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一进11月,各类业务检查如期而至,对于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确实有点应接不暇,毕竟近年底,所有的总结工作将至,心里的排斥可以理解,如何将检查变成大家欢迎的一项业务工作,确实有点难度。
长期工作在管理一线,我参加也组织过无数的检查,无论是作为组织者组织专家深入一线,还是作为参与者接受更高层级的审视,每一次检查对于我来讲,都是一次深刻的触动与反思。多年浸润于此,我深切地感受到,业务检查绝非简单的“找茬”与“被找茬”,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组织管理、个体心理、专业能力与团队文化的复杂光谱。要想真正发挥“以查促建、以查促改、以查促学”的核心价值,我们还是要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并构建一种赋能共生、协同进步的检查新范式,检查延续多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现象:
其一,是“知易行难”的体制之困。 在检查中,我们常能敏锐地发现被检查单位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在检查者单位也同样存在,形成一种“普遍性顽疾”。究其根源,并非基层单位“视而不见”或“不愿作为”,更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的整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乃至深层利益调整,若缺乏高层领导的深刻共识与坚定支持,单靠执行层面的热情与努力,常常举步维艰,最终陷入“发现问题-知晓问题-无力解决”的恶性循环。这提示我们,检查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操作层面,更需透视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
其二,是“知识壁垒”与“面子文化”的双重束缚。 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专家“惜言如金”,对发现的问题缄口不言。这背后,可能源于两种心态:一是顾虑对方“面子”,担心直言不讳影响关系,破坏了表面的和谐;二是源于一种狭隘的“竞争意识”,将自身在工作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独到“招术”视作私有资产,不愿在检查中“倾囊相授”,生怕被他人学了去,削弱了自身的相对优势。这种将检查视为“零和博弈”而非“价值共创”的心态,极大地削弱了检查的建设性。
其三,是“权威失衡”与“专业傲慢”的潜在风险。 与之相对,另一种情况是,个别检查者凭借其“专家”或“上级”身份,在自身对问题尚处“一知半解”状态时,便急于提出未必精准、甚至是错误的意见,以此彰显自身的存在感与权威性。而被检查单位由于身处“被评判”的弱势地位,或碍于场合不便反驳,或自身业务不够精熟难以有效辩驳,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单向的、不平等的“交流”,非但无益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误导方向,挫伤基层积极性,损害检查工作的公信力。
其四,应对检查的异化行为。 最为棘手的现象之一,是部分单位采取“逃避”或“应付”策略。例如,检查时主管人员不在,检查档案时柜子打不开,还有的精心包装迎检材料、安排“标准路线”、甚至提前演练“标准答案”,旨在呈现一个经过美化的、非常态化的运营场景。这种行为背后,往往源于对检查结果的过度追责恐惧,或是对检查形式主义本身的消极抵抗,使得检查难以触及真实情况,与其检查初衷背道而驰。
作为业务检查,一定要突破这些困境,将检查的定位从“找错的审判”转向“赋能的服务”,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调整检查的理念:
首先,坚守建设性原则,提出建设性意见。检查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被检查单位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绩效。因此,检查者应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以客观、公正、坦诚的态度,不仅明确指出问题所在,更要深入帮助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具体、可行、中肯的改进建议。这种反馈一定是基于事实并充满善意的,旨在“治病救人”,而非“一棍打死”,努力成为推动对方成长的“宝贵镜鉴”与“真诚诤友”。
其次,保持专业审慎,不要不懂装懂。 对存疑问题不贸然下结论,避免在正式场合引发无谓争议。通过私下平等交流,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这既是对受检单位的尊重,也是对专业严谨性的坚守。同时,检查者应努力成为“懂业务、懂管理、懂人性”的行家里手,而组织者也应在选择专家时精心选择而非面子工程,让每一次检查都能发现问题,看透表象,看清本质。
最后,构建双向学习机制。 每一次业务检查,无论是检查方还是被检查方,都应该正确地对待,对于检查双方而言,都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与提升过程。对于检查者,这是深入了解不同单位业务实践、管理模式、文化特质的窗口,是丰富自身经验、激发新思路的源泉;对于被检查者,这是获得外部视角、发现问题发现盲点、借鉴先进经验的契机。因此,双方都应珍惜这一过程,主动打破心理壁垒,营造充分交流、坦诚互鉴的氛围,将检查现场转化为知识共享、经验汇聚、能力共进的平台,最终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赢。
归根结底,业务检查,其精髓不在于查出多少问题,而在于通过精准的“诊断”与智慧的“赋能”,激发组织内在的活力与创造力。它要求检查者不仅是严谨的“裁判员”,更是智慧的“教练员”和温暖的“同行者”。当我们共同致力于将检查构建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价值共同体时,业务检查才能真正超越其工具属性,升华为驱动组织持续发展与卓越成长的核心引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春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5975-151053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