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明
为什么与初创企业难于合作成功 精选
2021-1-5 15:39
阅读:11623

自2014年起,实验室就开始频繁地与初创企业接触。特别是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兴起,企业主动与高校寻求合作的,多得数不过来。只要你愿意花时间,甚至每周都可以接待一次以上企业老板的来访。围着桌子,讨论交流技术,听老板们畅想美好未来,场面很是热闹,每次的交流无不让人心跳。

但是,我想说的是,高校实验室与初创民营企业很难合作成功。除了极少数公司有成功的实际合作外,其他基本上都是无疾而终。

校企合作本来就是双赢的一件事情,但事实就是这样残酷。那么,这个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呢?

首先,企业要的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核心技术本身,更不会看重高校所谓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对于企业,甚至希望你的成果不加以改进,就能直接解决企业当下的问题,直接快速地转化为产品,走入市场赚钱。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实验室的现有技术不一定能做得到。高校实验室与企业所面临的任务是有本质区别的。高校老师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少研究是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与直接出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就拿做图像处理、机器视觉研究来说吧,算法本身看似无所不能,但如果不加以定制,开发的裸算法却不一定直接排上用场。但对于未来从事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却是十分有用的。

其次,初创企业一般不拥有核心技术,也缺乏雄厚的研发团队和经济实力,最多拥有少量的低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愿意与高校实验室合作,支持的也仅仅是成本可控的很有限的经费额度,也就是直接转化为产品的市场价格。这个经费,就没办法支撑高校实验室去临时组织队伍快速研发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技术。毕竟,高校实验室,还要跟踪技术前沿,还要出学术成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企业要与高校合作,应抱着长远发展的眼光。从效益的角度试想想,公司养一个工程师,每年得花多少钱。与高校实验室合作,支持的那点点经费,可能一年还养活不了2个工程师,而实验室为了转化,可能要投入至少5个甚至更多的老师和研究生。

经历了这么多年,如今还是源源不断接到一些创业者寻求合作的电话、短信、微信和邮件等。不少是同学、朋友,甚至是学院官方推荐的。希望来校当面交流,给我们发来数据先让测试,先写论证报告等。其实,有行业内的企业知道咱们实验室在做什么,这是件好事。但作为高校实验室,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上课,带学生,完成手头在研的科研课题等,时间上确实也是耽误不起。曾经的曾经,为了与某公司联合开发机器视觉算法,投入了1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也还记得,另一个公司技术员深夜问我要技术方案,说第二天要上交单位领导审批,还要求完成具备基本功能的DEMO。这些我都照做了,结果没多久,他说他离开那家公司了,合作就这样黄了。

最后,我不得不想了一招,凡是要来实验室谈合作的,先给咨询费。哈哈,这招还挺管用的,立马挂断电话闪人。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和校企合作,本身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实验室与中船重工某所坚持合作10余年,与航天科工下属研究所、中石油等国字号企业也有长期合作,均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效。但与初创企业的合作,还迟迟无法推进。

校企合作,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校企彼此定位明确,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才可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申明一下,本文丝毫没有贬低初创企业的意思,也十分理解初创企业的苦衷和艰辛。我想表达的是,高校实验室也有苦衷,我们期待是有一定诚意和长远规划的合作,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也不是不愿意跟您玩,实在是玩不起。

end.jpg

my2dcode.png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1]校企联合共建“探测与成像”虚拟仿真实验室

[2]实验室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彭真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5437-126581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