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辉
关于高等院校学生指标考核的建议
2016-7-15 16:17
阅读:3191

经常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交流,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校似乎都是围绕着各种考核指标团团转。比如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率,就业率等等。这些指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所以会看到每年高校公布的就业率都是无限趋近于100%。本来学生学力不足,退学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为了指标,辅导员就要做大量的工作去挽救原本应该退学的学生。而为了更高的就业率,也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签署三方协议,自然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为什么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去完成这些指标呢?我想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所谓教育部的各种考核和排名最终决定了对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

仔细想来,高校作为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前10%,而非后10%的学生身上。人群中的优胜劣汰本来就是自然现象。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国情,大学实行严进宽出,不允许象美国那样对学生宽进严出,毕业完全依赖自觉。这样所导致大面积的淘汰,不利于维护大部分学生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经过仔细的思考,我建议实行90%考核制,能够实现两者兼顾,让老师可以把精力和资源更多的放到优质学生的培养上。

所谓90%考核制,即原有的指标,比如就业率,一旦某学校达到90%以上,就认为合格,90%-100%全部一视同仁。四六级通过率以上年全国平均通过率的90%为基准,超出即为合格。一门课程的及格率达到90%以上,也认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摆脱一味追求高指标的困扰。换而言之,即允许学生中出现10%左右的淘汰率,逐步扭转目前把高校视为保险箱的错误观念。

这样的改进也许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实施起来也许会引出新的问题,但只有从考核机制的创新入手,才能够真正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晓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4436-9908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