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科学传播

已有 3121 次阅读 2011-6-14 16:1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摘要: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促进科技传播的普惠,让更多的科技资源能够为公众所了解,熟知,更能参与其中。而社会资本以信任为基础,更融合了网络和规范在其中。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科学传播和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这些就是社会规范的范畴,而公众的网络以及公众的信任(彼此信任和对国家的信任)促使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这既培养了社会资本,又促进了科学传播的发展。本文只是作者的初步想法,详细的论述有待于后续的研究支撑。

关键词:科技资源科普化;科学传播; 社会资本

一.概述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i]。而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科技部和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ii] 科技资源的科普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从而才能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大科普格局,而科技资源科普化既是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供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促进科技传播的发展,更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增值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国际地位。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科技传播的问题。

二.几个概念

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科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活动,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iii]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问世于1990,根据约瑟夫·奈的定义,“软实力是指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和结果的能力。”[iv]而文化是软实力的主体,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等而言,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积累和发展的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v]

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先后被视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走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一般认为,当代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第一个系统表述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vi]。随着社会资本概念的走红,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一系列交叉学科纷纷开始探讨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相关理论问题。鉴于分析目的的不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不同的探讨,这些探讨包括: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关系网络、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结构资源、罗伯特·帕特南的网络、规范以及信任、亚力杭德罗·波特斯的成员资格、弗朗西斯·福山的社会规范及普遍信任和林南的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而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的界定,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vii]。无论如何定义社会资本,都离不开社会资本的特征问题,“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的网络关系结构中,体现为一定的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社会信任与规范的来源。”[viii]而黎珍则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以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个人和)一定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以社会信任为核心,通过组织成员自由地、长期地横向交往合作而形成的有利于增进(个人和)组织的收益的一系列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ix]

 

三.社会资本与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传播、扩散和应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影响着一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淀。科学文化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化,只有公民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科学文化,从而也才能激发出广大公众的创新热情,实现我国从“创新小国”到“创新大国”的转变。

 

 

社会资本建立在社会信任[x]基础之上,同时社会资本能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国外研究经验证明,社会资本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鼓励专业化,增加在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观念创新上的投资.社会资本决定了与生产(制造)和掠夺(拿走)之间的权衡。在一个社会资本存量比较高的社会,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取经济资源比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经济资源更便利。[xi]燕继荣在其所著的《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中对社会资本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他认为,“社会资本被认为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社会资本研究向我们揭示,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仅仅凭借个人力量无法得到解决,通过遥远的国家调节或间接的民主程序也不容易得到改善。相反,社群和社区的自我调节,再配合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调控倒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无疑,社会资本分析有助于确立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长远战略。”[xii]

 

社会资本的类型包括团体社会资本,而我国科学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力量的参与,有时候甚至是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聚和增值。团体社会资本也表明组织的横向和纵向结构密集,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密切,文化价值观念也趋向一致,从而更加扩展了社会资本的效用。我国的科学传播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缺失模型到大科学时代的科普理念,从科普三阶段论到科学素质建设。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科学传播者,也是被传播者,这也要求我们要从受众的角度思考科学传播的一些问题。

 

如图1所示,公民的参与能够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反之亦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促进了交流信息量的扩大。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说,也促进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作为社会资本基础的信任能够促使人们深入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传播。这点在社区科普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科学传播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促进中国社会资本的建设。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精神产品质量的高低,同时也依赖于传播的力度和方式。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提炼。我们知道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就是人,人是软实力建设的主体,人的心智能力也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人更是软实力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软实力建设的主导者。

四.小结

     透过社会资本理论来看待中国的科学传播能够促使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科学传播发展的历程,也能更好地与整个社会的大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从信任出发,人们能够更好地、更顺畅地沟通和交流,从而扩大科学传播的受众,也能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

 

 

 


[i]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0月,P30

[iii] 任福君,《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科普研究》,2009,43

[iv] Joseph S. Nye, Jr., Willam A. Owens,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6, P21.

[v] 郭洁敏,《论软实力的基础、条件及其运用准则》,《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P58.

[vi] PortesAlejandro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i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eds.) by John Hagan & Karen S. Cook, CA: Annual Review Inc.

[vii]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093.htm

[viii]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95

[ix] 黎珍:《正义与和谐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人民出版社,2008P81

[x] 福山认为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这里所指的规范可能是深层的价值观,也可能包含世俗的规范。见[]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婉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P34

[xi]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P17

[xii]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2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部5月30日至31日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座谈会》论文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455154.html

上一篇:聊斋之交通
下一篇:科学传播正当时—说说三峡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