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石决明:帝王宴席上的药方
2025-7-13 11:52
阅读:376

IMG_20250419_182554.jpg

在蔚蓝的海洋深处,附着着一群身披“半面盔甲”的神秘居民——它们外形似耳,壳泛虹彩,吸附力足以抵抗惊涛骇浪。这便是鲍鱼,一种名字带“鱼”却与鱼类毫无关系的软体动物,更是中国古代“海八珍”之首的传奇生物从王莽的餐桌到现代药房,这颗“海中黄金”承载着四千年的中华智慧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枚“海洋黄金耳”背后的科学密码,探索它从餐桌到药房的奇妙旅程!

   

IMG_20250712_092610.jpg 

一、生物学探秘:海底的“吸盘武士”

形态特征:

鲍鱼只有半面外壳,形如人耳,故称“海耳”。其外壳虽不完整,却异常坚硬,表面布满苔藓虫、牡蛎等“寄生客”,仿佛背着微型垃圾场。壳缘有一排贯穿的小孔(通常9孔,又名“九孔螺”),是呼吸、排泄和繁殖的生命通道。

超能力揭秘:

 吸盘足力:腹足展开如椭圆形吸盘,一只15厘米的鲍鱼吸附力高达200公斤!任凭狂风巨浪也难撼动分毫。

 昼伏夜出:白天紧贴岩缝,夜晚用齿舌刮食海藻,一夜可爬行数十米。

 伪装大师:壳色随食物变化,吞食红藻变红褐,啃食绿藻转青绿,堪称海底“变色龙”。

物种分布:

全球约70-90种鲍鱼,中国常见三种:

1.皱纹盘鲍:北方霸主,壳纹如老人额皱

2.杂色鲍:南方代表,壳色斑斓似彩虹

3.九孔鲍:南海明星,壳孔排列如星图

IMG_20250712_092611.jpg 

二、从远古贝冢到现代餐桌:养殖传奇

食用简史:

四千年前的“贝丘遗址”中堆积如山的鲍鱼壳,宣告着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将其列为珍馐。汉代王莽兵败前夕“忧懑不能食,唯啖鳆鱼(古称鲍鱼为鳆)”,三国曹操临终前点名要徐州进献鲍鱼祭奠,足见其贵族身份。

养殖革命:

野生鲍鱼因过度捕捞濒临枯竭,20世纪70年代中国突破人工育苗技术,改写鲍鱼命运:

 北鲍南迁:皱纹盘鲍从辽宁南迁至闽粤,成为养殖主力军

 筏式养殖:在清澈海水中悬挂笼网,模拟岩礁生态环境

 科技赋能:基因选育出生长快、抗病强的“钻石鲍”,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IMG_20250712_092612.jpg 

三、文学密码:名士的鲍鱼情结

名称趣变:

古诗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此处的“鲍鱼”竟是臭咸鱼!而今日餐桌美味,在古代叫作“鳆鱼”,直到清代才“改名换姓”。

文人雅事:

 苏轼的广告诗:在《鳆鱼行》中夸赞“分送羹材作眼明”,宣称鲍鱼明目功效

 康熙的谐音梗:庆功宴赏将领“御膳亲蒸(征)鲍鱼”,借音寓意亲征之功

 官阶度量衡:清代官场以“头数”显身份——一品官献“一头鲍”,七品官供“七头鲍”

    

IMG_20250712_092620.jpg 

四、舌尖上的科学:从溏心鲍到蒸八分钟

“头数”玄机:

“头”指一斤(655克)所含鲍鱼只数。头数越小,个头越大:

 极品两头鲍:大如茶碗,需炖煮三日

 家常十头鲍:状若铜钱,清蒸八分钟即熟

美味密码:

 干鲍之魂——溏心:干鲍经数月陈化,中心形成琥珀色胶质,入口如年糕般软糯黏牙

 鲜鲍之道——快蒸:淋蚝油蒜蓉,沸水蒸5-8分钟,热油激香,肉质弹嫩如布丁

  ✅小实验:在家蒸鲍鱼时用手机计时,对比3分钟、5分钟、8分钟的口感,记录哪种烹饪最嫩!

IMG_20250712_092759.jpg 

五、药匣珍宝:肉中灵素与壳里光明

鲍肉的抗癌武器:

研究发现鲍鱼肉含鲍灵素,能破坏癌细胞代谢链,抑制肿瘤生长。日本学者还发现其肝(中肠腺)含抗氧化物质,但食用过量可能引发日光性皮炎——美味虽好,莫贪多哦!

贝壳的华丽转身——石决明:

鲍壳入药称“石决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誉其“千里光”,功效惊人:

 明目:治青盲雀目,配伍枸杞菊花

 降压:配夏枯草钩藤,缓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抗菌:提取液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现代药理验证:

功效

实验证明

保护肝脏

降低中毒小鼠转氨酶70%

扩张气管

提升小鼠肺部灌流量17%

增强耐缺氧能力

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2

 

IMG_20250712_092701.jpg 

 

结语:未来海洋药房的明珠

今天的鲍鱼已从帝王宴席飞入百姓厨房,而其药用价值开发方兴未艾。科学家正从鲍鱼粘液中提取创伤修复剂,从壳中研发骨修复材料——这枚古老“海耳”,正在现代科技中奏响新的生命乐章。

当我们凝视鲍壳流转的珠光,仿佛看见海洋与人类文明交织的四千年长河。或许某天,当你成为生物学家时,会发现鲍鱼更多的秘密:比如如何用它的超强粘附力发明水下机器人?或是从抗病基因中破解癌症密码?

海底的“黄金耳”正在倾听,下一个探索者,会是你吗?

  ✅小彩蛋:用鲍壳对准阳光,可见七彩晕光——古人称此现象为“千里光”,正是石决明药名的由来!

 

 

IMG_20250712_092721.jpg 

 

《中药典》:石决明

拼音名Shijueming

英文名CONCHA HALIOTIDIS

来源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皱纹盘鲍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羊鲍 Haliotis ovina Gmelin 澳洲鲍Haliotis ruber (Leach) 耳鲍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白鲍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性状】1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 9cm ,宽5 6cm ,高约 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 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2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 812cm,宽 68cm ,高 23cm 。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 45 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3羊鲍近圆形,长 48cm ,宽2. 56cm ,高0. 82cm 。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 1/2,从螺旋部边缘有 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 45 个开孔,呈管状。4澳洲鲍呈扁平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高3. 56cm 。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 1/2,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未端 79 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5耳鲍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 58cm ,宽2. 53. 5cm,高约 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 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6白鲍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 511cm,高 36. 5cm。表面砖红色, 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 1/3,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9 个开孔,孔口与壳平。

【炮制】石决明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碾碎。煅石决明取净石决明,照明煅法(附录D)煅至酥脆。

【性味与归经】咸,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与用量】3 15g ,先煎。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药典》

 

mmexport1752287884676.jpg 

《中药大辞典》:石决明

拼音注音 Shí Jué Mínɡ

别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鳆鱼甲(陶弘景),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鲍鱼皮(《山东中药》),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手册》)。

出处出自《别录》

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夏秋捕捉。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以九孔鲍的贝壳称为"光底海决";盘大鲍的贝壳称为"毛底海决"

原形态①九孔鲍体外有一坚厚的贝壳,呈椭圆形。螺旋部极小,螺层3个,缝合线浅;体螺层极宽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自第2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有30多个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着,末端89个特大,且开孔和内部相通。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区分成上下两部,上部较宽大,成一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与上部略呈垂直;壳面呈绿褐色,生长纹呈一条条极明显的肋状条纹;贝壳内面白色,有彩色光泽;壳口椭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有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腹面有吻,内具颚片和舌齿。足广阔,几与壳口相等。足分为上、下两部,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多数小触手,从贝壳上的小孔伸出。生活于潮间带及低潮线附近,以腹足吸附于岩石下或岩石缝间。分布广东、福建沿海。②盘大鲍贝壳大型,短而宽,呈耳状。螺肋上的突起和小孔共约30个左右,末端45个特大,且开孔。壳面常有石灰虫及苔藓虫附生;壳口卵圆形,外唇薄,边缘呈刃状,内唇加厚,由壳口内面延伸形成一上端较宽、基部较窄的片状遮缘。分布我国北部沿海一带。本动物的肉(鳆鱼)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①光底海决又名:耳片壳、海决明、海南决。为椭圆形贝壳,大小不一,一般长38厘米,宽2.55.5厘米。外表灰棕色,洁净,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内外相通,孔口与壳面平。壳内表面显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咸。以个大、壳厚、外表洁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等地。②毛底海决又名:关海决。形状与前者略似,一般长512厘米,宽38厘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黄色,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苔藓虫等杂质而呈绿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极为粗糙,肋状纹理不显着。螺肋末端45孔开口,孔口突出于壳面。余同光底海决。主产辽宁、山东等地。

化学成分盘大鲍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

炮制石决明:洗净晾干,敲成碎块。煅石决明:取刷净的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烧,内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的煅至白色,取出放凉,碾碎。盐石决明:将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石决明100斤,用盐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决明)先去上粗皮,用盐并东流水于大磁器中煮一伏时,漉出,拭干,捣为末,研如粉,却入锅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胶三件,更用东流水于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干,再研一万匝,方入药中用。"②《海药本草》:"凡用(石决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处并粗皮,烂捣之,细罗,于乳钵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③《得配本草》:"煅,童便淬研,水飞用。"

归经入肝、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②《本草通玄》:"入足默阴、少阴经。"

性味咸,平。①《别录》:"味咸,平,无毒。"②《蜀本草》:"寒。"③《日华子本草》:"凉。"

注意①《本草经疏》:"畏旋覆花。"②《本草求原》:"反云母。"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①《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②《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③《纲目》:"通五淋。"④《本草从新》:"愈疡疽。"⑤《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⑥《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宜久煎),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复方①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②治眩晕:石决明八钱,菊花四钱,枸杞子四钱,桑叶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③治目生白翳:石决明六钱,元明粉二钱,大黄一钱五分,菊花三钱,蝉蜕三钱,白蒺藜三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④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石决明三分(捣碎细研,水飞过),乌贼鱼骨半两,龙脑一钱,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细,每以铜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点之。(《圣惠方》石决明散)⑤治眼生外障:石决明(火煅)、薄荷叶各一两,蒺藜子(炒去刺)、荆芥穗各二两,人参半两(蜜炙)。上于地上出火毒,研为末。食后,砂糖冷水调服。(《经验良方》石决明散)⑥治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⑦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⑧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热水调下二钱匕。(《胜金方》)⑨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⑩治外伤出血:石决明适量,煅制成疏松细粉,过筛。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紧紧压迫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mmexport1752287897207.jpg 

 

《中华本草》:石决明

拼音注音Shí Jué Mínɡ

别名鳆鱼甲、千里光、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鲍鱼壳、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

【英文名】Sea-ear Shell

出处出自1.《别录》。2.《唐本草》:石决明是鳆鱼甲也,附石生,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贝,全别,非此类也。3.《蜀本草》:石决明,今出莱州即墨县南海内,三月、四月采之。4.《开宝本草》:石决明生广州海畔,壳大者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壳,以水渍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5.《本草衍义》:石决明,《经》云味咸,即是肉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2.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gigantea discus Reeve]3.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4.Haliotis ouina Gmelin

采收和储藏一般在夏、秋季进行采捕,将捕捉的鲜鲍除肉,取贝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生活于暖海低潮线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岩礁或珊瑚礁质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用宽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岩石上或潜伏于礁缝内。当摄食时将齿舌先端伸出来,于岩石表面舐食硅、红、褐等藻类。

2.资源分布:杂色鲍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为我国南方优良养殖种类之一。皱纹盘鲍为我国鲍属中个体最大,产量最多的良种。现不仅适应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且已南移到福建沿海人工养殖获得成功。

原形态1.杂色鲍,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实,壳长80-93mm,宽58-68mm,壳顶钝,位于壳后端,螺旋部矮小,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螺层约3层,缝合浅浅,自第2螺层中上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末端。壳表有30多个排成一列整齐而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着,不开孔的突起顶部呈下陷凹窝;有6-9个突起特大,开孔与内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及排泄作用,亦可从孔道伸出触手。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区,成一宽大的倾斜面,占壳的绝大部分;其表面还生有不甚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随着贝壳的生长时期,发达的生长线逐渐形在明显的褶襞。壳表面为绿褐色,或掺有黄、红色形成的杂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藓虫、石灰虫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体壳顶磨损部,显露珍珠光泽,壳内面银白色,珍珠样彩色光泽强。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背面两侧各有一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纵裂于其前端,内有颚片和舌齿,足极发达,口与壳口相等,分为上足和下足两部,下足呈盘状,整个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圆柱状,构成大型的右侧壳肌,背面与贝壳相连。于右侧壳肌下缘,可见一般消化腺为深褐绿色;生殖季节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绿色,雄性呈乳黄色。无厣。2.皱纹盘鲍,贝壳呈椭圆形,壳长120-125mm,宽82-85mm,扁平的壳顶位于壳的偏后方,稍高于壳面,螺层约3层,各层间缝合线浅,自第2螺层中部始,具1列由小渐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个,至体螺层的边缘,近壳口3-5个突起,开也与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着呼水孔列左下侧面有一条明显的螺沟。壳面深绿褐色,有许多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较大的贝壳上常有苔藓虫和龙介等形成突起的附着物,壳内面银白色,带珍珠样光泽。3.耳鲍,贝壳较小而扁,呈耳状,壳长65-70mm,壳宽小于壳长的1/2,壳高约相当于壳宽的1/3。壳薄,略扭曲,从第2螺层主体螺层边比有呼水孔列,有30个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个开孔,以6个开孔较多见,从第2螺层至贝壳边缘有4-5条明显的螺肋。壳面生长线明显,壳表颇为光滑美丽,常呈翠绿色或黄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黄色三角形斑纹,有的还杂有多种色彩组成的不规则云状斑,壳内面银白色,有淡绿色闪光及珍珠光泽。4.羊鲍贝壳短宽,较薄,呈扁平卵圆形,壳长80-88mm,最大也可达100mm以上,壳宽约为长的5/7,高级为长的1/4-1/5,壳顶位于近中部,螺旋部与体螺部约各占一半,螺层约4层,从第3螺层至体螺层边缘,有20余个突起,近壳口的4-5个开口,呈管状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闭。壳面螺肋宽大使壳面粗糙不平,有时具苔藓虫等形成的疣状突,壳表灰绿色或裼色,散有橙黄色和白色花斑。壳内面银白色,带有青绿的珍珠光泽。

栽培1.生活习性鲍在自然界海区栖息于海水透明度大、盐度高、水流通畅、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夜间四处觅食。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繁殖期因地区和种类而异,一般在6-9月。幼鲍生长发育较慢。2.养殖技术人工养殖时,首先要作亲鲍选择,杂色鲍要求体长6cm,皱纹盘鲍要求8cm以上。性腺外观丰满。产卵池要保持水质清洁,使亲鲍自然产卵或用紫外线照射法、变温刺激法等催产。受精卵比重大于海水,可反复洗涤除去死卵及多余精液以使胚胎良好发育。当胚胎发育至担轮幼虫或面盘幼虫精液以使胚胎良好发育。当胚胎发育至提轮幼虫或面盘幼虫初期,移入育苗池中,再投放附有饵料(硅藻)的附着板于水深10-20cm处,多数幼体即结束游浮生活、降落于附着板面上转为匍匐生活。3.饲养管理成鲍饲养有自然放养、筏式吊养和池式工厂集约饲养等方式。一般要在2-3年之后,成鲍壳长达5cm以上即可收获。采用立体多层浅水槽流水饲养,投以人工配合饵料,可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性状1.性状鉴别 1)杂色鲍 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 ,宽 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端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稍光滑,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厚0.5-10mm,有较明显的层次。无臭,味微咸。2)皱纹盘鲍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精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断面0.5-5mm3)耳鲍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7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断面0.5-1.5mm4)羊鲍近圆形,较小,长4-8cm,宽2.5-6cm,高0.8-2cm。顶端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2.显微鉴别 1)杂色鲍 珍珠层结构的文石小板紧密排列,柱纤结构的不规则方圆形组织直径10-100μm。粉末可见雪白色与朱红色相间的多数微粒组成珊瑚状块粒,夹暗黄色、橘黄色、黑紫色微粒。2)皱纹盘鲍 珍珠层结构的文石小板紧密排列,柱纤结构的不规则方圆形组织直径10-30μm。粉末白色与落英粉色相间的多数微粒组成珊瑚状块粒,夹紫红色、黑紫色微粒。3)耳鲍 珍珠层结构的文石小板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和椭圆形,短径5-15μm,紧密平行排列,其外层显棱柱结构,横断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直径7.5-82.5μm,纵断面可见柱体较规则排列。粉末微粒常聚成边缘不整齐具有突起的微粒,并有边缘整齐呈四边形、棱形、五角形等五彩珍珠质的透明块粒。

化学成分1.鲍:贝壳含碳酸钙 90%以上,含少量的镁、钠、锶、铁、硅、铝,微量的钛、锰、钡、铜、铬、磷、钒、锌等18种元素。水解液含17种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 等。另含壳角质(conchiolin)。2.杂色鲍:贝壳主含碳酸钙,并含壳角质及无机元素钠、钙、钛、锰、铁、磷、铬、镁、锌、铜等。贝壳的内层具珍珠样光泽的壳角质,经盐酸水解得16种氨基酸,有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丙氨酸(alanine)、丝氨酸、谷氨酸等。贝壳(广东产)酸不溶性灰分为 0.46%3.皱纹盘鲍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无机元素有钠、镁、铝、硅、钾、铁、磷、钛、锰、铜、镍、锶、锌、氯、硫和碘,其中有磷酸根、硅酸根、硫酸根离子存在。并含胆素、壳角质。4.耳鲍:贝壳含碳酸钙、壳角质及胆素。

药理作用1.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拟交感神经的作用。2.抗感染作用:九孔鲍提取液的抗菌实验(杯碟法)表明,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力最强。其贝壳内层水解液经小白鼠抗四氯化碳急性中毒(肝炎模型)实验表明,给药组谷丙转氨酶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病理切片观察对照组肝细胞有明显坏死灶,而给药组肝细胞几无变性。羊鲍鱼汁,于体外有抗有金黄色化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3.其它作用:九孔鲍酸性提取液对家兔体外,体内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表明,均具有显着的抗凝作用(P<0.001)。其贝壳提取液对小白鼠常压下缺氨实验表明有明显耐氧作用;还可使离体小鼠肺的灌流量增加,扩张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扩张率17%)。通过灌胃及腹腔两种途径,连续给小白鼠九孔鲍水煎醇沉淀提取液一周后,测定脾脏特异玫瑰花结数目表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P<0.001)。

炮制1.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石决明:洗净晾干,敲成碎块;煅石决明:取刷净的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烧,内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的煅至白色,取出放凉,碾碎;盐石决明:将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石决明100斤,用盐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2.《雷公炮炙论》:凡使(石决明)先去上粗皮,用盐并东流水于大磁器中煮一伏时,漉出,拭干,捣为末,研如粉,却入锅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胶三件,更用东流水于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干,再研一万匝,方入药中用。3.《海药本草》:凡用(石决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处并粗皮,烂捣之,细罗,于乳钵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4.《得配本草》:煅,童便淬研,水飞用。

鉴别理化鉴别1)取粉末500mg,加蒸馏水10ml,振匀后取出1ml,加醋酸锌乙醇饱和液2-3滴,观察反应和荧光。杂色鲍显草绿色荧光,耳鲍显浅黄绿色荧光,皱纹盘鲍显浅黄绿色荧光;生石决明显浅绿色荧光,煅石决明显浅黄绿色荧光。(2)取粉末肉眼观察,杂色鲍具苔绿色荧光,耳鲍具橙皮黄色荧光,皱纹盘鲍具雪白色荧光。

归经归肝经

性味味咸;性寒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功能主治平肝清热;明目去翳。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水飞点眼。

复方石决明散〈太平圣惠方〉:磨障消翳。千里光汤〈眼科龙木论〉:迎风流泪

临床应用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功力较强,善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头目眩晕;煅石决明,减寒凉之性,加强收涩之功,多能平肝敛肝,用于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外伤出血在;盐石决明;增咸寒滋阴之力,长于补肝益肾,滋阴清热。

各家论述1.《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2.《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3.《纲目》:通五淋。4.《本草从新》:愈疡疽。5.《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6.《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7.《本草经疏》: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8.《要药分剂》: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9.《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摘录《中华本草》

 

 

mmexport1752287886760.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决明

拼音注音Shí Jué Mínɡ

别名鲍鱼壳、九孔螺、九孔石决明

英文名CONCHA HALIOTIDIS

来源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海决)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皱纹盘鲍(毛底海决)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羊鲍(大海决)Haliotis ovina Gmelin 、澳洲鲍Haliotis ruber Leach)、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或白鲍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性状1.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2.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3.羊鲍: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4.澳洲鲍:呈扁平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高3.56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未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5.耳鲍: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6.白鲍: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511cm,高36.5cm。表面砖红色,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平。

贮藏置干燥处。

炮制煅石决明: 取净石决明,照明煅法(附录D)煅至酥脆。

归经归肝经。

性味咸,寒。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用量315g,先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mmexport1752287895181.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349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