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奇
AI辅助的短视频大数据与三观相关性的综合分析
2025-8-6 11:16
阅读:633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0亿人,使用率高达93.8%。且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56分钟(约2.6小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关注短视频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有支持者认为AI时代,全民短视频将推动人文社会的发展;有担忧者认为很多短视频损害了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在腾讯元宝支持下,对短视频大数据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综述如下。

一、短视频大数据特征与三观关联的实证基础
  1. 用户规模与渗透率

    • 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0亿,其中18-25岁青年占比超30%,大学生日均使用时长超90分钟2,4

    • 大学生使用动机中,73.16%为“娱乐放松”,56.09%为“拓宽视野”,但仅9.3%用于教育学习,凸显内容消费的娱乐化倾向2,4

  2. 内容偏好与价值观渗透

    • 热门内容类型中,“搞笑段子类”(47.15%)、“明星网红类”(32%)占比最高,而知识类内容不足10%2,4

    • 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82.3%抖音用户集中于娱乐内容,导致价值观窄化,削弱批判性思维6,7

  3. 行为数据与心理机制

    • 从众模仿​:33.61%大学生承认模仿网红行为(如危险拍摄、炫富),引发安全风险与价值观趋同4

    • 身份焦虑​:23.37%用户制作短视频为“宣泄情绪”,18.35%为“炫耀获取关注”,折射出对物质成功的外化追求2,3

二、短视频影响三观的机制模型​(1)​技术逻辑:算法推荐与认知窄化
  • 数据画像驱动​:平台通过用户停留时长、点赞偏好等行为数据,构建“兴趣-推送”闭环,强化固有偏好。例如,多次观看奢侈生活内容后,系统持续推送同类视频,助推拜金主义价值观2,6

  • 即时反馈成瘾​:15-60秒短时长设计+高频刺激(点赞、评论),激活多巴胺奖励机制,导致深度思考能力退化,形成“娱乐至上”价值观1,7

(2)​内容生态:多元表象与价值冲突
  • 正面效应​:生活技能、科普类短视频(占34.35%)提升实用技能,如“美食制作”“编程教学”促进知识普惠2,6

  • 负面风险​:

    • 低俗化​:暴力、炫富内容诱导青少年模仿,35%受访者承认接触过不良信息3,4

    • 功利化​:“网红暴富”叙事使23.3%大学生将短视频视为“吸粉赚钱工具”,扭曲劳动价值观4,5

(3)​用户行为:参与式文化与身份重构
  • 自我表达与认同​:42.83%大学生参与创作,通过“人设塑造”(如美颜滤镜、场景包装)构建理想化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产生割裂2,7

  • 圈层化社交​:短视频的点赞、转发形成“情感共鸣社群”,但圈层内同质化观点强化群体极化,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在特定群体中蔓延1,6

三、短视频大数据的风险图谱:三观异化表现
维度核心问题典型案例/数据
世界观信息碎片化与认知浅层化57.5%用户仅关注同类内容,削弱多元视角判断力6
人生观理想空想化与成功学陷阱29.1%大学生日均刷视频>3小时,学业目标被娱乐替代4
价值观物质崇拜与道德模糊化65%青少年因网红炫富视频产生消费焦虑3,5
四、治理路径:构建“技术-教育-监管”协同框架
  1. 技术向善:算法优化与内容分级

    • 平台需建立“正能量权重”模型,对知识类内容(如科普、思政)提升曝光权重,限制低俗标签流量5,7

    • 推行“青少年模式+”:强制嵌入深度内容(如纪录片剪辑、人文讲座),平衡娱乐与教育比例3,6

  2. 教育赋能: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训练

    • 高校开设“短视频批判课”,解析算法逻辑与内容生产动机,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如识别摆拍营销)4,7

    • 推广“参与式创作”:引导学生制作乡村振兴、科技公益类短视频,转化娱乐工具为价值传播载体2,6

  3. 监管革新:量化评估与跨平台治理

    • 建立“影响力数据资产”评价体系,将价值观导向(如正能量传播率)纳入平台KPI考核5,7

    • 网信办联合平台建立“低俗内容区块链存证库”,实现跨App违规行为联合惩戒6,7

  4. 文化重构:IP价值与榜样重置

    • 扶持“科学家网红”“工匠主播”等正能量IP,如“航天员vlog”“非遗传承直播”,替代娱乐化偶像5,7

    • 平台设立“清朗创作基金”,奖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质内容创作者6

五、结论:回归“人的尺度”​

短视频大数据与三观的关联本质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博弈。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虽提升效率,却削弱了价值观的深度建构6,7。未来治理需超越“流量至上”逻辑,以可量化的影响力资产​(如社会价值转化率、青少年认知提升度)为核心指标5,推动短视频从“感官刺激工具”向“价值塑造媒介”转型,最终实现技术服务于人而非定义人的发展目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新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347-14966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