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海浮石:海上漂来的石头神药
2025-5-23 22:58
阅读:636

IMG_20240627_183730.jpg

《海浮石》

浮石漂洋过海湾,味咸性寒清肺痰。

软坚散结有奇效,瘰疬结节治愈痊。

     

20230313210437.jpg 

海浮石海上漂来的石头神药 

引言:当火山打了个喷嚏,大海递来一包“药丸”

如果大海会做梦,它的梦境里一定漂浮着无数晶莹剔透的泡泡。这些泡泡在海底沉睡千万年后,突然被火山喷发的洪荒之力拍醒,裹挟着滚烫的岩浆冲向天空,又在咸涩的海风中碎成千万片轻盈的泡沫——这便是海浮石的奇幻漂流史。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既是火山写给海洋的情书,又是中医典籍里令人又爱又恨的“毒药美人”。今天,就让我们掀开它的神秘面纱,看看这块“海上漂流瓶”里究竟藏着多少玄机。

   

20230319194945.jpg 

一、海浮石的“前世今生”:火山与海洋的禁忌之恋

1.1 火山口吐莲花的奇观

想象一下,某座海底火山突然心血来潮,决定给沉闷的深海来场烟花表演。岩浆裹挟着气体冲破地壳,却在触碰到海水的瞬间被浇灭,化作万千晶莹的气泡。这些气泡在高压下迅速凝固,形成布满孔洞的浮石——这就像火山打了个喷嚏,喷出的不是岩浆,而是成吨的“海洋泡泡浴球”。

地质学家们戏称这是“地球的呼吸孔”,毕竟全球每年约有1.3立方公里的火山灰涌入海洋,其中相当比例最终演变成海浮石。它们有的像蜂窝煤般密密麻麻,有的似瑞士奶酪般千疮百孔,甚至还有长得像外星UFO的异形个体。

1.2 海洋的二次创作

当浮石结束火山之旅漂向浅海,咸涩的海水便开始施展魔法。藤壶在孔洞里安家落户,牡蛎用钙质涂抹表面,就连微生物都赶来凑热闹,在石壁上绘制出纳米级的壁画。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海洋美容”,原本灰扑扑的火山渣竟蜕变成泛着珍珠光泽的“海石花”。

有趣的是,这些“改造工程”暗藏玄机:海浮石的多孔结构能吸附重金属,表面粗糙度恰好成为藻类附着的温床,而中空的孔洞则成了小鱼小虾的避难所。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竟在生态链中扮演着三重角色——净化器、培养基和庇护所。

  

20230325131639.jpg 

二、药用江湖:从磨刀石到“痰火克星”

2.1 古人的迷惑行为大赏

早在唐代,陈藏器就在《本草拾遗》里记载:“江海中间,久沫成浮石”。但这位药圣显然被海浮石的颜值迷惑了——他坚信这种多孔石头能解渴,甚至建议冒险家们带着浮石出海,遇到无水困境时就“和苦栝楼为丸,朝预服二十丸”。好家伙,这哪里是药方,分明是古代版《荒野求生手册》里的硬核操作。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宋代《本草衍义》的记载:“以指撩之,铮铮然有声”。古人对着石头弹琴的癖好,倒是为现代考古学家提供了鉴别真伪的绝招:正宗海浮石敲击时,会发出类似风铃的清脆声响。

2.2 中医界的“毒药美人”

海浮石的药用价值堪称“矛盾综合体”:

性味:咸寒如冬日的海风,专克肺胃实热;

归经:直冲手太阴肺经,堪称呼吸道问题的“消防队长”

功效:既能化痰止咳,又能软坚散结,甚至被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

但这份“毒药美人”的气质也带来争议:“海浮石性寒,久服恐伤脾胃,须配伍温中药调和”——《本草汇言》的警告,道破了中药配伍的精妙哲学。

2.3 民间偏方的魔幻现实

在福建沿海,至今流传着“海浮石疗法”:将浮石浸泡七日,待盐分褪尽,与猪油混合捣碎,敷于甲状腺肿处,辅以每日三次的“海浮石蜂蜜水”

这套组合拳看似不科学,却暗含物理吸附与中药透皮吸收的双重智慧。现代研究证实,其多孔结构可吸附局部毒素,而微量元素硼元素确有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20230312171852.jpg 

三、现代启示录:从古药铺到实验室

3.1 环保界的“海底清道夫”

科学家们发现,海浮石堪称海洋净化大师:

重金属吸附:每克浮石可吸附0.3克铅、0.15克镉

油污克星:孔隙结构对石油类污染物吸附率达87%

微塑料陷阱:表面粗糙度使其成为微型塑料的“终极监狱”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科学家尝试用浮石吸附海水中的放射性铯,效果远超预期。这让人不禁感叹:火山喷发的馈赠,竟能成为人类救赎自然的钥匙。

3.2 材料革命中的“扫地僧”

在高科技领域,海浮石正上演着逆袭大戏:

隔热材料:其多孔结构使导热系数低至0.035W/m·K

催化剂载体:比表面积高达200m²/g,远超活性炭

3D打印耗材:德国某实验室已成功用浮石打印出轻量化航空航天部件;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其“自修复”特性:当材料受损时,内部孔隙中的矿物质会缓慢析出,填补裂缝——这简直是材料界的“九转还魂丹”。

   

20230304172450.jpg 

四、文化解码:石头里的文明密码

4.1 神话叙事中的隐喻

在希腊神话中,海浮石被视作波塞冬的呼吸碎片;北欧传说则认为这是巨鲸咳出的结石。而中国《山海经》记载的“琅玕树”,很可能就是古人观察浮石后产生的奇幻想象——毕竟,谁能拒绝一块会唱歌的石头呢?

4.2 艺术创作的缪斯

日本茶道中的“飞石”摆件,正是取其“轻盈通透”之意;威尼斯玻璃匠人用浮石粉制作出雾面琉璃;当代艺术家更将其雕刻成“会呼吸的雕塑”——当灯光穿透孔隙,整件作品便如星云般流转。

4.3 哲学思辨的载体

一块浮石,串联起多重悖论:诞生于毁灭(火山爆发),却成就于重生(海洋打磨);本质坚硬如铁,形态却柔若无骨;被古人视为药石,今人却用它治疗环境痼疾;这种矛盾统一,恰似道家所说的“至刚若柔,大巧若拙”。

   

20230304172204.jpg 

结语:向海洋借来的永恒

当我们凝视手中的海浮石,看到的不仅是火山与海洋的缠绵往事,更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对话的千年长卷。这块从深海漂来的石头提醒我们:最伟大的创造往往源于毁灭与重生,最珍贵的药物可能诞生于最暴烈的地质运动。下次漫步海滩时,不妨俯身拾起一块浮石——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写给未来文明的启示录。

“真正的神药不在深山老林,而在潮起潮落间。”——某位不知名渔民的临终赠言

 

20230304171949.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浮石

【拼音注音】Hǎi Fú Shí

【别名】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

【来源】药材分海浮石海石花两类。海浮石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块;海石花为胞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或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的干燥骨骼。海浮石全年可采,自海中捞出,拣净晒干。海石花夏秋自海中捞出,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性味】咸、寒。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35钱。

【备注】)山东烟台产一种小海石,为海滨石灰华。系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呈不规则块状。直径12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空洞而无细孔。质实体重,断面灰白色,无臭、味淡。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含有少量海水中所含的其他盐类。上海产者较大,直径24厘米,多圆形突起,断面可见层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20230304172423.jpg

《中药大辞典》:海浮石

【拼音注音】Hǎi Fú Shí

【别名】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本草从新》。

【来源】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1)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2)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原形态】浮石(《千金方》),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1)脊突苔虫:固着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胳。体前端有口,口缘有马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常附着于海滨岩礁上。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各地。(2)瘤苔虫:与上种近似,群体呈肿瘤状,淡黄褐色。常附着于海藻、柳珊瑚、岩石上。分布同上。

【性状】(1)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租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2)石花(《本草衍义》):为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胳,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产浙江、福建、广东。

【化学成分】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有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炮制】海浮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归经】入肺、肾经。(1)《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2)《本草求真》:"入肺、肾。"

【性味】咸,寒。(1)《本草拾遗》:"平,无毒。"2)朱震亨:"咸。"3)《纲目》:"大寒。"

【注意】虚寒咳嗽忌服。《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功能主治】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1)陶弘景:"止咳。"(2)《本草拾遗》:"主渴。"(3)《日华子本草》:"止渴,治淋,杀野兽毒。"(4)《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5)朱震亨:"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6)《纲目》:"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7)《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复方】(1)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2)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3)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4)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5)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6)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7)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8)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9)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10)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11)治疳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1)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2)《纲目》:"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20230304172439.jpg

20230313210411.jpg

 

相关博文:

潮间带海藻在海洋生态修复和碳汇过程中的机理研究 精选

从“以蠡测海”到“以蠡测碳” 精选

生蚝贝壳生物钙化,是“碳源”还是“碳汇”? 精选

岸线地貌波浪扰动对区域尺度溶解度碳泵的影响  精选

滤食性海洋贝类碳代谢及固碳机理研究

如何构建海洋蓝碳生态可视化分析系统

海滩怪石,竟然是来自海底的“碳票”  精选

海洋贝类对近海碳循环的影响  精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869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