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价值跃迁:基于环境资本视角的乡村振兴暑期考察与路径探索
摘要:2025年暑期,笔者以乡村振兴特派员身份,深入我国东部某山区乡村进行实地考察。本次考察以“环境优美”为核心视角,聚焦于乡村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与田园环境三大维度。通过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与分析山村所蕴含的独特“环境资本”,并论证其不仅是维系乡村生态本底的核心要素,更是驱动产业增值、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关键动能。考察发现,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宁静和谐的人居氛围与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观,已初步形成“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格局。然而,其环境资本的价值仍多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此,本文最终从规划引领、产业赋能、文化铸魂与政策创新四个层面,提出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跃迁的具体策略与建言,以期为同类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学术参考与决策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资本;人居环境;三生融合;绿色发展
一、 引言:考察背景与主题界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础,也是留住乡愁、传承文脉的物质载体。
2025年暑期,笔者有幸以乡村振兴特派员身份,深入我国东部某典型山区村落群进行走访调研。此次考察摒弃了单纯的经济指标审视,转而以“环境优美”为核心主题与切入点,旨在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与田园环境的系统性观察与沉浸式体验,重新发现与评估乡村的内在价值。沿途所拍摄的系列风光照片,不仅是审美记录,更是本次考察最直观的论据与素材。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田园画卷,为本报告的分析与建言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本报告将首先详细描绘考察途中的环境见闻,进而凝练其资源特色与价值,最后围绕如何激活与赋能这份厚重的“环境资本”,提出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
二、 所见所闻:一幅“三生融合”的优美画卷
沿途的风景并非孤立的景点,而是一个自然、农业与居民生活交织共生的有机系统。每一张图片都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生动切面。
(一) 自然环境:层峦叠翠的生态本底
考察区域最令人震撼的,是其原始而丰茂的自然生态。如图所示,山体是区域的绝对主角。山峰巍峨,覆盖着茂密且层次丰富的绿色植被,从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丛,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巨大的岩石点缀其间,并非突兀,反而平添了几分雄奇与野趣。天空是另一大视觉奇观,尤为典型:湛蓝的天幕如宝石般纯净,云朵形态万千,或如棉絮轻盈舒展,或如山峦磅礴厚重。这种“山区蓝”与“生态绿”构成了环境的主色调,空气质量之优、生态系统之完整可感可知。
更值得称道的是,人类活动并未割裂自然的连续性。电线杆的巧妙融入,并未破坏整体美感,反而成为“自然中有生活”的注脚,彰显了现代化进程与生态保护间的和谐共存。
(二) 人居环境:宁静祥和的山居图景
人居环境并非指孤立的房屋建筑,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共同构筑的生活空间。考察所见,村落的人居环境极富魅力。居民的房屋并未集中连片,而是顺应地势,零星却有序地散布于山麓、林间与田畔。屋顶色彩多样(如红色、蓝色),在满目苍翠中形成跳动的音符,却丝毫不显违和。
这些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融入”而非“侵入”。它们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农田温柔环抱,享受着自然的荫蔽与馈赠。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逼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宁静与祥和。可以想象,生活于此的村民,推窗见绿,抬头见山,清晨在鸟鸣中苏醒,夜晚在星空下憩息,其人居品质是一种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资本。
(三) 田园环境:生机盎然的大地艺术
如果说自然山峦是静态的舞台背景,那么田园则是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画卷。考察沿途的田园风光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与心灵慰藉。展现了大片成熟的金黄色稻田,预示着丰收的喜悦,黄与绿的色彩对比强烈而温暖。则突出了翠绿的田野,无论是整齐的农田还是茂盛的果园,都透露出勃勃生机与精心的耕作。
这些田地并非单一的生产单元,它们与远山、近树、蓝天白云共同构成了层次分明的壮丽景观,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审美价值的“大地艺术”。它展示了农业的另一种形态——不仅是衣食之源,更是景观之基、文化之根。
三、 所感所思:环境资本的价值凝练与发展瓶颈
沉浸于此行所见之美景,笔者深切感受到,这些山村所拥有的“环境资本”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这种资本具备多重价值:
1.生态价值: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构成了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2.审美与康养价值: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与宁静氛围,是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康养、艺术创作等高端服务业的顶级资源。
3.农业与品牌价值: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生产高品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先天优势,是打造地标性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信任背书。
4.文化与教育价值:“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意境和山居哲学,是都市人追寻的精神家园,也是开展自然教育、农耕体验的绝佳场所。
然而,感性的赞叹之余,理性的观察也发现了其发展面临的瓶颈:环境资本的价值实现路径单一且初级。目前,其价值多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观光层面,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体表现为:旅游业态单一,缺乏深度体验项目;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品牌影响力弱;资源运营分散,未形成区域联动品牌;年轻人口外流导致传统农耕文化与技艺面临传承危机。如何将“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四、 建言献策:推动环境资本价值跃迁的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为促使该地区实现从“环境优美”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跃迁,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三生融合”顶层设计
建议以县级或乡镇为单位,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一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村镇开发边界,坚决守护生态本底。二要对村镇风貌、建筑风格、色彩进行引导与控制,确保新建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杜绝“千村一面”和破坏性开发。三要规划布局绿道、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将最美的风景点有机串联,提升整体可达性与体验感。
(二) 推动产业赋能,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体系
1.提质生态旅游业:超越“拍照打卡”式观光,大力发展沉浸式体验经济。依托田园风光,开发农耕研学、亲子农场、稻田艺术节等项目;依托优良生态,开发森林浴、自然观察、山地骑行、精品民宿等业态;将“蓝天白云”作为核心卖点,打造避暑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
2.做强绿色农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整合分散农户,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统一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凤凰山泉米”、“凤凰云间茶”)。利用电商直播、社群营销,讲述“产品背后的山水故事”,让消费者为环境溢价买单。
3.探索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旅游+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开发一条龙式的体验项目,如:游客可参与茶叶采摘、制作,并在山景民宿中品茗;学生可参与水稻种植到收割的全过程,学习农耕知识。培育乡村文创产业,将山地风光、田园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
(三) 注重文化铸魂,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环境之美,亦需人文之魂。一要挖掘、整理与传承当地的农耕文化、山居文化和民俗传统,通过村志、博物馆、文化节等形式予以展现。二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农人”、乡村艺术家、设计师等人才,鼓励他们以现代视角诠释传统,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三要完善村民参与和利益分享机制,使村民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旅游发展的参与者、产业增值的受益者,从而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实现真正的内生性振兴。
(四) 创新政策支持,优化要素保障
建议地方政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可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将优美的环境变为可衡量、可抵押的资产。二创新金融支持,设立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三加强数字化建设,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和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破解山区信息鸿沟问题。
五、 结论
此次暑期考察,沿途所见的绿水青山、田园村落,构成了一幅生动而优美的乡村振兴底色图。它深刻地启示我们,新时代的乡村发展,绝不能走牺牲环境的老路,也绝非对城市的简单模仿。其独一无二的竞争力,正蕴藏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与生机勃勃的田园环境之中。
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必须紧紧围绕“环境资本”这一核心,通过科学的规划、创意的赋能、文化的浸润和政策的创新,小心翼翼地“擦拭”它,“雕琢”它,使其价值得以充分释放。让乡村成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地、高端旅游消费的目的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地,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真正谱写出一曲“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壮丽诗篇。
参考文献:略
相关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142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