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郑兄寄来的书画合璧之作,一图双幅,颇为清雅。郑兄是一名从事药物化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所作虽非职业画家,然其笔下气象不凡,尤以《雨竹图》配“清姿凝晓露,朝气满庭芳”草书条幅最见性情。此种跨界交融之作,恰似古时文人墨客以书画寄怀,最值得细细品咂。
《雨竹图》取法传统却又不拘古法。竹竿用笔挺劲如篆,节节分明而气脉贯通;竹叶以侧锋扫出,浓淡相破,似有潇潇雨声透纸而来。尤妙在墨色层次——近景竹丛以焦墨立骨,中景以淡墨渲染雨雾,远景则用渴笔轻轻掠过,三层次间自然过渡,将江南烟雨的空濛湿润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等墨法非经年累月练习不能得,可见郑兄虽从事药物化学研究,于水墨之道却用功甚深。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草书条幅。十字之间,气韵流动如泉涌云行。“清姿”二字起笔含蓄,似竹笋初破土;“晓露”连绵翻转,恰似露珠滚落竹叶之态;“庭芳”收尾处骤然放开笔锋,如香气四溢满园春色。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字与字间虽断犹连,深得怀素《自叙帖》笔意而兼有现代审美趣味。郑兄从事药物化学研究讲究分子结构的精确排布,而此书作却在法度中见逍遥,两种思维竟在笔下和谐共生,实在妙极。
书画合观,更显匠心独运。《雨竹图》中细雨润竹的静谧,与草条幅中“朝气满庭芳”的生机形成微妙对话。雨竹低垂而不折,清露凝而不滞,既是自然景象的写照,更是文人风骨的象征。郑兄作为学者教授,想必深谙“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之理,故能通过竹之形象传递出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此类跨界创作在当今书画界尤显珍贵。职业画家易陷技法窠臼,而学者作画往往别有洞天。昔年鲁迅、胡适等学者皆善书法,费新我先生更是弃商从艺而成大家。此作既见专业训练的笔墨功夫,又透出学院派特有的书卷气息,药物研究的严谨与艺术创作的洒脱相得益彰,正是“艺道相通”的最佳注脚。
当今书画创作正需要这般既有传统根基又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它不追求视觉冲击,而重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不刻意标新立异,却在平淡中见真淳。我已把郑兄赠送的这幅作品挂在我的书房中了。以后的日子,朝夕相对而不厌,如清茶回甘,似老友叙谈,正是中国文人书画最可贵的品质。
愿艺坛多些这般跨界交融的雅事,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笔墨间相遇,延续现代文人的风雅传统。
愚夫 谨评
乙巳年暮秋于泉城
2025书画学习笔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174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