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高校开展科学传播的可能途径

已有 3158 次阅读 2011-10-18 20: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科普一直以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于高校如何开展科学传播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高校开展的科普大多集中在科学传播活动上,而对于科普研究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传播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我想高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即高校科研实验室对外开放,项目承担者针对所承担的项目开展的科普活动,高校科协或者学校社会团体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大讲堂以及针对研究生开展的科学传播项目资助等。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而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科技部和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换个说法,高校科研实验室对外开放也就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问题。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科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活动,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随着越来越多的政策措施出台,各高校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广大公众开放实验室,这也有利于广大公众了解科学研究的场所,条件等基础设施,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了解科学的建制和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这也是民生科普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在对外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高校也履行了开展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

国外发达国家针对科学研究项目都有明文规定,项目承担者要利用一定比例的经费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使得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普通公众说熟知和理解,从而更加支持科学研究活动。而我们在这个方面并没有形成具有完善体系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些组织和单位对这些项目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还散落在各个归口单位,也没有形成一部上位法。而《科普法》是一部应该法,而不是必须法,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贯彻和实施尚有一定的障碍。而对于高校来说,在落实《科普法》和贯彻《纲要》的过程中,项目承担者开展与本项目相关的科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即提升了项目的社会知晓度,又促进了项目团队的科普创作意识。当时,从目前情况来说,项目承担者大多忙于项目研究和其他工作,他们未必有时间从事科普活动,另外一方面,由于我国在科普人才以及成果的认定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他们从事科普活动未必会有相应的回报,包括职称,收入和社会地位等,这也导致了有些项目承担者从事科学传播的惰性和漠视。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对科研项目中设立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规定是迟早的事情,毕竟我们的科研项目是纳税人的钱财,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话粗理不粗,我们用了纳税人的钱来从事研究,纳税人就有权利知晓他们的钱用在了哪些地方,取得了什么成果。因而对科研项目的评审不仅要看最终的成果,还要看其普及的程度,当然涉密的项目除外。目前在某些措施还未出台之前,高校的项目承担者开展一些与本身项目相关的科普活动也是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一个潜在方面。

高校科协是开展高校科普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在还没有成立高校科协的院校中,学校社团则承担了这一任务。每个学校都会有与本校文化以及精神相一致的学生社团。它们依托学校这个巨大的平台,充分发挥团员的聪明才智,开展了各种有声有色的科学传播活动。每年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活跃在老少边穷地区,他们给当地的公众和孩子们带去了前沿的科学知识,同时也通过自己向他们展示了掌握科学技术在提升他们自身素养,扩展思维,拓宽视野等方面的作用。而某些社团还依托学校在校内外开展了很多科学传播活动,这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同时也向他们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态度。而同学校所在的社区紧密结合,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社团的发展空间,他们把自己的所学用到了社区居民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促进了民生科普的发展。但是由于学生是一个流动群体,因而其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才能确保高校学生社团所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更加健康,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另外一方面就是他们所开展的科普活动要做到知识,精神,方法和太多的平衡,避免单纯地传播知识,而忽略了其他三个方面,因为只有具备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才能更科学地生活。

高校科学大讲堂则是高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另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这里有着祥和的学术氛围,也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各个学校都会不定期地开展与科学传播相关的讲座,论坛,虽然他们的名字不一,但是都是以传播科学为己任的。他们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为学生和教师群体即使提供最新的科技知识,让广大学生与国家的科技发展同步,也促使他们关心国家的科技发展。而受邀的专家和学者有着丰富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和论坛,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播给倾听者,而前来参加的同学和公众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兴趣,为以后从事科学传播相关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

对学生本身上来说,资助和鼓励他们开展一定的科学传播研究项目也有利于高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研究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是高端科普人才的潜在资源,也是高端科普人才的重要储备,激励他们在校期间从事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培养高端科普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要“培养科普研究与开发人才。实施科普研究项目资助计划,加大科普研究项目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普研究团队开展科普理论研究。通过鼓励他们申报一定的研究项目,一方面可以扩大广大学生对科学传播活动的了解,申报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科学传播加深认识和了解的一个过程。另外一方面,这也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和其指导教师必然会关注科学传播相关活动,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从事科学传播研究工作的人群,也促进了高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注:本文已被《大学科普》杂志录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498240.html

上一篇:做个会经营的农民难吗--兼与小胡博士探讨农民种植土豆的问题
下一篇:对北科报记者采访新媒体科学传播几个问题的回答
收藏 IP: 210.14.119.*| 热度|

1 胡俊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