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一片翠绿色的贝壳紧紧贴在礁石上,犹如镶嵌在岩石上的翡翠,这就是拥有神奇双重身份的药食宝藏——翡翠贻贝。
潮水退去,礁石上露出一片耀眼的翠绿色。这不是散落的宝石,而是成群的翡翠贻贝紧紧贴在岩石上。它们椭圆形的外壳在阳光下闪烁着翡翠般的光泽,边缘还带着一圈鲜亮的绿色唇边,被沿海居民誉为“来自南太平洋的翡翠”。
翡翠贻贝学名Perna viridis,属于贻贝科,在北方常被称为“海虹”,南方人则亲切地叫它“青口”。当它被晒成干制品,便成了我们熟悉的“淡菜”。
这种神奇的贝类不仅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味,更是一座微型的“海洋药房”。
一、自然界的翡翠盔甲
翡翠贻贝拥有一身令人惊叹的“翡翠盔甲”。它的贝壳呈现独特的翠绿色,年幼时通体鲜绿如春草,随着年龄增长,前半部逐渐变为绿褐色,后半部依然保持鲜艳的翠绿色。多数个体还带有与生长纹平行的绿色环带,犹如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它成长的岁月。
这种贝类的体型在贻贝家族中堪称“大块头”,壳长可达26厘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长度。它们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圆,贝壳虽薄却异常坚韧。
翡翠贻贝是“群居生物”,喜欢聚集在潮流急速、盐度稍高、水质清澈的海区。它们利用足丝将自己固定在固体表面,这种由足部分泌的蛋白质细丝就像天然的安全带,使它们能够抵御海浪的冲击。
这些贝类还是海洋中的“过滤高手”,但它们的滤食方式相当被动——每天需要过滤约360升海水,相当于700多瓶矿泉水的体积!它们对食物不挑剔,主要摄取海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默默承担着净化海洋的重任。
二、 迁徙与养殖的奇妙旅程
翡翠贻贝的分布地图相当广阔。它们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区。在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我们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有趣的是,翡翠贻贝在中国台湾的“落户”有一段特殊历史。据记载,早期中国台湾的壳菜蛤科物种中并没有翡翠贻贝。直到1980年左右,学者才开始记载它们在中国台湾的出现。它们可能是1970到1980年代随着拆船业的兴起,附在船底从菲律宾以南的热带海域“偷渡”而来的。
如今,翡翠贻贝已成为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新西兰的养殖方式尤为先进。新西兰人将人工收集的野生幼苗放置在漂浮于海水中的绿色纤维绳索上,绳索底部拴有巨大的混凝土块使其沉入海底。
“坏水养不出好青口”——这是养殖界的共识。翡翠贻贝对海水质量要求极为苛刻,堪称有‘洁癖’的生物。
新西兰以其得天独厚的纯净水域和严格的养殖标准,让新西兰青口贝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那里的养殖场遵循世界上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周围海水必须定期经过生物毒素、细菌和重金属的测试,确保各项指标合格。
三、文学与传说中的翠绿身影
翡翠不仅是一种贝类的名字,更是一种珍贵的玉石。清代小说中关于翡翠的描写,为我们了解这种“海洋翡翠”的文化价值提供了独特视角。
从乾隆到宣统年间,31部清代小说中出现了关于翡翠的描写。其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仅有7部,而之后则达到24部,这与翡翠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提升的历史轨迹完全吻合。
在陈森所著《品花宝鉴》中,翡翠饰品被描写得比其它玉石更为细致。作品中5处提及翡翠的地方,不仅明确指出玉质,还详细描述了翡翠的种水、颜色、购买地点和价格,折射出当时社会对这种“玉石新贵”的珍视程度。
成书稍晚的《海上花列传》中,翡翠出现的频率更高——全书11处玉石描写中,7处都是翡翠。在高级妓馆的场景中,翡翠成为女性竞相攀比的奢侈饰品,反映出它在当时上层社会的流行程度。
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翡翠贻贝的美丽传说。在北海边的一个渔村,一对名叫阿蚌和阿翠的恋人因一场风暴而生死分离。当族人找回阿蚌的渔船时,发现船沿挂着一袋翠绿色的大贝壳。阿翠见到这些“翡翠蚝”,含笑离世。族长感叹道:“阿蚌要添丁,翡翠要生蚝!”从此,这种贝类便被命名为“阿蚌丁翡翠蚝”,在北部湾海域广泛养殖。
四、舌尖上的翠绿美味
翡翠贻贝在全球美食界都备受推崇。这种“海洋翡翠”肉质丰厚,鲜嫩肥美,却有着平民化的价格,是真正的“大众海鲜珍品”。
在中国,翡翠贻贝的烹饪方法丰富多样。清蒸、烧烤、蒜蓉,每一道都令人唇齿留香。福建居民早在唐朝就采集贻贝作为佳肴,古书中记载:“东海夫人,生东南海中,似珠母,一头尖,中御小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
一道经典的 “蒜蓉粉丝蒸贻贝” 是沿海地区的家常美味。烹饪时,将贻贝肉与炒至金黄的蒜蓉一起铺在贝壳中的粉丝上,大火蒸八分钟,出锅撒上翠绿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海鲜佳肴就完成了。
欧洲人则钟情于 “白葡萄酒煮贻贝”。将蒜片、欧芹叶、西红柿块翻炒后加入白葡萄酒,待酒香四溢时放入贻贝,盖锅焖煮五分钟,直至贝壳全部张开。挤入少许柠檬汁,一道充满地中海风情的海鲜料理便大功告成。
在美食节目《十二道锋味》中,谢霆锋曾用一道 “香茅椰汁煮青口” 征服了嘉宾的味蕾。这种创新做法融合了东南亚特色香料与贻贝的天然鲜美,展现了翡翠贻贝在烹饪上的无限可能。
还有一道富有创意的“青口贝炖蛋”值得一提。这道菜巧妙地将青口贝壳用来熬制汤底,替代普通水来蒸蛋。当青口贝肉最后被放入半凝固的蛋液中蒸熟时,海洋的鲜美与蛋羹的柔滑完美融合,创造出令人难忘的味觉体验。
五、海洋中的绿色药房
翡翠贻贝不仅美味,更有着非凡的药用价值。它的肉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作“淡菜”,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传统中医认为它味咸、性温,入肝、肾经,具有益阴补血、益气填精的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翡翠贻贝更广泛的健康价值。它营养均衡,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Omega-3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矿物质。其中,牛磺酸、EPA、DHA和硒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病、解毒、增强免疫力等重要功能。
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翡翠贻贝的药用潜力。2020年,中国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从翡翠贻贝中提取降血压肽的酶解工艺。通过精确控制温度、pH值和酶解时间,他们利用碱性蛋白酶分解贻贝蛋白,获得了具有显著ACE抑制作用的降血压肽。
更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某科研机构的“翡翠贻贝糖蛋白的提取技术研究及其保肝产品开发”项目通过验收。研究人员不仅优化了糖蛋白提取技术,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该糖蛋白具有抗氧化和辅助保护肝损伤的作用,并成功试制出翡翠贻贝糖蛋白片剂样品。
翡翠贻贝全身都是宝。除了肉质的药用价值,它的贝壳也大有用处——可作为贝雕工艺品原材料;烧成灰供建筑使用;碾成细粉做肥料和饲料添加剂;甚至能成为油漆增稠剂和沥青粘合剂。这种全方位的利用,体现了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尊重与智慧。
结语:随着科技进步,研究人员不断从翡翠贻贝中发现新的药用价值。福建科学家已成功提取出具有保肝作用的翡翠贻贝糖蛋白,并开发成片剂样品;而中国研究者则优化出从翡翠贻贝中提取降血压肽的最佳酶解工艺。
这些绿色贝壳静静躺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等待着向年轻一代诉说海洋的奥秘。或许有一天,今天阅读这篇文章的少年,将走进实验室,解开更多海洋生物的秘密,让这些来自深蓝的礼物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中药大辞典》:淡菜
【拼音注音】Dàn Cài
【别名】壳菜(《嘉佑本草》),海蜌(《纲目》),红蛤(《东医宝鉴》),珠菜(《本草撮要》)。
【出处】孟诜
【来源】为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和其它贻贝类的贝肉。 全年可采。捕得后,取肉,鲜用或加工为淡菜干。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岩石间。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等区域。
【原形态】厚壳贻贝:贝壳2片,长约15厘米左右,呈楔形。壳顶尖小,位于壳之最前端,腹缘略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度角向后上方延伸,背缘呈弧形。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大而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生长纹明显,但不规则。壳表面棕黑色,壳顶常磨损而显白色。壳内面灰蓝色,具珍珠光泽。由背部韧带末端向下,绕壳后缘至腹缘末端有一宽黑色边缘。壳表的壳皮绕壳缘卷向内缘形成一红褐色狭缘。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位于壳顶内方,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位于后端背缘。壳顶内面具有2个小主齿。韧带褐色。外套膜在一点愈合,外套缘具有分枝状的触手。足后端成片状,前端呈棒状。足丝粗,淡黄色。
【化学成分】干淡菜每百克含水分13克,蛋白质59.1克,脂肪7.6克,碳水化物13克,灰分6.9克;钙277毫克,磷864毫克,铁24.5毫克,核黄素0.46毫克,尼克酸3.1毫克。
【归经】入肝、肾经。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阳经。"②《要药分剂》:"入肝、肾二经。"
【性味】咸,温。①孟诜:"温,无毒。"②《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③《本草从新》:"甘咸,温。"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瘿瘤,疝瘕。①孟诜:"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症瘕,润毛发,治崩中带下。"②《本草拾遗》:"主虚羸劳损,因产瘦瘠,血气结积,腹冷、肠鸣、下痢,腰疼、带下、疝瘕。"③《日华子本草》:"煮熟食之,能补五脏,益阳事,理腰脚气,消宿食,除腹中冷气,痃癖。"④《嘉佑本草》:"治虚劳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⑤《纲目》:"消瘿气。"⑥《随息居饮食谱》:"补肾,益血填精,治遗、带、崩、淋,阳痿阴冷,消渴,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入丸、散。
【复方】治头晕及睡中盗汗:淡菜(焙燥,研细粉)三两,陈皮(研细粉)二两。研和,蜂蜜为丸,每服二钱,一日三回(《现代实用中药》)。
【各家论述】①《医学入门》:"淡菜,治劳热骨蒸,须多食乃见功,若数两作丸、散,未有大效。"②《本草汇言》:"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蔡心吾曰,此物本属介类,原其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故藏器云,善治肾虚有热,及热郁吐血,痢血便血,及血郁成瘿,留结筋脉诸疾。"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淡菜
【拼音注音】Dàn Cài
【别名】东海夫人、壳菜、海蜌、红蛤、珠菜、海红
【英文名】Mussel
【出处】孟诜
【来源】药材基源:为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翡翠贻贝及其他贻贝类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ytilus coruscus Gould[Mytilus crassitesta Lischke]2.Mytilus edulis Linnaeus3.Perna uiridis(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捕得后,剥取其肉,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1)以足丝固着于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岩石间,北方多在20m的深处,浙江一带多在8-10m处生长密度最大,幼贝分布较浅。喜海浪大、盐分高的海区。雌雄异体,在大连沿海产卵期约在8月。(2)栖息于内湾浅海及近岸的岩石礁底,通常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m左右分布较密,以足丝附着于岩石上及海港中各种建筑设施长。雌雄异体,生殖腺成熟时,雄性为乳黄色;雌性为橘红色,春、秋季两次产卵。繁殖很快,为养殖的优良品种。(3)栖息于潮线至水深5-6m处,最深可达10mm以上,附着于水流畅处的岩石上。雌雄异体,产卵早期约于6月中旬,晚其于10-12月间。2.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2)我国自然分布于黄海、渤海,近年已南移至福建等地试养。(3)我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原形态】1.厚壳贻贝,贝壳呈楔形,壳的长度约为高的2倍,为宽的3倍,一般壳长116-160mm。壳质厚,壳顶尖细,位于壳的最前端,稍向腹面弯贡,腹缘略直,足丝孔狭缝状,位于近壳顶处。背缘与腹缘构成近45°角向后上方延伸,背缘与后缘相接处形成一较大钝角,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缍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两壳闭合时在腹面形成一菱形平面 。生长线极明显,但不规则,无放射肋。壳皮厚,棕黑色,壳的边缘向内卷曲成镶边状的红褐色狭缘。壳顶常剥蚀,露出白色壳质,干后壳皮常呈崩裂状。壳内面呈灰白色或灰蓝色,具珍珠样光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交闭壳肌痕小,卵圆形成心形,位于壳顶后方;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位于后端略偏背缘。壳顶内面铰合齿2枚,小型,呈八字形。足前端呈棒状;后端微扁呈片状。足丝粗壮,淡黄褐色。2.贻贝,贝壳呈楔形或不等三角形,壳长度不及高的2倍,宽度为高的1/4-1-3,一般壳长60-80mm。壳质薄,前端尖细,后端宽广。壳顶在壳的最前端,前方有淡褐色的菱形小月面,壳腹缘较足丝伸出处略凹入。背缘与腹缘形成的夹角大于45°后缘宽圆。壳表面自壳顶起沿腹缘向后突起,达壳的中部后渐收缩。生长线细而明显,自壳顶始,或环形排列生长,放射肋不明显。壳皮黑褐购,具光泽,并包被壳的边缘,壳顶及腹缘常呈淡褐色,顶部壳皮易脱医治,露出淡紫色壳质。壳内面白色或淡紫色,具珍珠样光泽。外套痕、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半月形,位于壳顶下方;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位于后端略偏背缘。缩足肌痕、中足丝收缩肌痕及后足足丝收缩肌痕愈合成一狭长的带状,并与后闭壳肌痕相连。铰合部长,约等于壳长的1/2,有不发达的铰合齿2-12枚。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足丝较细软,淡褐色。3.翡翠贻贝,贝壳呈楔形,壳质中等厚,一般壳长136mm,高58mm,宽38.5mm。壳顶尖,呈喙状,腹缘直或稍弯,背缘与腹缘约成30°角。壳表面翠绿色,前半部常呈绿褐色,光滑而有光泽,壳面前端具有降起肋。生长线较细密,绕壳顶环生。壳内面瓷白色,珍珠光泽不强,由壳彼卷入的角质层狭缘为碧绿色。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壳后端背侧。铰合齿左壳2枚,右1枚。外套缘较薄,具有触手状突起。足细呈棒状,足丝细软,淡黄色。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状楔形。前端圆,后端扁,后端两侧有大而圆的闭壳肌。外质膜极发达,足小,呈棒状,两外套膜间有明显的生殖腺。外套后端有一点愈合,形成明显的入水孔和出水孔,入水孔皆呈紫褐色,其入水孔周边的分枝状小触手颜色更深。出水孔紫褐色,全体深棕色。背部透过外套膜可见深褐色的脏团。生殖腺颜色较深。气微腥,叶咸,嚼之有海米样鲜腥气。
【化学成分】厚壳贻贝肌肉含扇贝醇酮(pectenolone),硅藻黄质(diatoxanthin),梳黄质(pectenoxanthin),贻贝黄质(mytiloxanthin),一种新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即3,4,3-三羟基-7,8-二去氢-β-胡萝卜素(3,4,3-trihydroxy-7,8-didehydro-β-carotene),脂肪酸,氨基酸,氨基酸,蛋白质。贻贝全体含胆甾醇(cholesterol),5,7-胆甾-二烯-3β-醇(5,7-cholesta-dien-3β-ol),24-甲基胆甾-5,7,22-三烯-3β-醇( 24-methylcholesta-5,7,22-trien-3β-ol),石房蛤毒素(saxi-toxin),贻贝多生物活性物质(multibioactive substances,MSM),硒,富胱氨酸多酚蛋白质(cyxtine-rich polyphenolic protein),脂类(lipid) 。又含有机锡化合物:三丁基锡(trbutyltin,TBT),二丁基锡(dibutyltin,DBT),单丁基锡(monobutyltin,MBT),三苯锡(triphenyltin,TBT),二苯锡(diphenyltin,DPT),单苯锡(monophenyltin,MPT).血淋巴(hemolymph)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肌肉组织含内消旋-阿拉诺品(meso-alanopine),D-斯插宾(D-strombine),寡肽(oligopeptide)。足神经节(pedal ganglion)含六肽(hexapeptide)。翡翠贻贝含泛醌(ubiquinone)。偏顶蛤含甾醇:主要有胆甾醇,24-甲基-胆甾-5,22-二烯-3β-醇(24-methyl-cholesta-5,22-dien-3β-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 cholesterol),25-降胆甾-5,7,22-三烯-3β-醇(25-norcholesta-5,7,22-trien-3β-ol)。并含石房蛤毒素。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贻贝醇提取物以蒸馏水稀释(贻贝生药:水为3:1)后预先给家兔静脉注射0.5ml/kg,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保持作用。紫贻贝中的贻贝多活素(MSM)以1.35g/(kg·d), 4.05g/(kg·d),6.75g/(kg·d)剂量分别给大鼠灌胃21天,在结扎冠脉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实验中,可明显降底心电图中S-T段异常提高的和度,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MSM亦能减轻快速静注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中缺血性损伤变化,明显降低心肌缺血阳性率。MSM这种保持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丙二醛浓度,提高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和的酶活性,防止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有关。大鼠口服MSM1.35g/(kg·d)、2.7g/(kg·d)、5.4g/(kg·d),连续8天,对旋转环法形成的大鼠实难性血栓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样方法给药后,MSM可抑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使其最大聚集率降低,聚集速度减慢。MSM体外用药也可降低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和聚集速度。采用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研究表明,MSM5g/(kg·d)、10g/(kg·d)、20g/(kg·d),连续灌服4 星期或8星期,可使鹌鹑血清繁荣昌盛高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DL-C)水平明显下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未见繁荣昌盛高,但HDL-C/TC明显升闹。同时鹌鹑主动脉和心肌TG及TC含量明显降低,对其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可明显改善肝脏的病变情况。贻贝乙醇提取物[1.5g(生药)/ml],给大鼠静脉注射1ml/kg,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且无快速耐受现象。这种降压作用与β-肾腺素受体和α-肾上腺素受体无关,而是通过兴奋米走神经和 M-胆碱受体来实现的。贻贝醇提稀释液以1ml/kg剂量给犬及家兔静注,也迅速引起血压急剧下降,以后经缓慢恢复。2.对肾脏容积和泌尿的影响 贻贝提取物以1ml/kg给犬静注,在引起血压下降的同时,肾容积明显缩小,尿量亦随之减少;血压及肾容积恢复正常后,尿量亦恢复,并较未用药前有所增加。3.对子宫及平滑肌的影响 贻贝水提取液1ml,可使大鼠离体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对电场刺激输精管引起的收缩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这种作用是兴奋α-受体的结果,该浓度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胃条与回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当试验量为0.4ml时,可使蟾蜍血管灌注流量显着减少。4.延缓衰老作用 同属厚壳贻贝(M.coruscus)以10g/kg剂量给小鼠灌胃7天,有抑制小鼠MAO-B活性,降低动物血清中MDA含量的趋向。5.其他作用 贻贝中含有钙调因子、抗炎因子、脑啡肽、活性肽等多种活性物质,含量最多的是酶类,如谷胱甘肽还原酶、溶菌、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等。这些酶均具有生理活性,其中溶菌酶可分解微球菌、大肠肝菌、枯草杆菌的细胞壁。6.毒副反应 小鼠对MSM的最大耐量超过252g/(kg·d),MSM对大鼠心、肝、脾、肺、坚等12种脏器均无形态学改变,但高剂量组(人体用量250倍)大鼠血小板减少,停药15天后未能恢复。总之,MSM在治疗量范围内毒性极微。
【归经】肝;肾经。
【性味】味甘;咸;性温。
【注意】1.《本草拾遗》:“久服令人发脱。”“ 发石,令肠结。”2.《日华子》:“多食令头闷目暗。”3.《本红逢原》:“久食令人阳痿不起。”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
【复方】治头晕及睡中盗汗:淡菜(焙燥,研细粉)三两 ,陈皮(研细粉)二两。研和,蜂蜜丸,每服二钱,一日三回。(《现代实用中药》)
【各家论述】1.《医学入门》:淡菜,治劳热骨蒸,须多食乃见功,若数两作丸、散,未有效。2.《本草汇言》: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蔡心吾曰,此物本属介类,原其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故藏器云,善治肾虚有热,及热郁吐血,痢血便血,及血郁成瘿,留结筋脉诸疾。3. 孟诜: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症瘕,润毛发,治崩中带下。4.《本草拾遗》:主虚羸劳损,因产瘦瘠,血气结积,腹冷、肠鸣、下痢,腰疼、带下、疝瘕。5.《日华子本草》:煮熟食之,能补五脏,益阳事,理腰脚气,消宿食,除腹中冷气,痃癖。6.《嘉佑本草》:治虚劳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7.《纲目》:消瘿气。8.《随息居饮食谱》:补肾,益血填精,治遗、带、崩、淋,阳痿阴冷,消渴,瘿瘤。
——摘录《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淡菜
【拼音注音】Dàn Cài
【别名】厚壳贻贝[壳菜]、贻贝[壳菜紫贻贝]、翡翠贻贝、扁顶蛤、菲律宾偏顶蛤。
【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贻贝科厚壳贻贝Mytilus crassitesta Lischke;贻贝M. edulis L.;翡翠贻贝M. (Chloromya) smaragdinus Chemnitz;扁顶蛤Modiolus modiolus (L.);菲律宾偏顶蛤M. philippinarum Hanley,以肉入药。
【生境分布】浙江、福建、广东。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补虚,去胸中烦热,降丹石毒。老年头晕,阴虚,肝阳上升。淡菜(干品)10两,焙干研细末,陈皮5两,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1~2钱,日服2次。头晕腰痛,小便余沥,妇女白带,下腹冷痛。淡菜用黄酒洗过,和韭菜煮食,有补肾助阳之功。高血压,耳鸣眩晕。淡菜5钱,焙干研细末,松花蛋1个,蘸淡菜末,每晚1次吃完,连吃5~7天。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671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