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康有为在青岛的最后一场宴
2025-5-5 21:30
阅读:830

DSC05680.jpg

青岛的春夜,海风裹着咸腥,吹过福山支路那幢灰扑扑的德式小楼。楼前的老槐树簌簌作响,枝桠间漏下的月光,正巧落在三楼窗棂上,映出一张枯槁的脸——康有为斜倚在藤椅里,手里捏着半杯残酒,眼神空洞如夜雾。楼下传来仆人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他忽而嗤笑一声:“这楼原是德国人的兵营,如今倒成了我的棺材。”

这话不假。自打买下这“凶宅”,康南海便总说“镇得住”。可镇得住什么?镇得住戊戌年的血,镇得住十六年流亡的鬼,还是镇得住那场被唾沫星子淹没的复辟闹剧?楼里的红木家具是前清恭亲王溥伟所赠,雕花镜框里还挂着光绪赐的“天游堂”匾额,可镜面早蒙了灰,连“天游”二字都模糊了。倒不如墙上那幅自题的“撄宁簃”横幅,墨色淋漓,力透纸背,仿佛要将这半生不甘全摁进纸里。

    

DSC05687.JPG

     

一、山海之间,何处桃源?

康有为初到青岛时,是极得意的。1917年冬,他站在汇泉角炮台旧址,望着惊涛裂岸,竟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飞帆渺渺和云水,岛屿青青日落时”。旁人赞他“气吞山海”,他却捻须一笑:“此乃避秦之桃源。”可这桃源里住的,尽是前清遗老、落魄政客。恭亲王溥伟避居于此,终日念叨“复国大计”;劳乃宣捧着《论语》讲“中学为体”,连街角的剃头匠都能背两句“君君臣臣”。康有为与他们饮酒论道,酒酣耳热时,常拍案高呼:“青岛,中国第一!”——这话倒不假,红瓦绿树是西洋的,碧海蓝天是老天爷的,唯独“中国”二字,早被剪了辫子。

他偏要在这西洋景里种儒学的根。1923年,他张罗着创办大学,选址就在附近的德国俾斯麦兵营。可胶澳督办高恩洪抢先一步,将兵营改作私立青岛大学。康有为气得直跺脚,骂那兵营“本是凶煞之地,办什么大学!”转头却将书房取名“天游园”,自号“天游化人”,说要“心游物外”。游来游去,终究游不出那几幅字画、几尊佛像。某日,他对着满屋古董叹道:“昔年变法,今日卖字,倒也般配。”

     

DSC05688.JPG 

二、宴席上的残局

1927329日,广东同乡会做东,在中山路英记酒楼摆宴。康有为穿一袭灰布长衫,拄着文明杖迈进包厢时,满座皆起立拱手:“南海先生康泰!”他摆摆手,眼角瞥见桌上那盘清蒸石斑鱼——鱼眼凸着,像极了戊戌年菜市口那六颗头颅。 

酒过三巡,有人提起五四运动。“当年学生举着‘还我青岛’,先生通电声援,真乃士林楷模!”康有为抿了口花雕,喉头一滚:“青岛本就是中国的,何须还?”众人讪笑。又有人问:“听说先生近日在崂山觅得风水宝地?”他陡然挺直脊背,眼中精光迸射:“李村象耳山,龙脉所在!死后葬此,可佑华夏文脉不绝。”席间一片喝彩,他却盯着杯中倒影——那影子忽而成了谭嗣同,颈上刀痕狰狞;忽而成了光绪,囚在瀛台枯槁如鬼。

宴至尾声,侍者端来一杯橙汁。康有为举杯一饮而尽,橙汁顺着花白胡须滴落,在长衫上洇出一片暗红。他踉跄起身,喃喃道:“此地已无立锥,却不可死作异乡鬼......”话音未落,腹痛如绞。

     

DSC05689.jpg 

三、七窍流血时,谁在笑?

当夜,天游园灯火通明。康有为蜷在雕花木床上,额角青筋暴起,呕吐物溅了一地。女儿康同璧哭着要请西医,他一把攥住她手腕:“不可!洋人......洋人要害我!”话音未落,又是一口黑血喷出。仆人慌慌张张煎来解毒汤,他灌下半碗,忽而惨笑:“当年逃出北京城,喝的也是这般苦药。”

凌晨五时,海雾漫进窗棂。康有为突然瞪大双眼,手指死死抠住床沿,仿佛要抓住什么。床头的自书对联“时御天风跨鸾凤,或入碧海掣鲸鱼”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背面一行小楷——竟是1898年离京前夜写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纸页泛黄,墨迹却如新血。

七窍流血时,他听见有人冷笑。是谭嗣同?是光绪?还是那个十六岁嫁他、最终投井的日本妾室市岗鹤子?谁也说不清。只知咽气前,他拼尽最后气力嘶吼:“中国......我无立足之地了!”

    

DSC05692.JPG 

四、墓碑上的荒诞剧

康有为葬在自选的“龙脉”象耳山,坟头却连块像样的碑都没有。1943年,汉奸吕振文替他立了块青石,刻着“南海康先生之墓”——“先生”二字刺眼,仿佛他仍是万木草堂的教书匠,而非复辟闹剧的丑角。

1985年迁葬浮山,碑文请刘海粟重写。这位曾为康有为题过“天游园”的弟子,如今挥毫写下“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却绝口不提“孔教会”“君主立宪”。新坟背山面海,气派得很。只是山下青岛大学的学子们,早将康南海的“大同书”扔进故纸堆,反倒对校门口的烧烤摊更感兴趣。

某日黄昏,笔者路过浮山墓地。见一醉汉倚着墓碑喝酒,嘴里嘟囔:“什么维新领袖,保皇余孽......还不如我这卖啤酒的痛快!”墓碑上“彪炳千载”四字被夕阳染得血红,像极了那杯要命的橙汁。

     

DSC05694.JPG 

尾声:红瓦绿树间的幽灵

如今的康有为故居,早成了旅游手册上的“文化地标”。游客们挤在“康体”书法前拍照,导游指着那幅《青岛会泉石矶望海观潮》诗轴,熟练背诵:“怒涛高拍入云飞——康有为最爱青岛啦!”没人提起,写这诗的人,曾提议将中国迁都巴西;更无人知晓,那“中国第一”的赞叹背后,藏着一个遗老无处安放的体面。

暮色渐深,故居闭馆。海风掠过小鱼山,掀起展厅玻璃柜里的一页信笺,露出康有为1923年的手迹:“青岛之好,好在像座戏台。红瓦是布景,绿树是幕布,碧海蓝天是灯光——演悲剧的,演闹剧的,横竖都体面。”

        

DSC05695.JPG

DSC05696.JPG

DSC05697.JPG

DSC05703.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8458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