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这“碳”低的

已有 3276 次阅读 2010-9-16 10: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9月18~24日举行。今年科普日活动主题聚焦“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据初步统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组织开展3600多项重点科普活动,群众参与人(次)预计近亿。(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2224832.html

低碳的话题一直充斥着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地球。而围绕着低碳,一些新的名词开始出现,经济,社会,文化也纷纷唯低碳这个马首是瞻。碳汇,碳捕捉,碳储存,新能源,可替代能源.....。而这和全球变暖的说教不无关系。

说到全球变暖,人们所熟知的罪魁祸事就是二氧化碳,而认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因为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巨大的化石燃料,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就像IPCC报告说的那样,人类是主因。

但是萦绕耳旁的总是全球变暖的说法,而与之相对应的也有人持相反的论调,那就是全球变冷,为什么走入我们时限的总是变暖,而似乎听不到变冷的声音呢?《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可以说是对低碳一疑惑说是暖化持反对意见的先锋之作。该书论述了全球变化的真相,气候变暖的真相以及根本哈根大会的大国博弈,让人耳目一新。

说到低碳,必然会说到戈尔,该书认为他是暖化教教主。而戈尔本人并非一个低碳的实践者,他只是一个布道者。全球变暖的论调主要来自于以IPCC为首的西方组织或者国家,他们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其中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实际情况呢?在对流层(即一般意义上的大气层)中,由水蒸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占到了95%,其他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比例为5%。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而且人类的活动也并非主因,太阳的活动可能使我们更应关注的。

尤其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的IPCC的气候门事件,使得人们看清了真相,他们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修改数据,压制同行,以全球变暖这个手段,绑架全球经济,甚至是整个世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里路线图》把一些主要国家拉倒了一起,纷纷表示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就排放责任和指标达成根本性的一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使我们一致恪守的准则。而通过该书作者的剖析,我们看清了西方国家在气候变暖背后的真正动机,绑架全球经济,再造西欧的强大经济和金融力量。因为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无疑是在打压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我们消耗的化石燃料数量惊人,但是为了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寻求可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成为唯一的出路。但是在技术方面我们还有欠缺,而西欧确走在前列,面临此种情况,我们不得不向他们购买先进技术,从而导致本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威胁。

也许上述观点不是十分严谨和贴切,如果各位有兴趣,我郑重的向您推介这本书,值得一看。

另外一方面,全球变暖真的那么可怕吗?《国家地理》曾有一期专门就气候变化作了专题。纵观中国5000年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发现每次的经济繁荣都和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科学家计算,温度每升高一度,则降雨量增加7%。而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图,也印证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西汉、盛唐的勃兴、北宋的繁荣、明前期的发展,这些民生相对不艰辛的年代,其所处的气候环境,都是清一色的以“温暖、湿润”为特征。《国家地理》的一期专题也有就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益处进行了论述。

当然我们不是说反对低碳,低碳的益处已经被大肆宣传,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我想说的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低碳能低到什么地步,尤其是对于生活在边远地区,还未脱贫的人们来说,他们一天产生的二氧化碳似乎还抵不上一辆公务车一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他们没有大功率电器,没有电梯,没有大鱼大肉。如果我们真的给每个人都限定了碳排放指标,那么我相信普通人的指标肯定用不完,而有些人的指标肯定不够用。那么百姓是否可以进行指标交易呢?刀耕火种的人累死也排放不了多少二氧化碳,而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增加着排放量。节能灯泡的推广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居民家里使用了节能灯泡,确确实实节省了电量,降低了碳排放,更实际的是节省了经济支持,得到了切实的实惠。但是豪华场所未必都如此,取下一个普通灯泡,却按上不止10个节能灯泡,不知道是一个普通灯泡的能耗是否高于10个节能灯泡的能耗。

而低碳的倡导也不能一刀切,最近拉闸限电,限产的消息屡见不鲜,如此低碳,岂不是跨了我们的经济吗?所以该低碳的要低,不该低碳的还真不能低!也许戈尔知道了我们如此低碳,是不是也会仰头大笑呢?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并引用了《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一书的部分观点和内容,特此说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363575.html

上一篇:我看《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
下一篇:聊斋之交通
收藏 IP: .*| 热度|

2 郭桅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