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兰科多样性保护进展-《中国珍稀濒危兰科花形态图志》出版 精选
2025-7-5 01:15
阅读:1921

      《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兰科花形态图志》于2024年12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获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并于2025年4月获“第15届滇版精品出版物奖”(云南出版集团 | 集团26种出版物入选第十五届“滇版精品出版物奖”  https://ynpublish.com/news-f51e85434c2846f0bb8a570b6d3aa36e

 

图1.《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兰科花形态图志》的立体封面

       众所周知,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演化程度最高的家族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兰科物种数量庞大,拥有800多个属,多达26000多种,在种数上仅次于菊科,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国有200属和1600种,其中70%以上的类群集中分布在云南。

       第二,令人关注的是,兰科的演化程度高还表现在其普遍具有高度特化的花形态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繁殖机制。例如,兰科植物特有的唇瓣、合蕊柱、花粉团、花药帽、柱头腔等花形态结构的演化和传粉机制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而特殊的有偿回报传粉、无偿的欺骗性传粉、雨媒传粉以及自花授粉等。

       第三,兰科在被子植物演化中的地位还表现在其地下部分的茎根与与真菌形成复杂而多样的共生真菌系统,既有高度的专一性也有复杂丰富的多样性。研究表明,兰科从种子萌发到生长发育阶段,都离不开菌根共生真菌系统的支持,不同种类的兰科植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共生真菌种类和方式。

       第四,由于分布广,适应性强,兰科植物普遍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里常见的附生植物,如石斛属和万代兰属等,少数为温带的地生兰,包括拖鞋兰和眉兰等;也有极少数为腐生植物,如天麻和虎舌兰等。

        总而言之,从丰富的物种组成、广泛的地理分布、结构独特而变异丰富的花形态而、专一或多样的繁殖机制和共生真菌种子萌发等生物学特性来说,兰科一直都是国内外植物学家高度关注的类群。

       大部分兰花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备受关注。由于花型独特、花色鲜艳、花香迷人、花期较长,且野生资源稀少,兰花在国内外园艺界占有较高的地位,备受人们青睐。在国外,人们喜欢花型硕大、花色绚丽的观赏洋兰,如:蝴蝶兰、卡特兰、兜兰和石斛等。在中国,花型雅致、花香淡雅、叶片修长的兰属种类构成我国传统兰文化的主角,备受文人雅士推崇。同时,鲜为人知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药材里,也有不少兰花种类,包括中华九仙草的铁皮枫斗(石斛属)、山慈菇(独蒜兰属)、果上叶(石豆兰属)、白芨属和天麻属等。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石斛药材的基源植物—— 石斛属,我国有70多种,有50多种都富含活性成分,其中部分种类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包括铁皮石斛、细茎石斛、霍山石斛和金钗石斛等。

QQ_1751648163095.png

         然而,正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兰花野生资源长期以来受到人为干扰。目前全世界的兰科家族正面临着濒危灭绝的危险,被全部列入“华盛顿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名单。因此,兰科成为全球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种”。2021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收录了近400种兰科植物,包括我国的兜兰属、杓兰属、石斛属、火焰兰属等珍稀濒危物种。针对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面临着的人为干扰活动,例如杀鸡取卵式的过度采集、简单原始的野生资源交易、生境栖息地的破坏丧失等现象,有必要加强对兰科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和品种培育等基础研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供充足优质的兰花资源。

       长期以来, 作者及其合作研究团队一直从事植物形态学研究,擅长从花果叶等形态解剖特征入手,从野外的宏观、到实验室的微观,再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形态,以及利用石蜡切片从细胞组织水平等角度,揭示系统演化关键植物类群的形态学特征,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在物种起源、分化、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近年来,作者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为系统整理兰科植物花形态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野外调查资料。

QQ_1751649004941.png

         作者对兰科植物花形态多样性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得到了植物学同行的支持。第一阶段,2010-2012年,作者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负责兰科植物多样性收集和保护,期间就开始收集了近100多种热带兰科植物的花形态实验材料和照片资料。第二阶段:2016-2017年,作者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同行长期合作,多次出差野外,在我国滇西北和川西地区收集了不少温带地生兰的实验材料和图片资料。第三阶段:2017-至今,作者与云南丰春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于其历史长达20多年的兰科种质资源繁育中心,共建西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获得大量珍贵而丰富的兰科花形态材料,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附生兰。同时,作者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同行合作,补充收集了不少热带亚热带附生兰资料。

QQ_1751649069288.png

    本书材料的收集是一个漫长过程,不仅需要同行支持,还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因为兰花野生资源本就稀少,在野外翻山越岭、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后能找到是好事,碰到是幸运,但找不到也属正常。此外,哪怕找到、碰到了兰花,也禁不住会仔细观察:是否正值花期?开花的数量多不多?是否可以用来做花形态发育?同时,还有一个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担心:可千万别被牛羊吃了啊!从野外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实验材料,还得趁新鲜解剖观察,及时拍照记录,查阅资料鉴定,整理制作图版,撰写文字,编撰成册。

         因此,本书的完成是合作研究团队集体协作的成果,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除了作者长期坚持所付出的精力、时间和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外,还必须有大量的人力来帮忙完成解剖观察实验。所幸的是,作者于2012入西南林业大学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有机会指导学生完成本科或硕士毕业论文。通过近十多年的时间,指导完成了近70名本科生和20名硕士生的论文工作,积累了我5亚科 100多个属近300种兰花的花形态解剖特征的研究资料。其中,部分研究结果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肯定,陆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这些阶段性成果成为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QQ_1751648803799.png

         回首过去,本书的出版似乎更多是一件春播秋收、水到渠成的工作。作者开始收集兰科花形态研究资料时,并未想到将来可以结集出版专著,仅是因为好奇兰花的花形态结构特征为何如此变化多样?它们既可作为物种鉴定的分类依据,同时又与传粉机制的高度专一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息息相关?梳理一下这项工作的缘由,不外乎有以下4点。

        第一、现有兰科分类系统用到的物种鉴别特征,包括唇瓣、合蕊柱、花药帽、花粉团、黏盘和黏盘柄等,且大部分基于标本馆的腊叶标本所保存的信息,部分关键特征有所缺失,且相关资料较少,为野外调查兰科物种的鉴定工作带来了困扰。

       第二、国内外大部分兰科专业书籍,尤其是图鉴或图谱,提供了大量的植株和花型特征,但关于用于物种鉴定的花结构特征,诸如唇瓣裂片或毛被、蕊柱齿、蕊喙、花药帽和花粉团是否全缘、或孔裂、或浅裂、或数目不等的等关键分类信息较为有限,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第三、在野外见多了滥杀无辜、鱼目混珠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作者深感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想利用专业所长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兰科物种鉴定的基本资料。

      第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集整理我国兰科植物花形态多样性的研究资料,不是一个短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增加,逐步积累的过程,并且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植物学工作者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不断探索兰科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奥秘。

         目前,本书收集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花形态多样性也只是物种庞大的兰科家族的“冰山一角的一角”,只触及了极小的一部分。世界上的兰科植物多达26000种以上,遍布全球,要系统揭示兰科花形态里蕴藏着的科学秘密,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付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因此,作为一名植物学老师,力所能及地指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把每种兰花花形态结构揭示清楚,既是传道受业解惑之范畴,也期待着年轻的生力军在兰科保护生物学方面有所贡献。

QQ_1751648662023.png

    时光荏苒,十年一晃而过。有人说,十年磨一剑!如今,恰逢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备受关注,在云南科技出版社的帮助和支持下,作者把多年来收集的兰科花形态多样性的研究资料能够汇编成册,编写为《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兰科花形态图志》,并获得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为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本书选择了兰科5亚科47属1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涵盖了该科系统演化上的关键类群,通过解剖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每种植物配有2-3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清楚而系统地阐明了兰科的花形态解剖特征、花粉超微形态、花粉发育和花药发育过程。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相互关联,由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揭示了兰花关键的花形态特征、花粉形态多样性、不同花粉类型的发育机制、花药发育过程中的胚胎学特征,并讨论了分类学意义。本书集形态学、解剖学、超微形态和胚胎学等多学科手段于一体,为进一步理解和发掘钻研兰科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学科证据。本书的分类系统采纳了2015Chase等人的《更新的兰科分子系统学》(An updated phylogeny of Orchidaceae),形态特征描述和物种鉴定参照了2019年底出版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金效华等,2019),1999年《中国植物志-17卷》(吉占和等,1999)。

        《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兰科花形态图志》的出版为我国丰富而独特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增添了新资料,打开了新窗口,适合自然保护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等使用。同时,本书收录了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61种重点保护植物,对保护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物种的鉴定保护级别的评估等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本书的出版是作者与合作研究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积累的一项研究成果,是一本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的兰科专著,为我国丰富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QQ_1751648218562.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4526-149240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