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0亿人,使用率高达93.8%。且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56分钟(约2.6小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关注短视频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有支持者认为AI时代,全民短视频将推动人文社会的发展;有担忧者认为很多短视频损害了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在腾讯元宝支持下,对短视频大数据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综述如下。
一、短视频大数据特征与三观关联的实证基础用户规模与渗透率
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0亿,其中18-25岁青年占比超30%,大学生日均使用时长超90分钟2,4。
大学生使用动机中,73.16%为“娱乐放松”,56.09%为“拓宽视野”,但仅9.3%用于教育学习,凸显内容消费的娱乐化倾向2,4。
内容偏好与价值观渗透
热门内容类型中,“搞笑段子类”(47.15%)、“明星网红类”(32%)占比最高,而知识类内容不足10%2,4。
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82.3%抖音用户集中于娱乐内容,导致价值观窄化,削弱批判性思维6,7。
行为数据与心理机制
数据画像驱动:平台通过用户停留时长、点赞偏好等行为数据,构建“兴趣-推送”闭环,强化固有偏好。例如,多次观看奢侈生活内容后,系统持续推送同类视频,助推拜金主义价值观2,6。
即时反馈成瘾:15-60秒短时长设计+高频刺激(点赞、评论),激活多巴胺奖励机制,导致深度思考能力退化,形成“娱乐至上”价值观1,7。
正面效应:生活技能、科普类短视频(占34.35%)提升实用技能,如“美食制作”“编程教学”促进知识普惠2,6。
负面风险:
自我表达与认同:42.83%大学生参与创作,通过“人设塑造”(如美颜滤镜、场景包装)构建理想化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产生割裂2,7。
圈层化社交:短视频的点赞、转发形成“情感共鸣社群”,但圈层内同质化观点强化群体极化,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在特定群体中蔓延1,6。
维度 | 核心问题 | 典型案例/数据 |
---|---|---|
世界观 | 信息碎片化与认知浅层化 | 57.5%用户仅关注同类内容,削弱多元视角判断力6 |
人生观 | 理想空想化与成功学陷阱 | 29.1%大学生日均刷视频>3小时,学业目标被娱乐替代4 |
价值观 | 物质崇拜与道德模糊化 | 65%青少年因网红炫富视频产生消费焦虑3,5 |
技术向善:算法优化与内容分级
教育赋能: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训练
监管革新:量化评估与跨平台治理
文化重构:IP价值与榜样重置
短视频大数据与三观的关联本质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博弈。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虽提升效率,却削弱了价值观的深度建构6,7。未来治理需超越“流量至上”逻辑,以可量化的影响力资产(如社会价值转化率、青少年认知提升度)为核心指标5,推动短视频从“感官刺激工具”向“价值塑造媒介”转型,最终实现技术服务于人而非定义人的发展目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新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347-149666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