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
对公众关注科技一种表征的探讨
2014-10-24 09:22
阅读:3295

用媒体报道表征媒体关注(attention)的相关问题

2014PCST会议期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MartinBauer教授等学者在一些session中探讨了MACAS项目的相关问题。该项目的一个模块就是attention,即用媒体报道来表征公众对科技话题的关注。

其实这种做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只是当时他们用的方法是人工模式,即按照一定的标准从样本中遴选出相关的科技报道,并且按照时序性来分析媒体科技报道的变化趋势,但是这些科技报道能否表征公众对科技话题的关注呢?

个人认为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或者论证。

首先,媒体或者说媒介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是否可以说是唯一呢?)渠道,当然这里的媒介不仅仅指我们所说的媒体,还应该包括口口相传等途径。同时也不仅仅指传统的印刷媒体,还包括新兴媒体和自媒体。《芝加哥的麦克阿瑟日》一文中,朗格夫妇的一个观点就是受众即人群,人群即公众。而如今媒体,特别是网络,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受众关注的话题不是来源于传统媒体,就是来源于新兴媒体。而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议程设置决定了公众怎么想,他们用付诸媒体报道的关注来影响受众,从而让公众关注某些话题。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媒体报道可以被看作是公众关注的一种表征,在这方面,“电视传播的讯息绝不止一种意义;毋宁说,它是多种意义的聚集地,却只有一种“适宜”的意义得到传播者的青睐,“有幸”到达受众处,至于其他,则被统统忽视。”

其次,媒体的科技报道未必是公众真正关注的话题,因为公众关心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然在网络时代似乎可以“窥探”公众的内心,比如他们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最多的可能就是他们最近比较关心的,这方面谷歌对流感的预测可能会从一定侧面印证上述说法。当然,人们往往从谷歌利用大数据预测流感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人则认为这表明了公众对某些科技话题或者主题的关注,如果媒体能够有小弟抓住这个态势并因势利导地做一些报道,那媒体报道就可以是公众关注的一个表征。虽然媒体报道未必真正代表了公众关注,并且公众对科技话题的关注可能难以测量,那么利用媒体的科技报道来做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这方面既有议程设置的问题,也有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问题,总之就是有在一定程度上要好过媒体,何况这种“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第三,在新媒体时代或者说新的媒介景观下,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确实多了,这种多不仅是在量的方面,而且也在质的方面。比如纸质媒体上一篇报道,网络上的报道就要丰富的多,那些无法在纸媒上呈现的音频、视频和图片可以轻易地加载在网络新闻上。同时同一个话题的网络报道要比纸媒的报道丰富一些,公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再加之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说白了也是各种媒介途径提供的,所以即使是在新媒体时代,有关科技的各种报道似乎也可以作为表征公众关注的一个指标。

最后一个方面似乎也可以从科学共同体或者科学家的视角来探讨。那就是科学家的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也往往借助于媒体得以传播和扩散开来,近几年有一些学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科学的媒体化方面,即媒体对科学的报道促进了科学的传播,当然科学家和媒体记者也彼此抱怨,虽然案例研究表明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媒体对其研究成果的报道并非肆意夸张。同时科学家也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即他们抱怨媒体误解科学,但是又不得不借助媒体传播其科学。另外一种现象是科学家(至少是一部分)也愿意在媒体上露面,比如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署名文章的重量似乎不亚于发表一篇SCI论文。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同行之外传播和扩散,媒体就是他们不得不借助的途径和渠道,而媒体又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因而从这个角度似乎也可以说得通,媒体的科技报道可以表征公众的关注。

总之,由于公众的多样性,难以就公众对科技的关注进行“真正的”表征,但是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因而用媒体的科技报道来表征公众对科技的关注似乎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当然希望大数据的发展和利用可以真正地发掘出公众关注科技的指标和方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大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8381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