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农夫讲农村--鸡

已有 3393 次阅读 2013-11-2 10:1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农夫

成语里面有一个“金鸡破晓”,描述的是清晨公鸡打鸣的情景。身处静谧的乡村,凌晨听见的第一个声音可能就是公鸡打鸣了,它在召唤着人们该起床做饭,准备下地务农了。

如今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群中的人们,难以听到这样清脆的叫声了,甚至都看不到公鸡和母鸡的身影,唯一可见的就是公鸡和母鸡的产品和成品,比如鸡蛋,鸡肉。

而在农村,几乎每家都会有少至几只,多至几十只鸡,这些动物可是会产生出不少产品呢!鸡蛋,大家最熟悉不过了,从开春到初秋,母鸡会剩下数目不小的鸡蛋,平均一天一个,一年下来也要百十来个呢。但是近年来似乎母鸡生蛋的周期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因为偶尔在初春、或者在深秋,还有一些母鸡在不停地劳作。而且每个农家都有一个供母鸡产蛋的小窝,这些小窝一般搭建在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墙根上,这些一排排的40厘米见方左右的小窝就是母鸡产蛋的地方了。虽然为它们准备了产蛋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另类的母鸡,它们偏偏在草丛或者隐蔽的树根下产蛋,等到主人发现的时候,那里已经积累了几个或者十几个鸡蛋了,不过如果气温低的话,这些裸露在外面的鸡蛋就有冻裂的风险。甚至有些时候主人会发现失踪了一段时间的母鸡领着一群小“朋友”回来了,这是因为它在外面独自完成了产蛋、孵化的全过程。如果主人发现的早,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些鸡蛋捡回去,并且在为它们准备的小窝中放一个鸡蛋,以吸引在外面产蛋的母鸡回到自己的小窝中产蛋,这个预先放入的鸡蛋被称为“引蛋”。

不过母鸡的下的蛋,如果要成功地孵化出小鸡,还有个必不可少的程序,那就是这些蛋必须是“受过精”的,也就是说在产蛋之前,公鸡要和母鸡进行交配,从而让这些被产下的蛋成为受精卵,否则这些蛋是无法孵化出小鸡的,成为了“寡蛋”。我们日常打鸡蛋的时候,能够看到鸡蛋里面有个小点,那应该就是受精卵吧。

在这个过程中,公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数量“较大”的母鸡相比,公鸡的数目也不宜多,一般每家也就有一只到两只公鸡。公鸡太多容易打架,偶尔还能看到公鸡头上鲜血淋淋的鸡冠子,那肯定是它和其他竞争对手发生过打斗而留下的烙印。所以如果家里有多余的公鸡,一般情况都是它会被主人杀掉吃肉。

鸡毛也是一个有用的东西。小时候的课本上有鸡毛信的内容,而在现实生活中,曾经鸡毛被用来制作鸡毛掸子,当公鸡尾巴上的鸡毛是做鸡毛掸子最好的材料,因为那个部分的鸡毛比较硬也比较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毛掸子已经非常少见了,慢慢地它会成为存在于记忆中的一个物件了。

另外,鸡的内脏中还有一个部分是存在药用价值的,那就是鸡内金。它位于我们日常食用的鸡胗的内部,是一个呈金黄色的薄膜。它是鸡的消化系统,用来研磨食物的,所以较硬。同时在割开这个器官的时候,偶尔能看到里面和食物混杂在一起的有细小的沙子和石子,这些也是鸡吞下去辅助研磨食物的。

再说说鸡蛋。农村产出的鸡蛋现在有个时兴的名头—柴鸡蛋。走进超市,能看到各种冠以柴鸡蛋名头的品牌。而这些柴鸡蛋大概都是来自于散养的母鸡。而且现在蛋鸡和肉鸡也有了一定的区别,产蛋的鸡很少被用来食用。不过在农村,曾经肉鸡和蛋鸡是一样的,年老的母鸡不再产蛋,于是变成了肉鸡,被主人杀来吃掉了。只是这些鸡肉比较老,需要小火慢炖很长时间,但是肉味确实浓郁。农村的柴鸡蛋之所以受到追捧,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这种鸡蛋确实好吃。农村产出的柴鸡蛋蛋黄呈金黄色,但是产量不高,因而难以规模化。这些母鸡的食物来源广泛,草籽,各种粮食,昆虫,蚂蚱……也许是食物多样性才使得柴鸡蛋色香味俱全吧。但是这种柴鸡蛋的价格确实要高一些,虽然不是为了销售,但是如果产的蛋过多,农民也会卖一些,不过这些柴鸡蛋并没有流入市场,而是被人买去送礼了。

在我的印象中,飞禽或者飞鸟特别是鹞子和老鹰,只是偶尔地抓走一只母鸡。但是如今不知怎的,喜鹊也加入到了偷食鸡蛋的队伍当中,母鸡下完蛋就会离开自己的小窝,而如果主人不在家,喜鹊就会捷足先登,它啄破鸡蛋壳,把里面的蛋清和蛋黄一饮而尽,留给主人的是一个空空的蛋壳,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738251.html

上一篇:科普研究进展综述方面的一份资料
下一篇:印度的科学新闻
收藏 IP: 115.170.205.*| 热度|

9 武夷山 张忆文 罗帆 史晓雷 罗会仟 文克玲 anran123 ljxm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