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鬼针草》
白花素颜生野外,寒食清明应时开。
一草一木亦关情,随手采撷寄感怀。
瘦果鬼针着人衣,生命传播有依赖。
世间万物皆本草,科学入药除百害。
清明,是一滴悬在时光枝头的露珠,浸着春寒料峭,也映着人间烟火。漫步郊野,忽见一片素白如雪的花海——那是白花鬼针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细碎的花瓣仿佛无数未寄出的信笺,飘向远方的云霭。
一、草木有心:白花鬼针的清明物语
它生得极平凡,路边、荒野、屋角皆是栖身之所。茎方而挺立,叶如羽翼层层舒展,花朵不过指甲盖大小,却簇成团团清白,似星子跌落人间。《本草纲目》载其“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瘦果暗藏玄机,生三两根芒刺,沾衣不落,随人远行。这般巧思,竟是为了让种子借力漂泊,在陌生的土壤里延续生命。草木无情?我却见它以一季花开,写尽生存的智慧与执念。
清明寒食,万物萌发。鬼针草偏选此时盛放,不争桃李艳色,只以素颜应和天地清寂。古人踏青扫墓,衣襟上常粘几粒“鬼针”,归家后轻轻摘下,笑叹:“这草儿也恋红尘。”于是,草木与人,在清明的风里,结下一段微妙的缘分。
二、本草含情:一株草的千年药香
若说草木有灵,鬼针草必是慈悲的化身。乡野郎中采其全草,晒干成捆,悬于梁下,便是一剂济世良方。《泉州本草》赞其“消瘀镇痛,敛金疮”,《闽东本草》记其可治“蛇伤肠痈”。百姓口中,它更是“脱力草”“一把针”,名号虽俗,却藏着最朴素的信赖。
曾见村妇以鲜草捣汁,为摔伤稚子敷膝;老翁取干叶煎茶,缓一身风湿旧疾。现代药理亦佐证其效:黄酮甙消炎,生物碱解毒,竟与海州常山配伍,能愈关节炎之痛。一株野草,从《本草拾遗》的墨香里走出,在民间烟火中扎根,千年不改济世心。
三、花影成诗:清明的文化隐喻
清明是诗意的时节。杜牧写“清明时节雨纷纷”,纸灰化蝶,酒旗招魂;而白花鬼针草,恰似这哀思的注脚。它不似杨柳依依赠别,亦非杜鹃泣血啼痕,只以一身素缟,静立坟茔之侧。文人采撷入诗,称其“一草一木亦关情”;药农吟哦寄怀,道是“世间万物皆本草”。
更有一则闽南旧俗:扫墓归来,若衣袂沾满鬼针草籽,便是先人暗中叮咛——莫忘将草木的坚韧,活成血脉里的传承。于是,那附着的芒刺,竟成了穿越生死的絮语。
四、人间寄远:花开花落总关情
蹲身细看,花间蜂蝶忙碌,似在搬运时光的碎金。忽忆祖母生前常言:“鬼针草是地下的灯,照着迷路的人回家。”而今她长眠青山,坟前亦生此草,春来白花如旧,恍若她鬓角的银丝。
折一枝鬼针草供于碑前,芒刺勾住袖口,宛如她从前拉我衣角的温存。风起时,花影摇曳,仿佛听见岁月深处的絮语:草木枯荣,人间聚散,唯有思念与药香不朽。
结语
清明雨落,山野濛濛。白花鬼针草依然静立,任雨水打湿花瓣,任行人带走种子。它不言不语,却将生之执着、医者仁心、文化血脉,皆化作清明的一缕白,温柔地缝补着天地间的缺憾。或许,逝去的先人从未远离。他们只是化作了春草、山风、药香,或是衣襟上一枚小小的鬼针,在某个清明的晨露中,与我们悄然重逢。
《中药大辞典》:鬼针草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Guǐ Zhēn Cǎo
【别名】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福建中医杂志》(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蒺藜(《中国药植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夏、秋间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干燥全草,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鞣质、皂甙、黄酮甙。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实含油27.3%。
【药理作用】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克(生药)/公斤/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①《本革拾遗》:"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②《纲目》:"涂蝎虿伤。"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④《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⑤《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⑥《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⑦《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疟疾:鲜鬼钎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闽东本草》)。②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③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④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⑤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1961)。⑥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⑦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⑧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州本草》)。⑨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⑩治四肢无力:脱力草-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阑尾炎:取鬼针草干品0.5~1两(鲜品1.5两)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剂。治疗35例(并发其他症状者,临时配用对症药物),其中亚急性阑尾炎21例,痊愈16例,有效5例;慢性阑尾炎14例,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0剂,半数以上1~3剂。22例发热,半数以上1~3日退热,最长1例12日后体温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约5天左右减轻或消失,消失率为80%。治程中未见副作用。②治宁小儿腹泻:取鲜鬼针草6~10棵(干的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腹泻轻者每天熏洗3~4次,较重者熏洗6次。1~5岁洗脚心,5~15岁冼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可适当提高。民间有熏洗超过内踝将引起便秘之说,有待证实。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鬼针草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Guǐ Zhēn Cǎo
【英文名】Herb of Spanishneedles
【别名】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bipinnata L.
【采收和储藏】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中部叶和下部叶对生;柄长2-6cm;叶片长5-14cm,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鞭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细齿或钝齿,两面略有短毛;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5-10cm;总花梗长2-10;总苞片条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细短毛;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筒状花黄色,。发育,长约5mm,裂片5。瘦果长表,长1-2cm,宽约1mm,具3-4棱,有短毛;筠争冠毛芒状,3-4枚,长2-5mm。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分于路边、荒野或住宅附近。全国广布。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粘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11月果实成熟,割回全草,晒干,脱粒,扬将,备用。3-4月穴播,按行株距33cm×24cm,开穴,穴深3-4cm,播后覆土。温度在18-21℃左右,有一定温度的条件下,约经10-15d出苗。田间管理:苗高6-8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并进行松土除草、追施人粪尿。生长旺盛时再施1次人畜粪肥。
【性状】性状鉴别 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备用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条形、有3-4棱的瘦果,冠毛3-4枚,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金丝桃甙(hyperoside),异奥卡宁-7-O-葡萄糖甙(isookanin-7-O-βDglucopyranoside),奥卡宁(okanin),,海生菊甙(maritimetin),水杨酸(salicy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又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polyacetylene)ⅩⅠⅤ及多种强极性炔类化合物。另报道全草含总黄酮4.035%,其中叶含6.26%,种子0.84%,茎0.74%,根0.67%;全草还含天冬氨酸(aspat-tic acid)1.86%,苏氨酸(threonine)0.82%,丝氨酸(setine)0.72%,谷氨酸(glucamic acid)2.20%,甘氨酸(glucine)0.96%,丙氨酸(alanine)1.02%,缬按酸(valine)1.10%,蛋氨酸(methio-nine)0.28%,酪氨酸(lysine)0.64%,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0.97%,赖氨酸(lysine)0.95%,粗氨酸(arginine)0.99%,脯氨酸(proline)1.43%等多种氨基酸以及香豆粗,生物碱,蒽醌甙,糖,胡萝卜素,多元酚类和维生素等。根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polyacetylene)Ⅰ、Ⅱ、Ⅲ、Ⅳ,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实含油27.3%。
【药理作用】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g(生药)/kg/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量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豨莶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疟疾:鲜鬼针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闽东本草》)。②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③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④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⑤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1961〕。⑥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⑦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⑧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外体草》)。⑨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⑩治四肢无力:脱力草一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临床应用】1.治疗阑尾炎:取鬼针草干品0.5-1两(鲜品1.5两)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l剂。治疗35例(并发其他症状者,临时配用对症药物),其中亚急性阑尾炎21例,痊愈16例,有效5例;慢性阑尾炎14例,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0剂,半数以上l-3剂。22例发热,半数以上l-3日退热,最长l例12日后体温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约5天左右减轻或消失,消失率为80%。治程中未见副作用。2.治疗小儿腹泻:取鲜鬼针草6-10棵(干的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腹泻轻者每天熏洗3-4次,较重者熏洗6次。L-5岁洗脚心,5-15岁洗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可适当提高。民间有熏洗超过内踝将引起便秘之说,有待证实。
——摘录《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8062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