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如果植物界也有热搜榜,"扶桑"二字必定常年霸屏——毕竟这位红妆美人用五千年时间,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花卉界的顶流网红。
一、生物学特性:植物界的凡尔赛大师
扶桑花(Hibiscus rosa-sinensis Linn. )堪称植物界的混搭高手。其钟状花冠直径可达15厘米,五枚花瓣自带丝绒滤镜,花柱末端分裂成五根天线般的柱头,活脱脱一个行走的时尚icon。最气人的是这位"花中社牛"的营业时长——在岭南地区,它能全年无休地绽放,让那些矜持的"月月红"们羞愤欲死。
这位热带出身的作精对生存环境极度挑剔:低于5℃就装死,超过35℃便摆烂,对土壤酸碱度的敏感程度堪比美妆博主挑选粉底色号。但若你把它伺候舒坦了,它回报你的花量足以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当场昏厥。有趣的是,其雌雄同体的结构暗藏玄机:雄蕊筒包裹花柱的设计,简直是植物界的"美人计",专门引诱蜂鸟这类长喙传粉者上钩。
二、栽培历史:从百越图腾到全球浪人
扶桑花的发家史堪称一部逆袭爽文。早在新石器时代,珠江流域的百越先民就将其奉为太阳神树,《山海经》中"汤谷扶桑"的记载暗示着它最初的神格属性。到了汉代,这个南方蛮夷之地的野丫头突然被汉武帝看中,以"扶桑"之名登堂入室,开启了长达两千年的宫闱艳史。
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15世纪。当郑和船队的压舱木里混入几株扶桑,这抹中国红便开启了全球殖民之旅:在夏威夷成为皇室象征,在马来西亚登基国花,甚至在加勒比海混成了狂欢节的灵魂配饰。如今全球3000余个园艺品种中,有八成流淌着中国原生种的血液——这波文化输出,比瓷器茶叶早了整整两个世纪。
三、园艺价值:打工皇帝的跨界奇迹
扶桑花的园艺人设堪称完美:在岭南是行道树界的劳模,到了长江流域变身阳台C位,进入北欧温室又成了冬日救星。法国园艺师皮埃尔曾吐槽:"这妖精在巴黎的暖气房里,开得比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还疯。"
其造型可塑性更是令同行嫉妒:想要古典?重瓣扶桑能cos牡丹;追求前卫?镶边复色品种自带赛博朋克气质;就连最难伺候的蓝色系,也被育种家们用嫁接黑科技攻克。更绝的是其"见风使舵"的生存智慧——在干旱地区缩成灌木,在雨林里蹿成乔木,活脱脱植物界的变形金刚。
四、文化意象:在禁忌与祥瑞间反复横跳
扶桑花的文化履历堪称精分:在岭南婚俗中是"红红火火"的吉祥物,到了明清小说里却成了"红颜祸水"的隐喻。《镜花缘》中武则天贬斥扶桑的桥段,实则是男权社会对艳丽事物的集体焦虑。
但文人墨客们身体很诚实。李商隐"扶桑花娇晚相伴"的暧昧,苏轼"焰焰烧空红佛桑"的炽烈,再到齐白石笔下那些张牙舞爪的扶桑,无不暴露着士大夫们"嘴上说不要,笔下很诚实"的真香现场。最讽刺的是,当维多利亚时代西方人将扶桑定义为"热带欲望"的象征时,岭南百姓正用它煲着最养生的凉茶。
五、药用开发:被颜值耽误的实力派
翻开《岭南采药录》,扶桑花简直是古代版"万能红瓶":花叶治痈疽,根皮医淋病,连枝条都能当接骨木平替。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堪比葡萄籽10倍,美容界新宠"扶桑花多酚"正在取代某神仙水的酵母提取物。
广东凉茶铺的老板们早就参透玄机:三朵扶桑配五钱金银花,文火慢炖出的"烈焰清心饮",解暑效果让某吉凉茶汗颜。更绝的是马来西亚学者发现的"扶桑时钟效应"——其花青素含量随时间呈现正弦曲线波动,采药时辰误差不得超过15分钟,堪称中医药理与量子力学的魔幻联动。
结语:
站在人类世的门槛回望,扶桑花像一面猩红的棱镜,折射着文明进程中所有的矛盾与统一:既是神性与世俗的合谋者,也是东方与西方的摆渡人;既背负着"祸水"的千年骂名,也孕育着未来医学的曙光。下一次当你在岭南巷陌与它相遇,不妨细看那火焰般的花瓣——其中燃烧的,何尝不是半部人类文明的野史?
《中药大辞典》:扶桑花
【拼音注音】Fú Sānɡ Huā
【别名】花上花(《南越笔记》),大红花(《汉英韵府》),土红花(《陆川本草》),大红牡丹花、吊钟花(《南宁市药物志》)。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生境分布】常栽植于庭院,亦有野生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朱槿(《南方草木状》),又名:赤槿、日及(《南方草木状》),桑槿(《酉阳杂俎》),佛桑(《岭表录异》),扶桑(《纲目》),福桑(《广东新语》),舜英、小牡丹(《两粤琐语》),红木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叶互生;阔卵形或狭卵形,长7~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突尖或渐尖,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或除近先端外几乎全缘,秃净,或于背脉有少许疏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有一短或长、有节、广展或倾斜的柄;小苞片6~7枚,线形,分离,比萼短;萼绿色,长约2厘米,5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尖锐;花冠直径约10厘米,花瓣5,倒卵形,圆端,通常玫瑰红,但亦有淡红、淡黄或其它颜色的,有时重瓣;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圆筒;子房5室,花柱5裂,柱头头状,雄蕊筒及柱头甚长,超出花冠外。蒴果卵形,有喙,光滑。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花含矢车菊素-二葡萄糖甙、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甙和槲皮素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朱槿中含甙类物质,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作用,40~8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此甙(非纯品),可急剧降压,稍回升后又复降低,持续1~2小时。此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影响,脊髓犬身上同样降压。对平滑肌(大鼠、兔、豚鼠小肠,大鼠、犬及兔支气管,兔子宫等)有致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能收缩蛙腹直肌(0.2~1毫克/毫升),并能被筒箭毒所部分拮抗,在小肠平滑肌标本上,0.1~0.3毫克;毫升的甙类物质在引起收缩以后,可转向松弛,并拮抗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织眩、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后者乃对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与兴奋胆碱能受体的致痉作用,似乎并非同一物质。
【性味】甘,寒。①《纲目》:"甘,平,无毒。"②《本草求原》:"甘,寒,"③《陆川本草》:"性凉,味淡。"④《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凉血,解毒。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①《广东新语》:"润容补血。"②《本草求原》:"有红白二种,白者治白痢白浊,红者治红痢赤浊,饭上多蒸多晒,浸酒。"③《岭南采药录》:"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④《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⑤《南宁市药物志》:"煲猪肺治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痈疽,腮肿:扶桑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纲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扶桑花
【拼音注音】Fú Sānɡ Huā
【别名】花上花、大红花、吊丝红花、土红花、大红牡丹花、吊钟花、木花、朋红、公鸡花、佛桑花、贼头花、紫花兰、状元红。
【英文名】Chinese Hibisci Rosae- Sinensis Flower,Flowr of Chinese Hibiscus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扶桑,产高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色者尤贵,呼为朱槿。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朱槿 常绿灌木,高约1-3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20mm,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被毛;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3-7cm,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 萼钟形,长约2cm,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漏斗形,直径6-10cm,玫瑰红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4-8cm,平滑无毛,有缘。花期全年。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环境,不耐严寒。枝条萌发力强,耐修剪。宜在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栽种。南方露地栽培,北方盆栽适于中温温室。栽培技术 :用扦插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早春至晚秋随时可以扦插。插条以一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最好,长10-12cm,剪去下部叶片,留顶端叶片,切口要平,插于沙床,并每天喷水,保持18-25℃温度,85%左右湿度,20d后即能生根成活。嫁接繁殖:多用于扦插困难或插期长、成活率低的重瓣品种,枝接和芽接均可,砧木用单瓣扶桑。田间管理 :春、夏施氮肥为主,秋季施磷、钾肥为主,冬季停止施肥。病虫害防治 :介壳虫、蚜虫和黑斑虫,可用1500倍乐果和波多液喷洒。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皱缩成长条状,长5.5-7cm。小苞片6-7枚,线形,分离,比萼短。花萼黄棕色,长约2.5cm,有星状毛,5裂,裂片披针形或尖三角形;花瓣5,紫色或淡棕红色,有的为重瓣,花瓣顶端圆或具粗圆齿,但不分裂。雄蕊管长,突出于花冠之外,上部有多数具花药的花丝。子房5棱形,被毛,花柱5。体轻,气清香,味淡。
【化学成分】花含槲皮素-3-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diglu-coside),槲皮素-3,7-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7-diglucoside),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diglucosdie),矢车菊素-3-槐糖甙-5-葡萄糖甙(cyanidin-3-sophoroside-5-glucoside),山柰酚-3-木糖基葡萄糖甙(kaempferol-3-xylosylglucoside),矢车菊双甙(cyanin),槲皮素(quercetin),矢车菊素(cyanidin),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矢车菊素-3-槐糖甙(cyanidin-3-sopho-roside),β-扶桑甾醇(β-rosasterol),及环肽生物碱。
【药理作用】朱槿中含甙类物质,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作用,40-80mg/kg静脉注射此甙(非纯品),可急剧降压,稍回升后又复降低,持续1-2小时。此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影响,脊髓犬身上同样降压。对平滑肌(大鼠、兔、豚鼠小肠,大鼠、犬及兔支气管,兔子宫等)有致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能收缩蛙腹直肌(0.2-1mg/ml),并能被筒箭毒(4×10-8)所部分拮抗。在小肠平滑肌标本上,0.1-0.3mg/ml的甙类物质在引起收缩以后,可转向松弛,并拮抗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后者乃对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与兴奋胆碱能受体的致痉作用,似乎并非同一物质。
【归经】心;肺;肝;脾经。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化湿;解毒。主肺热咳嗽;咯血;鼻衄;崩漏;白带;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广东新语》:润容补血。2.《本草求原》:有红白二种,白者治白痢白浊,红者治红痢赤浊,饭上多蒸多晒,浸酒。3.《岭南采药录》: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4.《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5.《南宁市药物志》:煲猪肺治咳血。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扶桑
【拼音注音】Fú Sānɡ
【别名】大红花、红木槿、月月红、木花、公鸡花。
【来源】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以根、叶、花入药。根、叶全年可采,夏秋采花,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解毒,利尿,调经。根:用于腮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白带,月经不调,闭经;叶、花:外用治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花: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根或叶0.5~1两;鲜花1两。鲜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扶桑叶
【拼音注音】Fú Sānɡ Yè
【出处】《纲目》。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叶。
【化学成分】叶和茎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谷甾醇。
【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大鼠后肢灌流及麻醉狗血压(0.1克/公斤静脉注射)均无明显作用。上述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时毒性不大(两只小鼠给1克/只,24小时内不死或只死1只)。对人可认为无毒性。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②《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治痈肿,毒疮,衄血。①《纲目》:"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②《福建民间草药》:"解热毒,消痈肿。"③《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④《南宁市药物志》:"捣碎敷脓疮。"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扶桑叶
【拼音注音】Fú Sānɡ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Hibiscus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叶,随用随采。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朱槿 常绿灌木,高约1-3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20mm,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被毛;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3-7cm,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 萼钟形,长约2cm,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漏斗形,直径6-10cm,玫瑰红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4-8cm,平滑无毛,有缘。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叶含C16-C32碳氢化物(carbohydron),其中C17、C23、C25、C31碳氢化物为主,C21-C30高级脂肪醇,其中以C26、异-C28、异-C30、高级醇为主,C8-C28脂肪酸,其中以C8、C12、C14、C16、C18:2为主,苹婆酸(sterculic acid),锦葵酸(malvalicacid),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caxeryl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还含具抗补体活性的木槿粘液质-RL(hibiscus-mucilage-RL)。
【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大鼠后肢灌流及麻醉狗血压(0.1g/kg静脉注射)均无明显作用。上述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时毒性不大(两只小鼠给1g/只,24小时内不死或只死1只)。对人可认为无毒性。
【归经】心;肝经。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消热利湿;解毒。主白带;淋证;疔疮肿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2.《福建民间草药》:解热毒,消痈肿。3.《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4.《南宁市药物志》:捣碎敷脓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扶桑根
【拼音注音】Fú Sānɡ Gēn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根。
【性味】《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治月经不调,血崩,白浊,白带。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②《南宁市药物志》:"治白浊,白带。"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根皮:调经,止咳,消炎。治月经不调,支气管炎,宫颈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扶桑根
【拼音注音】Fú Sānɡ Gēn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Hibiscus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取,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朱槿 常绿灌木,高约1-3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20mm,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被毛;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3-7cm,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 萼钟形,长约2cm,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漏斗形,直径6-10cm,玫瑰红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4-8cm,平滑无毛,有缘。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根皮含(E)-11-甲氧基-9-氧代-10-十九烯酸甲酯[methyl(E)-11-methoxy-9-oxo-10-nonadecenoate],(E)-10-甲氧基-8-氧代-9-十八烯酸甲酯[methyl(E)-10-methoxy-8-oxo-9-octadecenoate]及三种环丙烯类化合物。
【归经】肝;脾;肺经。
【性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调经;利湿;解毒。主有经不调;崩漏;白带;白浊;痈疮肿毒;尿路感染;急性结膜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2.《南宁市药物志》:治白浊,白带。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根皮:调经,止咳,消炎。治月经不调,支气管炎,宫颈炎。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8711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