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绿水青山间寻找乡村振兴的密码
——一名乡村振兴特派员的林区考察散记
引子:山水间的召唤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站在山脚仰头望去,忍不住掏出手机将这山川美景记录下来。作为乡村振兴特派员,我的行囊里装着笔记本、测量仪,还有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永恒追问。十天的林区走访,让我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那藏在参天古木年轮里的生态密码,流淌在溪涧中的产业基因,以及隐于炊烟下的生活哲学。
第一章:水系为脉,激活生态生命力
阳光穿透树冠,在林间投下斑驳光影。一条蜿蜒的溪流若隐若现,水面泛着碎银般的光泽,仿佛大地的毛细血管。淡蓝色天空下,溪水与山峦轮廓相映成趣,构成天然的水墨长卷。
向导老张踩着湿滑的石头跨过溪流,告诉我:“这水是从海拔800米的泉眼引下来的,灌溉着山下200亩生态茶园。”他弯腰掬一捧水,水面浮着几片落叶,却清澈得能照见人的眉眼。
林区生态水系不仅是景观,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通过疏浚河道、构建海绵湿地,这里的雨水被层层过滤,既涵养了土壤,又为林下经济提供了稳定水源。溪畔的村民用生态水养殖石蛙、种植石斛,一条“水经济”产业链悄然成型。
第二章:走廊为廊,串联生态与烟火
一条细若游丝的小路盘旋在山林间,两侧蕨类植物舒展如绿毯。远景里,这条小路尽头隐约可见白墙灰瓦的村舍,炊烟与山雾交融。
村主任老李在小路上迎接我们,指着路边新栽的杜鹃花丛说:“这是省里规划的生态走廊,游客可以徒步到山顶观景台,中途还能歇脚体验采茶。”他身后,几个村民正用竹篓搬运刚摘的野生菌,准备送往民宿餐厅。
这条宽仅两米的生态走廊,既是动植物迁徙的“绿色通道”,也是村民增收的“黄金通道”。通过统一规划步道标识、设置观鸟点和科普牌,原本荒废的山路成了研学旅游的热门路线。数据显示,走廊开通半年,沿线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
第三章:保护区为盾,守护物种基因库
一株胸径超过1米的南方红豆杉矗立山腰,枝叶间垂挂着红色果实。护林员手持红外相机,镜头对准树干上盘踞的蝾螈。
保护区站长小王翻开监测记录本:“这片原始林区有2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有云豹、林雕鸮等濒危动物。”他带我们查看新安装的智能监测桩,实时数据正传输到县里的生态云平台。
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绝非“封山育林”的简单逻辑。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村民化身护林员,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保护区周边村庄的生态补偿金翻了一番。当我们在山谷中发现百年古树群时,小王笑着说:“这些‘活化石’现在可是我们的‘生态银行’。”
第四章:民宿为窗,推开诗意栖居
山坡上,几栋夯土民居被改造成民宿,木质露台外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晨曦中的梯田与云海,宛如悬浮的太极图。
民宿主人阿芳端来一盏清明茶:“房子是老宅改建的,墙里的夯土配方还是祖上传下来的。”她带我们参观地窖改造的“森林酒吧”,橡木桶里陈酿着野杨梅酒,“游客最爱在星空下喝这个”。
从“卖木材”到“卖风景”,林区民宿正重构乡村价值。通过挖掘传统建筑技艺、开发森林康养课程,曾经空心化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小路的尽头,一座由粮仓改造的观景民宿正在施工,阿芳说:“等秋天枫叶红了,这里能容纳100人同时观星。”
第五章:产业为链,织就致富经纬
连绵梯田从山脚盘旋至半山,层层茶树泛着油亮光泽。村民正在分拣刚采的竹荪,竹匾上还沾着晨露。
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老周算了一笔账:“生态茶园按有机标准种植,收购价是普通茶叶的三倍。加工厂还开发了茶面膜、茶精油,附加值更高。”他身后的冷库里,真空包装的笋干正整装待发,即将通过电商销往长三角。
“生态+”的乘数效应在此显现:林下种植的石斛、七叶一枝花直供中医药企业;竹材加工成文创家具,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就连枯枝败叶也被制成生物炭,成为城市园艺市场的抢手货。
尾声:密码藏在年轮里
暮色四合时,我站在山巅回望,十几张照片中的风景终于拼合成完整的图景:蜿蜒水系如银链串珠,生态走廊似绿绸飘舞,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闪烁微光,民宿窗棂透出暖黄灯晕……
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每一棵树木的年轮中,在每一条溪流的走向间。当山林的呼吸与产业的脉搏同频共振,当守山人的脚步与游客的足迹重叠交织,那便是“绿水青山”写给时代的最好回信。
此刻,山风掠过耳畔,带着草木的清香。我知道,这风会吹向更远的远方,把林区的故事,种进更多人的心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3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