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蓝花丹:花坛蓝精灵的毒与药
2025-9-15 15:19
阅读:635

IMG_20250709_093335.jpg

*蓝紫色花瓣如星点般缀满枝头,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在公园的角落或街边的花坛里,你或许曾见过这样一种植物:它开着淡蓝色至蓝白色的小花,成串地垂挂在枝头,像极了蓝紫色的雪花。这就是蓝花丹,植物学上称为Plumbago auriculataLam.,也有人亲切地称它为“蓝雪花”。

作为一名从事天然药物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每次见到蓝花丹都会被它优雅的形态吸引,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来自南非的“蓝精灵”的世界。

 

IMG_20250709_093341.jpg 

 

一、优雅的常绿半灌木:蓝花丹的生物学特性

蓝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Lam)是白花丹科常绿半灌木植物,身高约1米,上部枝条蔓生,形态优雅。它的叶片薄如羽衣,呈菱状卵形至狭长卵形,在枝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青翠欲滴。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花朵。蓝花丹的穗状花序通常包含18-30枚小花,每朵花有5片花瓣,呈倒卵形,先端圆润,组合在一起如同一个小巧精致的蓝色喇叭。花色从淡蓝色到蓝白色不等,清新淡雅,在炎炎夏日中带来一丝清凉视觉体验。

蓝花丹的花期很长,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它会在6-9月和12-4月两个时段开花,几乎覆盖了大半年时间。在中国南方,它甚至可以四季开花不断,是名副其实的“花中劳模”。这么长的花期也使它成为了园林中的“持久之星”。

 

IMG_20250709_093351.jpg 

 

二、从南非到中国:蓝花丹的旅行故事

蓝花丹原产于南非南部,如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广受欢迎的观赏植物。它何时来到中国已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的园林文化。在中国,华南、华东、西南地区甚至北京都能见到蓝花丹的身影。它适应性强,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但也能够耐受短期低温。蓝花丹繁殖容易,扦插成活率高,生长迅速,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园林绿化的优选植物。

蓝花丹的适应能力很强,它喜欢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但也能够耐受半阴条件。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这种强大的适应性也是它能够周游世界的重要原因。在园林应用中,蓝花丹有多种用途:可以作为绿篱植物,形成蓝色的花墙;可以栽培在花坛中,作为点缀元素;还可以种植在阳台或屋顶花园中,让城市空间增添自然野趣。它的蓝色系花卉在植物界相对少见,因此尤为珍贵,能够与其他颜色的花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蓝花丹还是吸引传粉昆虫的高手。蜜蜂、蝴蝶都对它情有独钟,有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种植蓝花丹的区域,传粉昆虫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这使得它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IMG_20250709_093358.jpg 

 

三、文化中的蓝花丹:文学与象征

在文学艺术领域,蓝色常常象征着宁静、深邃和神秘。蓝花丹以其独特的蓝紫色花朵,自然成为了文艺作品中的宠儿。蓝花丹的英文名Plumbago”来自拉丁语“plumbum”,意为铅。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它的花色类似铅蓝;二是因为它曾经被认为能够治疗铅中毒。不管哪种说法正确,都为我们提供了有趣的谈资。在西方花语中,蓝花丹代表着“率性”和“自然”,这与它的生长特性不谋而合——随意生长,不加修饰,却美得自然动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系花卉相对稀少,这使得蓝花丹显得格外特别。它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梅花那样傲骨,也不像菊花那样隐逸,而是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姿态存在,不争不抢,却自有一番风韵。蓝花丹作为外来植物,已经融入了中国许多地方的文化生活。在云南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蓝花丹也有着特殊地位。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习俗中,蓝花丹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常种植在庭院中。会将蓝花丹的花朵用于传统节日装饰,或者作为表达爱意的信物。蓝色的花朵在他们看来是纯洁和真诚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蓝花丹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优雅。它的蓝色不同于天空的湛蓝,也不是大海的深蓝,而是一种独特的淡蓝色,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有些诗人将它比喻为“落地的蓝天碎片”或“凝固的清凉溪水”。例如当代诗人席慕容就曾在诗中写道:“开一树蓝花丹,等一个永远不会来的人。”将蓝花丹与等待、守望的情感联系起来,赋予了这种植物浪漫的文化内涵。

 

IMG_20250709_093404.jpg 

四、毒与药的双面性:蓝花丹的药用价值

注意: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但请记住——蓝花丹有毒,切勿自行尝试使用!

作为一名从事药用植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蓝花丹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毒与药”的双重属性。蓝花丹的根和叶中含有蓝雪素、氢蓝雪甙等有毒成分,误食后会导致中毒。这其实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产生有毒物质来避免被食草动物取食。

然而,有毒就有药。蓝花丹的根和叶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蓝雪素、氢蓝雪甙等。这些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具有药用价值,但过量就会变成毒药。这就是中医药理论中“是药三分毒”的典型例证。

据文献记载,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蓝花丹被作为民族药使用,有数百年的使用历史。当地民族医生会采集蓝花丹的根叶,经过特殊炮制后,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等疾病。

研究表明,蓝花丹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某些癌细胞的生长,这也就是文献中记载的“败毒抗癌”作用的科学依据。此外,它还有抗炎、镇痛作用,能够“消肿散结、祛淤止痛”。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自然法则: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往往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利用它们。许多现代药物都来源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科学家通过提取、纯化和结构改造,将原本可能有毒的成分变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

但是,我必须郑重提醒:蓝花丹有毒,切勿自行采摘使用! 植物药材的制备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采摘时间、炮制方法、用量控制等都有严格规定。误食蓝花丹可能导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现代药学研究者正在努力探索蓝花丹中的活性成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开发出新的药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蓝花丹活性成分的新型抗癌药或镇痛药就会问世。这就是天然药物研究的魅力所在——从大自然中寻找治愈疾病的新方法。

 

IMG_20250709_093408.jpg 

五、科学启示与自然奥秘

蓝花丹的故事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它展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奇妙方式——通过产生特殊化合物来保护自己。其次,它揭示了自然界中毒与药的辩证关系——剂量和用法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还是药。最重要的是,蓝花丹提醒我们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在我们身边,哪怕是最常见的观赏植物,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科学奥秘。

如果你对药用植物感兴趣,不妨从观察身边的植物开始。你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切记不要随意品尝不认识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开花结果时间,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它们的故事。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发现某种植物中隐藏的秘密,甚至为现代药物开发做出贡献。科学的大门向所有保持好奇心的人敞开,自然界的奥秘等待着年轻的眼睛去发现。

下次当你在公园见到蓝花丹时,希望你不仅能欣赏它优雅的蓝紫色花朵,还能想起它背后隐藏的科学故事——关于适应、保护和转化的自然智慧。让我们保持好奇,继续探索这个充满奇迹的自然世界吧!

 

IMG_20250709_093413.jpg 

 

《中药大辞典》:白花丹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ān

【别名】山坡芩、假茉莉、总管(《生草药性备要》),千里及、乌面马(《植物名汇》),白雪花(《广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间草药》),千槟梅、照药(《广西药植图志》),天槟榔(《南宁市药物志》),白皂药、白花皂药(《四川中药志》),一见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白花岩陀(《云南中草药》)。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米。茎细弱,基部木质,分枝多,光滑无毛,有棱槽,绿色。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9.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阔楔形,渐狭而成一短柄;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厘米;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厘米,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花冠白色或白而略染蓝,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厘米,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粒,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910月。

【化学成分】根的氧仿抽提物中可得矶松素3-氯矶松素和33-双矶松素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碱和皂甙。

【性味】辛苦涩,温,有毒。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无毒。"②《广西药植图志》:"味辛,气烈,性热,有大毒。"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④《岭南草药志》:"性微温;根茎:味微涩微苦;叶:辣,有毒。"

【注意】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祛风,散瘀,解毒,杀虫。治风湿关节疼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肿毒恶疮,疥癣。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②《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③《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须久煎)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涂擦。

【复方】①治风湿关节疼痛,腰腿扭伤: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云南中草药》)②治血瘀经闭:白花丹干根一两;或加瘦猪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③治跌打损伤:白花丹鲜叶一握捣烂,酌加热红酒,摩擦伤口周围。(《福建民间草药》)④治跌打扭伤,蛇咬伤,恶疮:白花丹鲜叶三至四片,与它药配合捣烂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钟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⑤治肛周脓肿,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窝织炎,疖肿:鲜白花丹适量捣烂,用双层纱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痊愈。(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⑥治脾脏肿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症并取叶和糯米捣烂,制成汤丸大,蒸熟,晚间睡醒服一丸。(《岭南草药志》)⑦治疟疾:白花丹鲜叶七至八片,揉烂,于疟疾未发前两小时缚在手脉上(待有烧灼感时取去)。(《福建民间草药》)⑧治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一握,稀饭一撮,食盐少许,捣烂涂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⑨治厚皮癣:白花丹茎叶捣烂擦。(《广西药植图志》)⑩治瘰疬未溃:白花丹鲜根五钱至一两,酌加猪瘦肉,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花丹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ān

【别名】山坡苓、假茉莉、总管、干里及、鸟面马、白雪花、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榔、照药、天槟榔、白皂药、白花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白花九股牛、余笑花、白花铁罗汉、火灵丹、猛老虎。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umbago zeylan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多生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常见于阴湿的沟边或村边路旁的旷地。2.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除具腺外,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10cm,1.5-5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无毛,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cm;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cm,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有粘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cm,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

【性状】1.性状鉴别 主根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可达30cm,直径约5mm,略弯曲,上端着生多数细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黄色。茎圆柱形,直径4-6mm,有分枝,表面黄绿色至淡褐色,节明显,具细纵棱;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呈纤维状,淡棕黄色.中间呈颗粒状.淡黄白色.髓部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9cm,宽3-6cm;上面淡绿色至黄绿色,下面淡灰绿色至淡黄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萼管状,被有柄腺体,花白色至淡黄色。气微,味辛辣2.显微鉴别:(1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含有棕黄色物质。皮层薄壁细胞10余列,含有淀粉粒及棕黄色块状物;皮层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1-2列细胞,木纤维壁厚,木化。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表皮内侧具厚角组织,皮层散有分泌细胞,内含棕色物质;内侧有纤维,2-5列,波状排列成环,壁增厚。维管束外韧型。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细胞扁圆形或类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外被角质层,栅栏细胞1-2列,海绵组织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主脉上面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表皮内侧均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4-7个,与叶片垂直,排列成一纵行。2粉末特征:黄绿色。①淀粉粒较多,单粒呆类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1-14-20pμm,层纹及脐点不明显,复粒少数。②气孔环式,副卫细胞3个,大小近相等。③叶表面观垩腺呈类方圆形,直径30-50μm。④萼管腺毛具长柄,较大,腺头多细胞,膨大呈球形或椭圆形;腺柄多细胞,长方形,排成10余列。⑤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有3条明显的沟,外壁雕纹网状,网眼圆形,直径60-90pm。⑥网纹、具缘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30μm。⑦纤维细长,先端钝或呈梭状,直径10-30μm,壁厚3-5μm,胞腔及孔沟明显。

【毒性】中毒剂量时可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心搏停止。

【化学成分】根中含有白花丹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素(3chloroplumbagin),33-双白花丹素(33-biplumbagin),茅膏醌(droserone),毛鱼藤酮(elliptinone),异白花丹酮isozeylanone),白花丹酮(zeylanone),36-双白花丹素(chitranone),马替柿醌(maritinone),2-甲基-58-二羟基萘醌(2ethylnaphthazarin),亚甲基-33-双白花丹素(methylene-33’-biplumbagin),白花丹醌(plumbazeylanone),异柿萘醇酮(isoshinanolone)及123-四氢-33-双白花丹素[123)-tetrahydro-33-biplumbagin]和谷甾醇(sitosterol)。地上部分分离出36-双白花丹素,羽扇豆醇(lupeol),α-和β-香树脂醇(α-、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及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全草含有白花丹素、β-谷甾醇、香草酸(vanillic acid)及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

【药理作用】矶松素小量对蛙、小鼠、兔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由兴奋转入麻痹;其最小致死量,蛙为0.5mg/g,小鼠为0.1mg/g,兔为10mg/kg。对家兔的呼吸、血压有轻度抑制。降压乃由于末梢血管扩张及直接抑制心脏所致,与迷走神经无关。对离体蛙心有直接麻痹作用,心跳停于扩张期。对离体小肠及子宫,小量兴奋,中量先兴奋后麻痹,大量则一开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宫特别敏感,对离体兔子宫0.000001%的浓度为兴奋作用,而0.00001%的浓度则呈抑制;对妊娠大鼠腹腔注射适当剂量可致胎仔死亡及续发性卵巢功能紊乱。矶松素有难闻的、腐蚀性的辛苦味,可用于发泡或治某些皮肤寄生虫病。此外,尚有某些抗菌作用。根的氯仿抽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牛津小杯法),对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抽提物次之,乙醇提出物更次之,水抽提液则无抗茵作用。根所含白花丹素1100000对一些致病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苦;涩;性湿;有毒

【注意】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涂擦。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2.《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3.《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50709_093240.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丹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ān

【别名】白雪花、白皂药、山波苓、一见消、乌面马、火灵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岩陀。

【来源】为蓝雪属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以根和叶入药。秋季采集,根晒干后入药,鲜叶仅供外用。

【毒性】若皮肤中毒可用清水或硼酸水洗涤,如糜烂时可用硼酸软膏敷患处。服鲜品中毒后服蛋清、糖水、活性炭,出现麻痹时可给樟脑等强心兴奋剂、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等对症治疗。

【性味】苦、微温。有毒。

【注意】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消肿。根:风湿骨痛、跌打肿痛,胃痛,肝脾肿大。叶:外用治跌打肿痛,扭挫伤,体癣。

【用法用量】根:35钱(久煎3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一般外敷不宜超过30分钟,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IMG_20250709_093229.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2062.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