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的画室总像被施了定身咒。台灯将宣纸照得惨白,笔洗里残墨凝结成块,倒像是冻僵的蝉蜕。我蘸着宿墨勾那支莲蓬时,忽地想起昨日在实验室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晶格结构——那些六方密堆积的原子,竟与荷茎的维管束分岔有着相似的数学之美。
一
著名花鸟画家高冠华先生曾说"起笔如刀",我却总把狼毫捏得发颤。画莲蓬须得逆锋起笔,笔尖先戳破纸面三分,再徐徐拖出棱角。这使我想起调试光谱仪器的情形:光阑开合的毫厘之差,便能让整个波形图全然失色。墨色浓处如苯环结构般密实,淡处却要留得三分呼吸,恰似超导体中的库珀对在晶格间游走。
某夜临摹八大山人的残荷,笔锋扫过纸面竟带出金属摩擦的沙沙声。这声响教我悚然——原是宣纸吃墨不匀,纤维在挣扎中发出的哀鸣。从此每铺新纸,必以清水润边三匝,看那纸纹如毛细血管般舒张,方敢落墨。
二
青年花鸟画家张东华博士带学生写生时,总教人"穷其纹理"。我观察莲子表面的蜡质层,竟发现六边形蜂巢状结构,这与石墨烯的晶格排列何其相似。遂以0.1毫米狼毫笔尖蘸取钛白,沿着凹陷处点染,待干透后竟显出天然光泽。这使我想起量子点显示技术——纳米颗粒的尺寸差之毫厘,色彩便谬以千里。
画中小鸟的羽翼最是磨人。参考了《山茶图》的丝毛技法,用鼠须笔蘸取花青与赭石调成的"电子墨水",笔尖在宣纸上跳起布朗运动。忽而记起超流体实验中的涡旋环现象,遂以侧锋扫出羽翎间的湍流轨迹。待墨色半干时,以极淡的胭脂轻勾羽梢,竟生出虹彩般的干涉条纹。
三
构图时最忌"填满",恰似半导体器件需要禁带宽度。画幅左上角留白处,原是预备题款的,某日忽见月光斜射而入,竟在空白处投下莲影。这使我想起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量子霍尔效应——看似空无一物,实则暗流涌动。遂以枯笔蘸宿墨,在留白处点出三两点苔痕,倒成了栖鸟的倒影。
宾主关系的拿捏最见功夫。主荷如硅晶圆般端方持重,辅荷则效石墨烯的褶皱结构,曲直相生。穿插处借鉴集成电路布线原理,主干用焦墨如铜互连层,细枝以淡墨作通孔填充。某次学生问及疏密之法,我笑指画中莲蓬:"你看这孔洞排布,可是费米能级上的电子分布?"
四
工笔与写意的界限,在电子显微镜下竟模糊起来。放大二十倍后的莲蓬脉络,纳米级的导管排列竟暗合《芥子园画谱》的十八描法。遂尝试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蘸墨,在硅片上刻写《群芳谱》。这使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的矿物颜料——千年后电子束扫描,依然能解析出朱砂的晶格缺陷。
有日绘蜻蜓复眼,忽悟莫尔条纹原理。以分规将圆周分为四百八十等分,每等分嵌入不同色阶的鳞片。待干透后远观,竟生出动态全息般的虹彩流转。这教我重新审视传统"随类赋彩"之说——或许古人的"类",本就包含着光谱分析的雏形。
五
实验室的示波器常显正弦波,画案上的笔洗却映着宣纸的呼吸。某次通宵作画,晨光中见未干的墨迹竟自发形成分形图案。这使我想起湍流中的间歇性现象——看似混沌中藏着自相似结构。遂以分形算法生成构图草稿,再以传统皴法演绎,竟得"机械莲蓬"系列。
学生们问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我指着画中融合了傅里叶变换纹样的莲蓬:"看这筋脉,既是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亦是集成电路的版图布线。"又示以用偏振光拍摄的工笔花鸟:"这炫彩并非化学颜料,乃是双折射晶体与偏振片的共舞。"
结语
画莲五载,方知"格物"二字重若千钧。电子显微镜与狼毫笔尖,原是丈量世界的两种尺度。当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尖端探入宣纸纤维,当拉曼光谱解析出矿物颜料的晶格振动,传统笔墨竟与量子世界产生了量子纠缠。这或许就是石涛所言"一画论"的真谛——在纳米与光年的尺度间,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本出同源。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恍若当年实验室里离心机的轰鸣。笔洗中的残墨渐次晕开,倒映出满室星斗。忽记起钱学森归国时匣中那管狼毫,此刻正在我的笔架上,与硅基芯片静默对话。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最深邃的量子叠加态:既是最传统的笔墨纸砚,亦是最前沿的科技图腾。
2025书画学习笔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9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