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鸡屎藤:为什么有人闻一下就yue了,而有人却视为舌尖美食? 精选
2025-9-20 11:03
阅读:2557

IMG_20250919_173220.jpg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次有趣的植物探索之旅,主角是一种名字听起来有点“怪”,甚至可能让你捏起鼻子的植物——鸡屎藤。别看它的名字不那么雅致,但它可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奥秘和巨大价值的自然宝贝哦!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更深的认识,或许还会爱上这些默默奉献的药用植物呢!

 IMG_20250919_173219.jpg

一、初遇鸡屎藤:从怀疑到确认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在曲阜古城南墙根绿化带里第一次注意到这种植物。这种缠绕的藤本植物,结着青色的小果子。我用手机软件识别,跳出来的名字是“鸡屎藤”。他心里直犯嘀咕:“真的吗?听说这主要是南方植物啊?”到了冬天,藤叶枯萎,但那串变得鲜艳无比的红果子再次吸引了我,一查,还是鸡屎藤!我仍然半信半疑。那时候它已经结果,但果子还没变红。我用植物识别软件一查,显示是“鸡屎藤”,我心里直犯嘀咕:“这真的是鸡屎藤吗?资料上不是说它主要分布在南方吗?”我仍然半信半疑,因为它的分布区域与我所查的资料不符。

于是我决定展开一场“鸡屎藤追踪计划”。今年春天,我再次在同一地点发现了它新长出的嫩叶,并小心翼翼地掐下一片叶子揉一揉——一股独特而浓烈的气味瞬间散发出来!“嗯,果然是它!”从春末第一次发现鸡屎藤(结合资料、叶子和特有的臭味确认)后,我便一直在等待它们开花。植物智上说,鸡屎藤的花期是5-6月,那段时间我天天上下班都会去观察那片与五叶地锦抢占阳光和地盘的鸡屎藤。而大规模的花开景象,直到8月底9月初才上演。如今这个季节,正是鸡屎藤花果同枝、各自繁茂的时节。

有趣的是,今年夏天我发现在古城墙根西南角区域,鸡屎藤的数量超乎想象!可以说遍地都是。最让我惊讶的是墙根东南角绿化带里的侧柏树丛上,竟然被鸡屎藤完全覆盖,而去年这里明明还没有它们的踪迹。这种强大的繁殖能力让我对鸡屎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像一个有趣的侦探故事?其实,科学探索往往就是这样,始于好奇,源于观察,终于验证。这位爱好者观察到的,正是鸡屎藤在我们身边生长的真实记录。

 

 IMG_20250919_173221.jpg

 

二、鸡屎藤的“个人档案”:生物学特性

鸡屎藤(学名:Paederia foetida)是茜草科鸡屎藤属的多年生藤状灌木。有的书上把它描述为“蔓生草本”,因为它看起来确实很像草本植物。让我们正式为鸡屎藤建立一份科学档案。

 中文名:鸡屎藤(也叫鸡矢藤,这是文雅一点的叫法)

 拉丁学名: Paederia foetida L.

 家族:茜草科 (Rubiaceae) 鸡屎藤属 (Paederia)

 身份: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注意哦,虽然有些资料说它是“藤状灌木”,但仔细观察,它的茎是草质的,比较柔软,更像我们常见的牵牛花那样的草本藤蔓,而不是像紫藤那样木质化的藤本)。

它的模样很有特点:

 茎:细细长长,非常喜欢爬来爬去,会借助篱笆、树木、甚至其他植物向上攀登,争夺阳光。分枝很多,生命力旺盛。

 叶:叶子是“对生”的,就像两个好朋友总是面对面长在茎的两侧。形状多是卵形或披针形,叶尖是尖的,基部则可能是圆形或心形。叶子正面光滑,背面叶脉上有点细微的小毛。

 花:它的花其实很小巧精致。很多小花聚在一起,形成“圆锥花序”,长在叶腋或者枝条顶端。每一朵小花像个小铃铛(钟形),花冠乳白色,但靠近中心的部分带着迷人的紫红色,毛茸茸的。仔细数一数,它的花瓣裂成5瓣,雄蕊也是5枚,藏在花冠筒的喉咙部位。

 果:花开之后,就会结出圆球形的浆果。未成熟时是青绿色的,成熟后则变得像红宝石一样鲜艳夺目,晶莹剔透,非常漂亮。这也是它的属名Paederia的来源——希腊语“paederos”,意为“猫眼石”,就是形容它这闪亮可爱的果实。

IMG_20250919_173222.jpg 

 

三、“臭名远扬”:鸡屎藤的特殊气味

好了,说到最关键也最著名的特征了——它的味道。无论是中文名“鸡屎藤”,还是英文名“skunkvine”(臭鼬藤)或“stinkvine”(臭藤),都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这一点。

特别是在夏天中午太阳炙烤的时候,那股浓厚的臭味真是直冲脑门,甚至让人有点反胃。这种特殊的臭味来自鸡屎藤叶子里的油脂,其中含有硫化合物——这也是为什么它的味道有点像臭鸡蛋或鸡屎的原因。这种臭味非常独特且具有穿透力。不像鱼腥草,你不碰它基本闻不到。鸡屎藤则不同,尤其是在阳光炽烈的中午,它会主动地将这种气味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浓郁而“霸道”,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东西,甚至有点“上头”。真的不能怪大家一再强调鸡屎藤的臭味,因为它确实臭得“从容又霸道”。

不过,这种臭味对鸡屎藤自身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在自然界中,许多植物都会通过特殊气味来保护自己不被动物啃食,鸡屎藤的臭味正好能够有效阻止食草动物对它的侵害。

有趣的是,虽然鸡屎藤本身很臭,但它的花和果却都挺好看的,具有比较高的观赏性。这种“臭美”特性让它成为了植物界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在科学家的眼里,这种“臭”可不是缺点,而是它独特的化学防御武器,用来抵御食草动物的啃食。大自然的设计,总是有其深意的!

 

 

IMG_20250919_173223.jpg 

 

 

四、鸡屎藤的家在哪里:自然分布与适应性

根据传统资料记载,鸡屎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但我的观察却发现,它在北方也能生长得很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植物的分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比如作为观赏植物被有意无意地引入)、种子通过鸟类等媒介传播,植物的生长范围是可以扩展的。原来,植物也会“搬家”!随着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许多原本只生长在特定区域的植物会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鸡屎藤就是这样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鸡屎藤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它似乎正在将自己的家园向北推进。

我发现山东地区的鸡屎藤花期比资料记载的要晚一些。资料上说花期是5-6月,但我最早看到鸡屎藤开花是630日,而大面积开花则是8月底9月初的事情。

这种适应性展示了植物王国的神奇之处。它们不是简单地被动生存,而是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生长节律。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大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变化和适应的动态系统。

鸡屎藤的强大繁殖能力也令人惊叹。就像我在居住小区观察到的,仅仅一年时间,鸡屎藤的分布就明显扩大了许多。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它在园林绿化中既是一个“好种”的选择,也可能成为一个需要留意其扩张的“潜力股”,使得它在与其他植物竞争阳光和地盘时往往能够占据优势。

 

IMG_20250919_173224.jpg 

 

五、鸡屎藤与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雅与俗

一种植物,拥有从极俗到极雅的各种名字,鸡屎藤大概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鸡屎藤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留下了不少有趣的足迹。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不那么雅致,但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和应用。

 俗名:鸡屎藤、臭藤。直接源于其气味,是民间最直观、最形象的称呼。

 雅名:鸡矢藤(“矢”是文雅的说法,代指“屎”)、女青、清风藤、解暑藤。这些名字就充满了诗意和功能色彩。

  · “解暑藤”很好理解,源于它清热解毒、解暑的药用功效。

  · “女青”和“清风藤”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已较难确切考证,但听起来就给人一种清凉、秀美的感觉。“清风”可能与其解暑、带来清凉的功效有关;“女青”或许与古代对植物的一种雅称有关,至今仍是一个有趣的小谜题。这些美丽的名字平衡了它“臭”的一面,体现了古人观察植物的多元角度。

在西方,鸡屎藤的英文俗名有skunkvine(臭藤)、stinkvine(臭藤)、或Chinese fever vine(中国解暑藤)。从这些名字中,我们也能看出西方人对鸡屎藤特性和用途的理解。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直接描写鸡屎藤的篇章可能并不算多,因为它不像梅兰竹菊那样是传统的文人意象。但它更大量地存在于地方民俗、民间医药和饮食文化中,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符号。在南方很多地方的民歌、谚语里,或许就能找到它的身影。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区,鸡屎藤与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有密切联系,人们会采摘鸡屎藤叶制作特色食品。

 

IMG_20250919_173230.jpg 

 

 

六、鸡屎藤的“超能力”:中医里的良药

作为一名从事天然药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特别关注鸡屎藤的药用价值。别看它臭,鸡屎藤可是一个“宝藏植物”浑身是宝,是一味中药材中的“多面手”!鸡屎藤是全株都可入药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权威典籍中都有它的记载。

它具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的强大功效。听起来很复杂?我们来“翻译”一下:

 如果你摔了一跤,跌打损伤,肿痛了,它可以帮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如果夏天感觉中暑、头晕、肚子胀、消化不良(食滞),它可以消食导滞、解暑。

 如果得了风湿,关节疼痛,它可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如果拉肚子、痢疾,或者有无名肿毒、被虫蛇咬伤,它还能解毒、止痢。

现代药用植物学研究正在努力揭开它背后的科学奥秘:到底是哪些“天然活性成分”在起作用?可能是生物碱、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等等化合物。通过提取、分离这些成分,并在实验室进行药理活性实验,科学家们正在一步步验证古人的智慧,并希望未来能开发出更好的药物。

有趣的是,尽管鸡屎藤本身气味难闻,但它的药用价值却非常宝贵。这提醒我们一个道理:不能仅凭外表(或气味)判断一件事物的价值,许多看起来普通甚至不那么讨喜的事物,可能蕴含着意想不到的价值。

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鸡屎藤的药用价值研究展示了科学探索的乐趣。从传统知识到现代科学验证,从民间使用到活性成分提取,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每一步都充满发现的可能性。

 

IMG_20250919_173238.jpg 

 

七、食用价值:舌尖上的“臭”美味

或许最让人惊讶的是,鸡屎藤虽然臭,但它确实可以食用!在南方很多地方,尤其是广东、海南、广西和客家地区,人们用鸡屎藤的嫩叶作汤、凉茶、汤圆等食物。人们相信,食用它同样能获得清热、解毒的功效。常见的吃法有:

 鸡屎藤粑仔/汤圆: 这是最著名的吃法。将新鲜的鸡屎藤叶片洗净,捣碎,挤出绿色的汁液,或者直接和浸泡过的糯米一起磨成绿色的米浆。然后和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可以包上馅料(如花生、椰丝、芝麻糖),也可以不包,做成小圆子,形状类似江南青团点心。可以煮糖水,也可以蒸熟食用。尤其是在农历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吃鸡屎藤粑仔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我特地搜索了鸡屎藤粑仔的图片,说实话卖相可能不如青团那么诱人,但既然被奉为美食,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据说鸡屎藤制品有一种特殊的清香(与它本身的臭味形成有趣对比),而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夏季食用。

 鸡屎藤凉茶/汤: 直接用水煎煮叶片,加入糖,制成解暑凉茶或者清汤。据说,经过烹煮之后,它那令人不悦的臭味会大大减轻,反而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清香。虽然卖相可能略显粗犷,但味道被许多人称赞。

这种“化臭为香”的转变过程很有意思,也展示了人类烹饪智慧的奇妙。有时候,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原本不那么吸引人的食材可以变成美味佳肴。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虽然还没机会品尝鸡屎藤制作的美食,但这无疑增加了我对这种植物的兴趣。也许有一天,鸡屎藤食品也会成为北方地区的特色小吃呢!有没有吃过的同学?欢迎来稿和我们分享你的体验哦!

 

IMG_20250919_173254.jpg 

 

八、园林应用:是“入侵者”还是“绿化能手”?

鸡屎藤花果皆具观赏性:小花虽小但繁密,白紫相间,别有一番风味;红果累累,晶莹剔透,可持续到冬季,是秋冬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之它生长强健,几乎不需要管理,耐贫瘠,覆盖快,能很快形成绿篱或覆盖裸露的地表,因此也被一些地方引入作为观赏和绿化植物。根据我的观察,其繁殖速度相当强,大约种上一次,后面就完全不用管,可以自生自长了。

这种低维护特性的植物在现代城市绿化中很有价值。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理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使用适应当地环境、管理成本低的植物品种。鸡屎藤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它超强的适应性和繁殖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环境适宜,它可能会生长得“过于”旺盛,抢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比如故事里和五叶地锦的竞争)。因此,在园林应用时,需要合理规划和适当管理,避免它从“绿化能手”变成难以控制的“入侵植物”。这也告诉我们,引入任何物种都需要谨慎评估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我的小区观察中,就看到了鸡屎藤与五叶地锦抢占阳光和地盘的情况。这提醒我们,在城市绿化中选择植物种类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美观性、实用性和生态安全性。

 

 

IMG_20250919_173302.jpg 

 

九、鸡屎藤的生存智慧:自然适应的启示

昨天在小区散步时,我发现了一株特别“剑走偏锋”的鸡屎藤。它长在一棵枯树的树皮里,不是简单地缠绕其上,而是确确实实从枯树斑驳翘起的树皮里艰难生长出来的。

这株鸡屎藤引起了我的思考:它为何选择了这样一条难走的路?是没苦硬吃,还是误入歧途?在其他伙伴们都已经开花结果的时候,它仍然在努力而孤独地寻找出路,长出新叶子。

这株特别的鸡屎藤展示了植物王国的生存智慧——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即使环境不那么理想,即使选择的路充满挑战,生命仍然会努力生长、繁衍,展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就像这株鸡屎藤一样,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重要的是不放弃,持续努力寻找自己的成长之路。

 

IMG_20250919_173306.jpg

十、与鸡屎藤做朋友:青少年如何观察和研究

如果你对鸡屎藤产生了兴趣,这里有一些小建议,可以帮助你开始自己的植物探索之旅:

 安全第一:观察植物时,不要随意品尝不认识的植物,除非有专业人士指导。鸡屎藤虽然有药用和食用价值,但也需要适当处理。

 观察记录:可以准备一个自然观察笔记本,记录你发现的鸡屎藤的生长地点、生长状态、开花结果时间等信息。

 比较研究:如果你有机会到南方旅行,可以观察比较南方和北方鸡屎藤的差异,看看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

 科学实验: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提取鸡屎藤的香气成分,或者测试不同处理方式对气味的影响。

 创意表达:根据你对鸡屎藤的观察和了解,可以写一篇小故事、画一幅画,或者制作一个短视频,分享你的发现和感受。

 

IMG_20250919_173317.jpg 

 

结语:神奇的植物世界等待你的发现

通过这次对鸡屎藤的探索,我们不仅认识了一种特别的植物,更体验了科学发现的乐趣。从最初的怀疑到确认,从观察到研究,从传统知识到现代科学,这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

鸡屎藤虽然名字不那么优雅,但它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体现了植物王国的生存智慧。它提醒我们,不要仅凭外表或初步印象判断一件事物的价值,许多看似普通的事物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故事。

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你对大自然的好奇心,鼓励你走出教室,亲自观察和探索身边的自然世界。谁知道呢,也许在你家附近,就有着像鸡屎藤这样有趣而神奇的植物,等待着你的发现!记住,科学不只是在实验室和教科书中,它更在我们每天的观察和思考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你也能成为发现自然奥秘的小科学家!

 

 

IMG_20250919_173326.jpg 

 

《中药大辞典》:鸡屎藤

【拼音注音】Jī Shǐ Ténɡ

【别名】斑鸩饭、女青、主屎藤(《质问本草》),却节(《李氏草秘》),皆治藤、臭藤根(《纲目拾遗》),牛皮冻(《植物名实图考》),臭藤(《天宝本草》),毛葫芦(《岭南采药录》),甜藤(《广西中兽医药植》),五香藤、臭狗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香藤、母狗藤(《四川中药志》),鸡矢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风藤(《福建中草药》)。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全草及根。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蔓生草本,基部木质,高23米,秃净或稍被微毛。叶对生,有柄;叶片近膜质,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至披针形,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浑圆或楔尖,两面均秃净或近秃净;叶间托叶三角形,长25毫米,脱落。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扩展,分枝为蝎尾状的聚伞花序;花白紫色,无柄;萼狭钟状,长约3毫米;花冠钟状,花筒长710毫米,上端5裂,镊合状排列,内面红紫色,被粉状柔毛;雄蕊5,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下位,2室,花柱丝状,2枚,基部愈合。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光亮,草黄色。花期秋季。

【化学成分】含鸡屎藤甙、鸡屎藤次甙、车叶草甙等环臭蚁醛类化合物及γ-谷甾醇。叶含熊果酚甙0.86%及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鸡屎藤水煎馏液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热板法)。腹腔注射0.01毫升/克体重,即可提高痛阚,维持时间较长。其注射液与吗啡相比,开始较慢而持续较久。其醇制剂对麻醉动物(猫、兔及犬)有降压作用。印度产鸡屎藤提取物在体外试验有可的松样作用,而注入兔关节腔,可降低炎症病变;全草煎剂给大鼠口服共10天,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酸,平。①《岭南采药录》:"味辛苦,平。"②《上海常用中草药》:"甘酸,平。"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肮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肝脾肿大,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①汪连仕《采药书》:"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瘴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②《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诸风,寒湿痛,拘挛不能转舒。"③《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④《纲目拾遗》:"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煎服。""治瘰疬用.裉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⑤《本草求原》:"理脚湿肿烂,蛇伤,同米擂食并敷。"⑥《植物名实图考》:"为洗药,解毒,去风,清热,散寒。""敷无名肿毒,并补筋骨。"⑦《草木便方》:"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⑧《四川中药志》:"治失眠,久咳。"⑨《重庆草药》:"健脾除湿,益气补虚。常用于小儿瘦弱,脾弱气虚,食积疳积,及成人气虚浮肿,臌胀,耳呜,腹泻,遗尿,妇女虚弱白带,干病。并虚弱劳伤,虚痢,痒子瘰疬之由于气虚不愈者。"⑩《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治风湿酸痛,跌打损伤,肝脾肿大,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量1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气郁胸闷,胃痛:鸡屎藤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②治食积腹泻:鸡屎藤一两。水煎服。③治小儿疳积:鸡屎藤干根五钱,猪小肚一个。水炖服。(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④治妇女虚弱咳嗽,白带腹胀:鸡屎藤根四两,红小芭煎头四两。炖鸡服。(《重庆草药》)⑤治红痢:鸡屎藤根四两,路边姜二两。炖肉服。(《重庆草药》)⑥治小儿脱肛:皆治藤近根之头,老者,酒蒸晒十次,和羊肠煮食之。(《岭南采药录》)⑦治关节风湿痛:鸡屎藤根或藤一至二两。酒水煎服。⑧治阑尾炎:鲜鸡屎藤根或茎叶一至二两。水煎服。⑨治背疽:鲜鸡屎藤二两,酒水煎服;渣或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⑩治跌打损伤:鸡屎藤根、藤一两。酒水煎服。(⑧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⑾治有机磷农药中毒:鸡屎藤三两,绿豆一两。水煎成三大杯,先服一大杯,二至三小时服一次。药后有呕吐腹泻反应。(《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①止痛:取鲜鸡矢藤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5克。肌肉注射,每次25毫升,4小时后可重复用药或连续用药。适用于胃肠疼痛,胆、肾绞痛,各种外伤、骨折、手术后疼痛,神经痛等。治疗537例,疼痛消失328例,减轻19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97.7%。如将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液行痛点或穴位注射,可以治疗腰腿痛。实践中观察到,药物气味越浓,止痛效果越好,有些患者用药后,从呼气和尿中能闻到鸡矢藤味,可能因鸡矢藤有效成分为一种挥发性物质,由呼吸道和尿排出之故。注射时对局部有轻微刺激痛,加入适量普鲁卡因液可减轻;少数病人用量过大有头昏感,余无其他副作用。此外,亦可将鸡矢藤切碎用米酒浸泡7天,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用于胃肠痉挛性疼痛。②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以鸡屎藤叶或嫩芽擦患处,每次5分钟,每日23次。11例神经性皮炎治疗后痊愈8例,好转3例;5例湿疹,10例周身瘙痒症,均治愈。治愈时间一般7天左右,短者23天,长者需23月。③治疗慢性骨髓炎:以牛皮消(即鸡矢藤)1两(鲜),红孩儿5钱,加红糖适量,每日煎服2次。同时用牛皮消叶、水莽根、麻兜适量,加少量食盐捣烂外敷,每天1次;创口脓尽后换用冰片、牛皮消粉外敷。观察10例,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5个月;结果8例痊愈,近期控制1例,好转1例。见效最快者2周,症状改善最迟者2月。内服无显著副作用及毒性反应。④治疗瘤型麻风反应:用鸡屎藤叶茎1000克加水过药面蒸馏,取蒸馏液1000毫升按制剂规程制成静脉注射液,每日静脉注射1次,每次3050毫升,25天为一疗程,发高热时可用鸡屎藤6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00毫升静脉滴注。治疗中、晚期瘤型麻风反应37例,显效(用药第五天反应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5例,好转(反应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7例,无效5例。此药具有消炎利水作用,对麻风的关节反应、淋巴反应有较好疗效,对结节性红斑反应及神经痛疗效较差。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919_173340.jpg 

 

《中华本草》:鸡屎藤

【拼音注音】Jī Shǐ Ténɡ

【别名】斑鸠饭、女青、主屎藤、却节、皆治藤、臭藤根、牛皮冻、鸡矢藤、臭藤、毛葫芦、甜藤、五香藤、臭狗藤、香藤、母狗藤、白毛藤、狗屁藤、清风藤、臭屎藤、鸡脚藤、解暑藤、玉明砂、鸡屙藤、雀儿藤

【英文名】Chinese Fevervine Herb Herb of Chinese Fevervine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全草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采收和储藏】在栽后9-10月除留种的外,每年都可割取地上部分,晒或凉干即成。或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2.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3-5m。基部木质,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5-7cm;托叶三角表,长2-3mm,早落;叶片卵形椭圆形、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15cm,宽1-6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两面无毛或下面稍被短柔毛;叶纸质,新鲜揉之有臭气。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带叶的大圆锥花序或腋生而疏散少花;花紫色,几无梗;萼狭钟状;花冠简长7-10mm,先端5裂,镊合状排列,内面红紫色,被粉状柔毛;雄蕊5;子房下位,2室。浆果球形,直径5-7mm,成熟时光亮,草黄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栽培】1.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以肥沃、深厚、湿润的砂质壤土较好。2.种植:2.1.种子繁殖:3-4月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深约7cm,每穴播种子10粒左右,浇人、畜粪水后,覆盖草木灰或细土约1cm厚。2.2.扦插繁殖:2-3月选2年生的老茎藤,剪成20-30cm长,有3节以上的插条,在畦上按行、株距各约30cm开穴,深20-25cm,每穴波插条3根,每根要有1个芽节露出畦面,填土压紧,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种子发芽后,当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水。藤长30cm左右时,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同时插设支柱,以供攀援。9-10月收割后,再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过冬。4.病虫害防治:虫害有蚜虫,可用乐果防治。

【性状】1.性状鉴别 鸡矢藤 茎呈扁圆柱形,稍扭曲,无毛或近无毛,老黄牛茎灰棕色,直径3-12mm,栓皮常脱落,有纵皱纹及叶柄断痕,易折断,断面平坦,灰黄色;嫩茎黑褐色,直径1-3mm,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灰白色或浅绿色。叶对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宽卵形或披针形,长5-15cm,宽2-6cm,先端尖,基部楔形,圆形或浅心形,全缘,绿褐色,两面无柔毛或近无毛;叶柄长1.5-7cm,无毛或有毛。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前者多带叶,后者疏散少花,花序轴及花均被疏柔毛,花淡紫色。气特异,味微苦、涩。以条匀、叶多、气浓者为佳。2.显微鉴别 (1)幼茎横切面:呈扁圆形,表表细胞1列,外壁稍增厚,被角质层;有的可见非腺毛残基。皮层7-8列细胞,外侧1-2列为厚角细胞,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有没细胞,韧皮部外侧有纤维,单个或数个成群继续热电厂列成环,壁非木化。木质部导管常数个至十数个相聚成12-14个导管群,木纤维发达,木薄壁细胞稀少。髓部较大,呈长圆形。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2)老茎横切面:呈圆形,韧皮部外侧可见木栓层,木质部呈圆形环,髓部扁圆形,略偏心形。叶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非腺毛,长50-500μm3-5个细胞组成,壁上有角质层纹理,栅栏细胞1列,海绵组织中有大型含晶细胞,针晶束长约140μm。主脉的上面微凸起,下面呈弧形突出,上、下表皮内方均有厚角组织。(3)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平周壁有明显角质层纹理。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副卫细胞2个。草酸钙针晶束较我,长达150μm。叶脉部分常有非腺毛分布,长50-500μm,由3-15个细胞组成,壁具角质层纹理。

【化学成分】全株含环烯醚萜甙类(iridoid glrcoside);鸡屎藤甙(paederoside),鸡屎藤次甙(scandoside),鸡屎藤甙酸(paederoside acid),车叶草甙(as-peruloside),去乙酰车叶草甙(deacetyl asperuloside)。还含矢车菊素糖甙(cyanidin glyco-side),矮牵牛素糖甙(betunidin glycoside),蹄纹天竺素(pelargonidin),摁贝素(embelin)及一饱和羰基混合物。叶中含熊果酚甙(arbutin),挥发油,C10-表叶绿素(C10-epichlorophyll)和脱镁叶绿素(pheo-phytin)

【药理作用】1.镇痛:鸡屎藤注射液10-30ml/kg腹腔注射,小鼠热板法试验有镇痛作用。鸡屎藤蒸馏液1001浓缩液10-30ml/kg腹腔注射对小鼠电刺激法有镇痛作用。2.抗惊厥:鸡屎藤蒸馏液对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惊厥有抑制作用,并降低死亡鼠数。

【归经】心;肝;脾;肾经。

【性味】甘酸;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食积腹胀;小儿疳积;腹泻;痢疾;中暑;黄疸;肝炎;肝脾肿大;咳嗽;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脚湿肿烂;烫火伤;湿疹;皮炎;跌打损伤;蛇蛟蝎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30-60;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汪连仕《采药书》: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虫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2.《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诸风,寒湿痛,拘挛不能转舒。3.《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4.《本草纲目拾遗》: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5.《本草求原》:理脚湿肿烂,蛇伤,同米擂食并敷。6.《植物名实图考》:为洗药、解毒,去风,清热,散寒。敷无名肿毒,并补筋骨。7.《草木便方》: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8.四川中药志》:治失眠,久咳。9.《重庆草药》:健脾除湿,益气补虚。常用于小儿瘦弱,脾弱气虚,食积疳积,及成人气虚浮肿,臌胀,耳鸣,腹泻,遗尿,妇女虚弱白带,干病。并虚弱劳伤,虚痢,痒子瘰疬之由于气虚不愈者。10.《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治风湿酸痛,跌打损伤,肝脾肿大,无名肿毒。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919_173346.jpg 

 

《中药大辞典》:鸡屎藤果

【拼音注音】Jī Shǐ Ténɡ Guǒ

【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果实。

【化学成分】果实含熊果酚甙0.69%、齐墩果酸1.5%、卅烷、氢醌以及酚、萜醛、丁醛、乙酸、丙酸等挥发性成分。种子含油约9%,其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含量都在10%以上;非皂化部分含甾醇约20%。

【功能主治】《中国树木分类学》:"汁液可治毒虫螫伤,敷于患处。又可为冻疮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919_173404.jpg 

 

《中华本草》:鸡屎藤果

【拼音注音】Jī Shǐ Ténɡ Guǒ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Fevervine

【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ederia scandens(Lour.) Merr.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3-5m。基部木质,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5-7cm;托叶三角表,长2-3mm,早落;叶片卵形椭圆形、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15cm,宽1-6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两面无毛或下面稍被短柔毛;叶纸质,新鲜揉之有臭气。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带叶的大圆锥花序或腋生而疏散少花;花紫色,几无梗;萼狭钟状;花冠简长7-10mm,先端5裂,镊合状排列,内面红紫色,被粉状柔毛;雄蕊5;子房下位,2室。浆果球形,直径5-7mm,成熟时光亮,草黄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果实含熊果酚甙(Arbutine,即氢醌葡萄糖甙)0.69%、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5%、卅烷(Triacont-ane)、氢醌以及酚、萜醛、丁醛、乙酸、丙酸等挥发性成分。种子含油约9%,其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含量都在10%以上;非皂化部分含甾醇约20%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疗伤。主蛇毒螫伤;冻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中国树木分类学》:汁液可治毒虫螫伤,敷于患处。又可为冻疮药。

——摘录《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2772.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