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前的研究生课堂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敏捷制造”这个概念。当时就被它前瞻性的思维所吸引——企业通过建立虚拟组织,打破单位间的界限,以临时合作形成资源互补的网络,快速响应市场机遇。没想到,多年后,竟然又一次听到了这个熟悉的名词,这一理念在当今科研与商业环境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契合AI时代的科研现状。
如今我们常见这样的场景:多家单位竞相争夺同一个项目,甚至同一家研究所内的两个部门也在互相PK同一项目。招标单位时常目睹来自同一机构的两个团队相互竞标。这种“内耗式竞争”表面上看似促进了效率,实则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能力损耗。当本应形成合力的团队互为对手,组织的整体战斗力不增反减。
敏捷制造思维提供了一条破解之道。其核心在于建立“虚拟组织”,打破传统单位、部门之间的壁垒,根据任务需求快速组建最合适的团队。这种模式不是要消除竞争,而是要将竞争合理化——不是看谁能够独占资源,而是看谁能够更高效地整合资源。
在科研领域,这一理念尤其适用。面对复杂的研究课题,不同团队各有所长。通过敏捷协作模式,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合体,避免重复投入,加快创新速度。实际上,许多尖端科研突破正是来自于这种跨团队、跨机构的协作,而非封闭式的内部竞争。
实现这种转型需要三方面的改变:首先是文化层面,从研究所的领导层建立一种从“独占思维”到“共享思维”的转变,认识到合作不是零和游戏;其次是机制层面,从国家科技主导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成果分享机制,让参与的研究所及研究者都能从协作中受益;最后是技术层面,利用互联网+搭建支持远程协作、信息共享的平台工具,降低合作成本。
当我们能够跳出组织边界来思考问题,就会发现,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整合多少资源。敏捷制造所倡导的虚拟组织模式,正是这种整合能力的高级形态。它让我们摆脱内耗的泥沼,转向更加高效、更具创新力的合作模式。
当我们用敏捷制造思维重新审视当前的科研生态,组织与组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而可渗透。那些能够率先打破机构壁垒,构建资源协同网络的科研主体,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毕竟,最好的竞争方式,有时恰恰是学会如何更好地合作。
当我们学会用虚拟组织的弹性,替代刚性科层制的低效。也许,这不仅是管理工具的迁移,更可能是一场科研模式的革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春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5975-149939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