风:鲜风仙花外擦。(《上海常用中草药》)⑨治灰指甲:白凤仙花捣烂外敷(《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备注】 西藏地区使用的风仙花,其植物形态为锐齿凤仙花,分布西藏、云南等地。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凤仙花
【拼音注音】Fènɡ Xiān Huā
【别名】金凤花、灯盏花、好女儿花、指甲花、海莲花、指甲桃花、金童花、竹盏花
【英文名】Flower of Garden Balsam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balsamin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开花时采收,鲜用或阴、烘干。
【生境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凤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肉质,直立,粗壮。叶互生;叶柄长约1-3cm,两侧有数个腺体;叶片披针形,长4-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锐锯齿,侧脉5-9对。花梗短,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密生短柔毛;花大,通常粉红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片2,宽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圆,先端凹,有小尖头,背面中肋有龙骨突;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先端2浅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花药钝。蒴果纺锤形,熟时一触即裂,密生茸毛。种子多数,球形,黑色。
【性状】西藏地区使用的凤仙花,其原植物为锐齿凤仙花ImpatiensargutaHook.F.EtThoms.,分布西藏、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各种花色甙(Anthocyanins),由此分得矢车菊素(Cyanidin)、飞燕草素(Delphinidin)、蹄纹天竺素(Pelargonidin)、锦葵花素(Malvi-din)。又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以及一种萘醌成分(可能是指甲花醌Lawsone)。
【药理作用】1.对癣菌作用: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专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2.对细菌抑制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也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筛去灰屑、备用。
【性味】味甘;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主风湿肢体痿废;腰胁疼痛;妇女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骨折;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白带;鹅掌风;灰指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鲜品可用至3-9g;或研末;或浸洒。外用:适量,鲜品研烂涂;;或煎水洗。复方 外洗方《扶寿精方》:风湿证;凤仙花散剂《本草纲目》:腰胁引痛不可忍者。兰台集选方《兰台集》:跌仆伤损骨,血脉不行者。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治小儿脓耳。2.《纲目》: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胁引痛。3.《本草求原》:治偏废。4.《天宝本草》:治鼻血不止。5.《西藏常用中草药》:通经活血,利尿,治经闭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痈疽。6.《本草汇言》:凤仙花,活血气,利筋脉之药也。李氏方治腰胁引痛不可忍,因瘀血为患者宜用之。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仙花
【来源】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夏季花盛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温。有小毒。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
【用法用量】用量:1~2钱;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敷患处。
【备注】全草在南方地区作透骨草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361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