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男性健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杜江平 讨论男性健康问题

博文

双塔镇曾经是否真有塔

已有 3367 次阅读 2022-8-28 14:13 |个人分类:国内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双塔镇曾经是否真有塔

        双塔镇与我的老家西申底村毗邻,位于老家西南方向,相距不足2千米。曾经也一直困惑的是,双塔镇与塔有哪些源缘,怎么就没有相关关于塔的记载呢?近期又有老乡再次谈起这个话题,遂依据村落地名源说和建塔历史价值意义进行考究。果然有所发现,双塔镇应该是真有塔的,且真是双塔。

        依据村落地名源说,《方志鸡泽》描述,双塔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其驻地在县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4公里处。东与曹庄乡、小寨镇接壤,西与永年县窦庄乡毗连,南与永年县辛庄堡乡为界,北靠风正乡,西北与浮图店为邻,镇政府驻地东双塔村,辖17个行政村。1945年编为鸡泽县第四区,1958年为小寨公社双塔管理区,1961年建双塔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双塔镇。据查,明代以前就有此村,因村里有两个塔,故称双塔。1920年间,因老洺河从村中间通过,在河东面的称东双塔,在河西面的称西双塔。

        依据建塔历史价值意义,也可以了解到,双塔镇曾经是真有双塔的。双塔原是只有一塔,应该始建于东汉之末隋唐代,历经宋元明多代,玄学盛行,聚集四方百姓之财力,营建双塔,成就风水塔(文峰塔、文星塔、厌胜塔或文笔塔);后终因水患频发而毁,当地民众财力所限,难以修缮,渐渐消失。双塔初应为方型阁楼木制结构,后为砖石结构。双塔原址应位于古洺河东南岸高地,风水“巽”方,相距不超过百米。建塔目的,一是镇住河妖,避祸风雨失调,河水泛滥,农田被淹,家园被毁,祈求风调雨顺,不受水患困扰;二是受儒家重视教育影响,作水口之关锁,拦聚财水,文运昌盛,造福一方。另从我老家西申底(西臻底)村地名源说,也可旁证其风水塔存在,老家常受汉代洺河决口之灾,修筑堤堰,变灾为夷,纪念功绩为名“臻堤(臻底)”,属于同样寓意。

        双塔,也真的应该有。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或许对现实和未来意义更大。

4610b912c8fcc3ced9a1dc503e4e3281d43f2000.png

        相关知识概览

        塔是佛教建筑物,佛教源于古印度,塔也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中国佛塔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从前译作“窣堵坡、塔婆、兜婆、浮图、浮屠、佛图、佛屠”等。塔本身最初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火化,得到许多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且击打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特别是早期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是在今尼泊尔圣园出生的,摩耶夫人庙有佛祖脚印遗迹,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信众参观膜拜。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应运而生。印度的塔有两种: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属于坟冢的性质;二是举行礼佛仪式的“支提”(Chaitya),类似庙宇形式。

        在西汉末、东汉初随着佛教文化艺术一起传入我国之后,我国古代智慧的建筑工程师和文人学者们,把中国的亭、台、楼、阁、殿的建筑特点,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印度佛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各种式样和各种材料的中国式佛塔,以及赋予塔以中国文化艺术内涵于塔上作其它用途,成了别具一格,独具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塔。现存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看到最早中国塔的形象。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刘繇传》),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等,都是楼阁式的高塔。

        古代的建塔制度,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中心塔院制度:一间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为主,周围群房,将塔作为主要崇拜物。例如河南嵩岳寺就是一个方形塔院。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轴线对称布局,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后见佛殿等建筑,这种布局将塔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洞广胜寺。前殿后塔制度:寺院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之后,退居次要位置。这种做法通常是宋代和宋以后的布局方式。例如,辽宁锦州广济寺。寺院双塔制度:唐宋两代寺院常建双塔,位于寺院大门前,或大殿前,一东一西,双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塔殿并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与佛殿并列布置。这种布置说明塔和殿同为佛,同为崇奉的对象,同样重要。山门之内,东殿西塔,相互对峙。因为西方是日落之处,万物的终结,佛的世界,涅槃的归宿。塔殿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宋辽时期继承并发展。例如,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最早寺内佛像外涂黄金,披锦彩袈裟。寺中塔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境,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塔下为重楼阁道,以供诵读佛经。

        塔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也由早期的单层四方木塔发展到多边、多层的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喇嘛式塔等等。塔的建筑材料也由木质发展到使用土、石、砖、金属材料等。塔的建筑结构由地宫(有的塔有地宫,有的塔没有地宫。地宫是埋藏佛骨真身舍利和佛经、佛像以及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的造型也由方塔发展到圆塔、椭圆形塔、多角塔、尖塔等等。塔的分布却毫无规律,有的身居闹市,有的却独立寒山,有的依山傍水,有的竟雄居旷野。

        各个时代也各有特点,唐塔以方形为主,少见六角、八角或圆形,其原因在于延续早期塔对木结构房屋的模仿。砖塔外观主要有两种,一为楼阁式,一为密檐式,形体都很高大,青砖砌筑,灰浆采用黄土泥。内部结构多呈空筒状,各层设置木扶梯,之后因年久腐烂或遭火灾,内部成为一个空筒。宋塔类型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体量较大的楼阁式塔,占全部宋塔的80%以上,其中又可分为带外廊与不带外廊两种,显著特点是都能登临。另一类是体量较小的实心塔,包括造像塔、宝箧印塔、无缝塔三种。还有一部分塔外观为楼阁式,实为实体的雕刻。例如,瑞安观音寺石塔。宋塔结构除沿用隋唐的空筒式外,创造了新型的壁内折上式。这种结构方式将塔身、楼层、塔梯三部分结合在一起,使横向与纵向构成一个整体,大大增强了砖塔的结构强度。宋塔的建筑材料,有木、砖、石、铜、铁和琉璃等。辽代砖塔多密檐式,有少量楼阁式塔,辽塔台基大都扁而平,距离地面砌出70-80厘米高度,平直无雕刻,塔的门以券形为多,不同于唐宋塔多开方形门洞;券门内常设佛像,使之具有佛龛作用;用砖制做的斗拱,有砍磨与烧制定型两种方式;塔身大多雕刻佛像、伞盖、飞天,以及建筑形象如塔、经幢、城楼、角楼、飞桥、城门、城墙等。昆明官渡镇妙湛寺,建于元泰宣四年(1327),原有东西双塔。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西塔倾记,仅余东塔;就是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十三层,高17.5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第二层以上叠涩出檐。东南西北各辟一窗洞,上下在一条直线上。塔顶以相轮作刹,四角各立金鸡一只,尚存唐代风格。明塔中百分之八十为楼阁式,平面以八边为主,也有方形和六边形。大型塔多为八边,多十三层,每层有塔室。楼梯多为壁内折上式。层层有檐,顶为金属刹。塔的构造继承宋代,将楼梯、楼层、外壁三者结合,空筒结构很少,都有台基和基座。门窗洞口,南方开圭形或壸门形,北方开券形。明清塔中还有阿育王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种类齐全,但总体质量不如宋代。

        在我国古代玄学盛行,风水之说也随着玄学发展而兴盛。大到寻龙点穴,小到桌椅摆放,都能看到风水的影子,而中国古塔就有一部分是专为风水而建造的。塔的用途在中国则也由原来单一的礼佛性质发展到装点山河风光,弥补风水之不足,和倡导淳朴文明和谐的民风民俗及振兴文风,还有筑塔镇邪恶之祈愿的寓意等等,这些塔被称之为“风水塔”。

        中国风水塔兴起于明朝初期,彼时风水学说盛行,几乎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都建有风水塔。修建风水塔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地方风水上的缺陷,起到“补砂”的作用。补砂即是“补风水”,在景观学里面叫做“补景”。这是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道教和儒家,利用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佛塔形式而建造的文峰塔、文星塔、文笔塔等,这些独具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水塔遍布全国。后来人们喜爱“文笔塔”这一雅名,就习惯的将“风水塔”统称为“文笔塔”至今,文笔塔已经与礼佛的佛塔意义相差甚远了。关于风水塔也有分为三类之说:一类是“水口塔”,一类是“文峰塔”,还有一类是镇邪用的“厌胜塔”。 风水塔起培文明、障水口的作用,一般都建在地方流域下游“水口”的侧畔位置,所以又称“水口塔”。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水聚即财聚,凡有曲曲秀水,皆不轻易放走。把水流去的方位视为“下沙”,下沙处若有两水并流或两侧形高之地,即称作“水口”。于水口畔建塔建桥,关锁生气,拦聚财水而不使流失,似乎一地的经济命脉全赖于此了。文峰塔多位于村落或城镇东南“巽”方峰峦顶部,起补缺障空、光大气象,希冀文运昌盛的作用。文峰塔标志着这个地方重视教育,是儒家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塔一般修得细长,似毛笔指向云霄,以天幕为纸,以河池为墨,书地方之文运,兴本土之发达。在岸边有文峰塔的河道上一般都建有桥梁,一者作水口之关锁,二者在风水上作文峰塔的笔架。每当旭日东升,塔影西斜,枕于桥梁之上,又多了一道风水义趣。 ‍杭州“宝塔镇河妖”,吴越时期修建六合塔目的就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海潮的;本来镇塔都应该做成实心的,然而当年主持建造六合塔的永明延寿大师心存善念,做空心塔,起“六合”名,实有佛教之用心。许昌文峰塔塔高51.03米,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又称文明塔或文明寺塔;是公元1615年明代许州知州郑振光振兴文风而创建,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风水塔。

        古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旦风雨失调河水泛滥,农田被淹,家园被毁,人民苦不堪言。人们认为兴风作浪的河妖是罪魁祸首,为了求得风调雨顺不受水患困扰,便在河岸建塔镇住河妖。风水塔大部分都造实心,不能登临。风水塔的建造方位并不统一,但以东南方位居多。材料选择上以砖石居多,因考虑砖石一是建造成本低,二是不易被侵蚀或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其截面一般为八角形、六角形,当然也有方形和圆形,八角形截面恰如八卦的八方。关于风水塔的层数则多为奇数,与截面偶数数字八构成阴阳数,取阴阳和合之意。风水塔的高度一般在10米到50米之间。风水塔的造型与佛塔相差不多,但没有佛塔装饰豪华,最多在台基或基座处雕上莲花座,每层的各角处挂铜铃,塔身涂点白灰,书法刻字(多采用阴刻,即字体凹陷)等,别无它饰。一般而言,南方塔多为土红色,或刷白;北方塔多为青灰色。

‍        建造文笔塔时,人们会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文笔塔上,赋予文笔塔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以文笔塔之良好寓意引导大家尊重教育师祖——孔子,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并在文笔塔上将儒、道、佛三者合一,使之成为培育学风,教化子弟努力学习,是希望当地多出文人学士方面人才的激励物,文笔塔成了振兴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且启发倡导人们行善积德,好心有好报,采用文笔塔之美好寓意教化开导一方民众,建立文明淳朴、团结和谐的民风民俗,并以文笔塔镇妖压怪祛邪恶,文笔塔负载着人们的良好愿望。这种种寓意美好、文化艺术内涵丰富的文笔塔,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现实意义。文笔塔因其悠久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价值,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和重大现实积极意义,得到了保护及恢复与重建,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文笔塔,在中国大地上是随处可见。

        塔发展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礼佛的意义,但古塔建筑的存在,却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科学技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及其上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提供了宝贵而详尽的实物史料。其中一些古塔建筑是古代建筑工程师们的杰作,它们集建筑科学技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历史文化知识、传奇故事于一身,是珍贵难得的历史见证物。有些古塔们千年不倒,巍然挺立,雄伟壮观,结构精巧,戟指蓝天,点缀风光,引人瞩目仰望。置身古迹胜景中,会别有一番情趣,任你寻古探幽,起到了促进旅游的作用。保护好祖先的优秀历史文化艺术遗产——古塔,使古代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传承不绝,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大。

 

本文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404-1352988.html

上一篇:追忆童年多趣事(二)
下一篇:阴茎海绵体血管瘤治疗进展
收藏 IP: 183.197.77.*| 热度|

2 尤明庆 贾卫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