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对Hans Peter Peters第二场学术报告的思考

已有 2758 次阅读 2013-10-25 20: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Peter

对全球典型国家“科学家与媒体互动”现状研究

系列报告会

第二场的一点感悟

Hans Peter Peters在这几天将连续做三场学术报告,截止到今天下午已经做完了两场。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科学和媒体的相关问题方面,包括一些国别研究,实证调查等。由于昨天筹备第34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没有参加第一场学术报告,但是后来还是到报告厅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据了解,第一场的主要内容是他同我单位联合开展的科学家的一些调查结果的分析。

而听完今天下午的第二场报告,有两个方面我个人比较感兴趣,于是写出来和各位分享。

第一是fast learning situation(迅速学习)。也就是说受众在特定情况下会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传播的效果也会发挥的更大。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急科普,大多数人都同意在应急状态下,科普的效果会很好,因为广大公众在这个时候才会去大量地吸收相关信息,并且指导个人的行为和选择。比如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有关核辐射的科学知识等出现在众多的大众媒体中,而广大公众也从中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这就是应急科普,也就是Hans Peter Peters所说的fast learning situation。同时他认为新闻记者能够识别出这种情况并且加以利用。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是由特定事件引发的,比如地震,核辐射,超级细菌等。同时也有可能是由科学共同体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创造的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广大公众被集中地给予特定的科学知识,比如科普日,科技周,科学节,科学嘉年华等都应该属于这种情况。不过和应急科普相比,上述情况的科学传播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或者说不能喝应急状态下的科普效果相提并论。

第二就是reassuring message/news。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反复地澄清某个事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是越描越黑。他在报告中提到同美国相比,德国公众对这种信息不太信任,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科学传播公信力和科学信息渠道的不信任和贬损。“谎言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同理,如果一个事情反反复复地澄清就会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这个事情有“猫腻”,不论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广大受众会根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对此进行评估,并且可能认为这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真相,亦或是其中存在着利益冲突(比如为特定的企业说好话,做宣传等)。对于这种我们越是试图澄清,公众越不相信,对此越消极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现象可以用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来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相关机构的调查,全球有一部分人有传播负面信息的倾向,当然这种负面信息未必在价值方面真的是负面的,因为公众可能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既有知识和经验等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然后做出积极或者消极的反馈。所以在我们发布reassuring message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应该知识单纯地考虑传播这些信息,从而忽略了对受众的分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736101.html

上一篇:《在科学传播中融入价值和协商》一文的大概内容
下一篇:另外一本有关与媒体打交道的图书
收藏 IP: 1.203.127.*|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